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处是“乡关”?

2020-05-13张丽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乡关崔颢黄鹤楼

张丽平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历来为世人称颂。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载李白游黄鹤楼时本欲题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并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足见其所享盛誉。诗的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历来被人们推为抒写乡愁的名句。因此,句中的“乡关”一词一般译为“故乡”,比如在《唐诗三百首》《唐诗经典》《唐诗鉴赏辞典》等现行唐诗鉴赏书籍以及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如此。唐诗中的“乡关”确实多有“故乡”之意,如诗人张说的诗句:“相逢皆得意,何处是乡关”,感慨好久不回故鄉了。而面对这首诗,如果仅仅将“乡关”作这样的理解,不但显得有些突兀,而且也不能完全诠释本诗的深意。

首先,从《黄鹤楼》这首诗的内容上看,诗的首颔两联写了昔人乘鹤登仙的典故,两个“空”字表达出了诗人欲登仙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古人历来有求仙问道的传统,加之唐朝对道教十分推崇,诗人难免受其影响,产生一种想要像仙人一样超脱尘世、远离生死烦恼的追慕之情。但是昔人的故事终究只是传说,“此地空余黄鹤楼”将他从追忆中拉回了现实:所驻之地只剩下昔人停留过的黄鹤楼和千载悠悠的白云,且不着一丝痕迹。追慕之情与眼前之景相对比,诗人心中的渴望与不甘愈加凸显,所以诗的尾联情感是积蓄之后的终极追问,如果把“日暮”仅仅解读为“傍晚”,如果把“乡关”照常解释为“故乡”,进而以为本诗的主旨是吊古怀乡,这显然是不足以说服读者的。难道诗人回乡以后他就能超脱俗世、远离生死了吗?当然不可能。此外,有人认为诗人是由眺望“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进而生发出的乡愁,我认为是说不通的。由尾联可以得知,诗人在黄鹤楼待到了日暮时分,难道他都还分不清家乡究竟在何方吗?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强调“情”在“文”中的重要性。由此,崔颢带着追慕仙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发出“乡关何处是”之语是可以解悟的,“乡关”更多指向他心灵层面的精神寄托,而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这么简单。如此一来,本诗的“文”与“情”相通,“日暮”与“人生”对话,“乡关”与“心灵”呼应,蕴含人生如寄的漂泊之感顿时弥漫开来。

其次,从诗人的人生经历来看,崔颢(704?—754)是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但是他只有少年时代居住在汴州。《唐才子传》说他在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能推算出崔颢是十九岁左右中的进士,可以说年少有为,但是没有记载他在中进士之后被授予什么官职。此后的二十年,他都在外地宦游,先后当过录事参军、太仆寺丞、尚书司勋员外郎,不过最高的官职也只是六品,并没有大展才华的机遇。《旧唐书·崔颢传》中记载:“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由此也可得知崔颢的仕途是比较暗淡的。但即使如此,他仍未放弃建功立业的追求。对于故乡,他可能没有特别深切的情感。在崔颢现存的诗歌中,仅有一首《晚入汴水》是写回归故乡的:“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从诗意上看,行旅曲折、路近故乡,崔颢在羁旅行役之间抒发了一腔黯然客愁。但他最终还是回到长安、回到了让他付出终身的仕途,直至生命的尽头。所以,《黄鹤楼》中的“乡关”如果只有“故乡”之意,就是没有完全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归去来兮,对于崔颢这样渴望功成名就、兼济天下却终不得志的人来说,“乡关”更应是指他心灵的归宿,是他历尽世事沧桑之后的安顿与寄托。

一首好诗之所以能名扬天下、流传千古,不只是因为辞藻的华美,更在于其中挖掘不尽的内涵与韵味,《黄鹤楼》便是如此。这烟波江上的眺望与追问,也并非仅仅属于崔颢一人。在唐诗宋词的园林里,我们另辟蹊径、驻足徘徊,领略着更为多姿多彩的风景。

猜你喜欢

乡关崔颢黄鹤楼
“黄鹤楼”安全教育更上一层楼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难忘黄鹤楼
我欠乡关一首诗
黄鹤楼找崔颢
中秋夜雨
黄鹤楼
我的梦在秋天里有点凉
崔颢诗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