APP下载

坦培拉与岩彩画在壁画设计中的应用

2020-05-14曹静文

艺术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壁画

摘 要:原始时期东西方绘画艺术都可从壁画中找寻踪迹,具有极为相似的特征,但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原始艺术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起源于中国的岩彩画与西方的坦培拉绘画技法,既是原始绘画的延续,又是原始绘画的接续发展。二者均在壁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绘画所使用的材料技法是无国界的,但要传达的思想、感受则不同。在漫长的绘画发展史中,传统绘画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着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坦培拉;岩彩画;壁画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8-00-04

0 引言

中西方原始绘画艺术在艺术形式和造型趣味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即使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大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倾向互异,但原材料的使用并未完全脱离,就如岩彩画与传统坦培拉绘画分属于中西方的两个画种,但颜料均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矿物质颜料。壁画作为人类绘画艺术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坦培拉与岩彩画都曾分别与之有着密切联系。岩彩画和坦培拉分别作为中西方初始阶段的绘画艺术,均为各自之后的艺术创作模式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在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中国人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西方则追求理性与科学。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坦培拉绘画与岩彩画在壁画设计中的运用,还是一种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艺术发展差异的重要途径。

1 绘画溯源

1.1 综述

人类的绘画艺术最早出现在原始时期,可追溯到洞窟壁画、岩画以及附着在器具上的图案等。原始时期的人类绘画大多非常简练,主要包括一些纹样以及某些场景的记录等,其中以对动物纹样的绘制居多。作品显示出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下开始绘画的目的并不是单纯追求美,更倾向于一种记录,与人类的生活和宗教息息相关。绘画工具和材料都来源于自然中存在的物质。

1.2 岩画

岩画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在欧、亚、非三洲都有存在。在中国主要有内蒙古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崖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等。或是以石器作为工具,雕刻于山岩或洞穴,抑或是调和赤铁矿粉与动物血液进行描绘。绘制内容多为描绘当时人类的生活生产,包括符号、图案、动物、神灵等。表现极简,无细节刻画,绘制形象生动,显示出原始人类敏锐的观察力。[1]

1.3 洞穴壁画

西方洞穴壁画的绘制主要使用矿物质、炭灰和土壤,掺和动物血或油脂。纯天然的材料以及洞穴内不易被侵蚀的环境使大多数壁画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充满了野牛、鹿类等动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和几何图形,在简练中讲究透视与结构,充分体现了原始人的才能与观察力。此外,还有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的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穴壁画等。

2 坦培拉与岩彩画的发展

2.1 概述

坦培拉是“Tempera”的直接汉译,本质是用于黏结颜料的媒介剂。16世纪,瓦萨里将此术语用于以蛋黄乳液为绘画媒介的绘画,因此也被称为蛋彩画。起源于欧洲,孕育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下,曾广泛应用于壁画、木板圣像画與手抄本插画中。[2]坦培拉绘画技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成熟并达到兴盛,后由于凡·艾克兄弟坦培拉与油的混合技法的发明以及伴随工业时代来临下油画颜料的发明,此技法逐渐走向衰落。

岩彩画是一种东方色彩绘画,可追溯到古时的彩陶文化、帛画、漆画以及石窟艺术,历史非常悠久。颜料主要将胶与岩石矿物粉调和,绘画的形式多样,从壁画、卷轴画到屏风、扇面都有涉及。岩彩画在唐朝盛极一时,并传入日本。宋元时期“文人画”“水墨画”的兴起导致岩彩画没有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与研究。[3]

2.2 发展历程

2.2.1 产生

坦培拉在西方美术史中的产生可追溯到古埃及,在古埃及墓室壁画中发现鸡蛋作为媒介与颜料调和的运用可以说是坦培拉绘画的雏形。在中世纪主要表现在神圣的木板圣像画和富有意义的壁画中。[4]

我国岩彩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原始的彩陶文化、帛画、漆画以及石窟艺术。绘画颜料主要使用矿物色与植物色调和动物胶质和血液,内容一般与宗教艺术有关。在进入唐代以前,矿物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传统的色彩黑、白、红、黄、青以及人工合成的紫色。[5]

2.2.2 兴盛

坦培拉绘画技法兴盛于14~16世纪,尤其受到意大利与欧洲北部城市尼德兰、佛兰德斯画家的青睐。“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在40岁之前的作品也多为坦培拉作品。此阶段的重要作品有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小荷尔拜因的《尼古拉斯·克拉泽的画像》、弗朗西斯卡的《乌尔比诺公爵夫人肖像》等。[6]

我国在唐朝时期国力空前强盛,绘画一派繁荣,同时对矿物质颜料的开采与使用达到了顶峰。培养了众多绘画大师,如吴道子、张宣、周昉等。[7]壁画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敦煌壁画。

2.2.3 衰退

凡·艾克兄弟混合技法的发明,将传统的坦培拉绘画技法引向失落。比起传统的坦培拉绘画技法,混合技法能够更好地传达艺术的表现张力与视觉效果,从而成为大多数画家的新选择。后来工业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对油画颜料产生影响,价格相对低廉的油画颜料逐渐成为画家的首选。[8]只有一些画师依然固守着纯粹的坦培拉。

宋元时期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水墨画”逐渐成为主流,直接导致岩彩画的衰落。矿物色的使用主要用于人物画,寺庙、道观、宗祠的壁画与年画中。明清时期,西画的传入进一步打击了岩彩画的发展,尽管中途有过复兴趋势,却未能阻挡衰退之势。

2.2.4 复兴

传统绘画在时代的发展中重新引起艺术家的重视,不仅因为传统绘画自身具有的价值,而且与当今世界艺术的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艺术家更多地追求个性化。坦培拉绘画技法在20世纪初开始被一些画家重新探索,70年代后,艺术家越来越追求材料的本体语言,于是传统绘画成为一个新的方向。

岩彩画的回流主要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艺术家们开始接触到国外众多流行的绘画形式,对于本国绘画艺术,试图从本民族艺术中寻求灵感,尤其是在一批留学日本归国后的艺术家们的研究宣传之下,岩彩画在中国开始重生。[9]

2.3 在壁画中的运用

坦培拉绘画与岩彩画主要使用矿物质颜料,不同点在于媒介剂,坦培拉在颜料的调配中主要以鸡蛋黄乳液作为媒介剂,而岩彩画主要使用胶矾水。水和油本不相容,但鸡蛋黄乳液既亲水又亲油,由此可以说明坦培拉绘画和岩彩画是根本性质的差别。而壁画是东西方画法差异的具体体现,从壁画的制作、绘制的方式到颜料的使用中均可体现。壁画形式有干、湿壁画之分,其中湿壁画多保存在欧洲,干壁画主要存在于东方。但因使用的媒介剂不同,干壁画又有蛋彩壁画、胶彩壁画之分。

2.3.1 坦培拉形式的壁画

画家、理论家钦尼尼在1930年出版的《匠人手册》中记载了传统坦培拉在壁画中的运用,即在用坦培拉绘画之前,首先在墙壁上涂上稀释的蛋黄。[10]使用这种绘画技法的作品留存很少,在此不作具体分析。西方的壁画体系主要指湿壁画。13世纪,乔托将坦培拉绘画技法发展醇熟,坦培拉壁画大放异彩。湿壁画在制作工序上更加复杂,同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但好处是不易剥落、色彩保持更加长久。圣马可教堂的安吉利科湿壁画是此形式的重要作品。

2.3.2 岩彩壁画

中国古代对岩彩画的应用在壁画中有很好的体现,如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等。经过对我国现存的洞窟壁画的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壁画大多属于干壁画。一般制作步骤分为制底、刷胶、绘制。首先是制墙工序,将木板钉在墙壁上,经过抹粗泥、上细泥、刷白浆、轧平墙面后,其次,给墙面刷上胶矾水,其作用不仅使墙面更加坚实,而且可以更好地表现色彩。最后是壁面的绘制,第一步起稿,一般使用柳炭条,第二步勾墨线,在此步骤可在需要修改之处改正。最后一步为着色,在着色的过程中,主画师首先决定壁画色彩调子,并标注色彩代号,如六绿、七青、二青白等。具体上色由众多画工一起完成。

我国古代壁画主要采用“平涂”的手法,追求色彩的鲜明,很少使用间色。此外还有“勾勒”这一方式,线条明快,使物象更加突出。此外,为了使壁画辉煌富丽,还有贴金的程序。

3 传统绘画技法对当代绘画的启示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岩彩画的著述与画集很多,如王雄飞的《关于岩彩画的问题》、胡明哲的画集《东方岩彩绘画》等。岩彩画在唐时传入日本,并在日本被發扬光大。日本依托国家科技的先进对于岩彩颜料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体现在对岩彩颗粒的分类,岩彩的颜色与岩彩的使用工具等的发明创造上。在创作方面,日本岩彩画不仅继承中国传统岩彩画,同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构图与形式,并始终保持着日本民族的传统,体现着日本的民族文化。著名作品有东山魁夷的《白月光》、平山郁夫的《黄河》、加山又造的《冬》等。

坦培拉绘画在西方发展较为成熟,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在20世纪后重新获得重视。国内一些重要的人物如刘孔喜等人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以及材料技法的研究通过著书等方式给大众带来更多对坦培拉绘画的认知。著述有刘孔喜的《坦培拉绘画技法与教学》《坦培拉绘画艺术研究》等。

3.2 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岩彩画和坦培拉绘画因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且分别孕育着各自的传统民族文化,在注重文化发展的今天,二者都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艺术发展多元化是一种趋势,绘画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形式,这也有利于对岩彩画和坦培拉绘画新的创作模式的创新与发展。[11]

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大环境的限制以及自身的局限性,它们的发展与其他画种如油画、中国画、丙烯等相比显得较为小众。从事相关职业的专业人员也为少数,团体凝聚力稍弱,不利于发展。另一方面,比起技法教授和理念推广,作品和名家相对不足。在绘画创作中,创新的方面稍显不足,无论是题材还是构图,大多模仿多于创作。因此要求我们不仅需要传承,还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12]

3.3 传统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

不少艺术家追求独特的美感,喜欢纯粹的传统绘画方式,但更多艺术家赋予传统绘画技法更多的内涵。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追寻。矿物质颜料能够与任何一种绘画材料结合的特性已引起更多艺术家的关注。[13]在艺术家追求个性化表达的今天,刮、擦、抹等新的技法表现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传统坦培拉绘画和岩彩画的创作中。[14]

4 结语

或许在今天岩彩画和坦培拉并没有受到更多国人的关注,依然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但传统绘画的价值永远独一无二,不会被取代。随着艺术家们对材料越来越多的探求,传统绘画材料被更多应用,新的内涵被重新赋予。如今,不管是依然坚守着传统绘画技法的艺术家,还是致力于探索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家,都在为当今世界的艺术发展添姿添彩。

参考文献:

[1] 王琮,冯晓娟.浅析南北朝画像砖图形艺术——以南京博物院馆藏“羽人戏虎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34-36.

[2] 李俊杰.论坦培拉几种技法对艺术表现产生的不同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2):51.

[3] 张思琪,孙云鸿.宋代文人画的当代艺术价值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24-25.

[4] 张君琳.坦培拉绘画语言运用与拓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柳杨.中国岩彩画发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6.

[6] 唐西林,孙献华.浅析波提切利《春》的形式美与忧郁美[J].大众文艺,2019(24):74-75.

[7] 王瑞芳.关于岩彩画在中国当代走向的思考[D].河南大学,2013.

[8] 茹善虹,孙献华.论伦勃朗的绘画艺术风格[J].大众文艺,2019(23):105-106.

[9] 戴剑舞.浅谈中国岩彩画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 陈琛.西方坦培拉壁画技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1] 原春鸣.坦培拉绘画材料语言研究[J].美术观察,2011(12):73-75+72.

[12] 田莉.水性材料绘画的发展空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4.

[13] 仇春霞.矿物质颜料的特点与使用方法——王雄飞访谈录[A].大匠之门8[C].北京画院,2015:64-73.

[14] 粟睿.对当代艺术中坦培拉绘画材料语言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69+71.

作者简介:曹静文(1997—),女,河南商丘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指导老师:孙献华(1968—),男,安徽淮北人,研究生,硕士,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从事壁画设计、写实油画创作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壁画
乡村壁画,锦上添“花”
敦煌壁画里的“养生秘诀”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我在敦煌修壁画
快来看!壁画又在“搞事情”
帮壁画“治病”
小议辽代髡发——以辽墓壁画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