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犁地区一次罕见特大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

2020-05-13杨莲梅张迎新

干旱气象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尺度急流低空

曾 勇,杨莲梅,张迎新

(1.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3.北京市气象台,北京 100089)

引 言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境内有北部的阿勒泰山、南部的昆仑山和中部的天山山脉,独特地形和干旱、半干旱气候,使该区域天气状况复杂多样。其中,强降水天气是新疆夏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引发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也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西北地区西部降水呈增加趋势,且已经维持了约35 a。许多气候模式预估认为,未来50 a左右中国西北地区西部降水仍会持续增加,暖湿化趋势可能仍然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1]。因此,在中国西北地区西部暖湿化背景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频发情况下,有必要对新疆强降水天气进行更多细致研究,以期更好地为新疆社会经济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目前,关于新疆暴雨的研究主要从大尺度环流特征、天气尺度系统的动力及热力结构和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过程等方面出发,得到了诸多有益的结论。研究表明,西西伯利亚低槽、南支大槽、副热带大槽、中亚低涡和北槽东移(叠加破坏型)是影响新疆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2-5],高、中及低空急流的有利配合是新疆暴雨产生的典型环流配置,天山陡峭地形极有利于系统性强上升运动的发生发展,致使暴雨增强[6-10]。此外,新疆暴雨的发生与低空风场辐合线、切变线、地形辐合线关系密切[11-14],生命史较短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新疆暴雨的直接系统,不稳定层结的建立、水汽和能量在迎风坡附近的聚集对天山迎风坡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产生和向上强烈发展有重要作用[15-17]。

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各地区暴雨存在一定差异性,且每次暴雨过程天气形势和中尺度系统等不尽相同,有必要对更多典型暴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然而,以往暴雨中尺度系统分析主要是利用卫星等观测资料进行的现象描述,缺乏系统发展演变过程的三维立体研究,而数值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模拟结果为中尺度系统动、热力场及结构立体演变过程分析提供便利。伊犁地区位于新疆西部,境内多山地,地形极其复杂,其南北两侧均为天山山脉,南部海拔多在3000 m以上,自伊犁向西延伸到中亚地区,北部海拔在2000 m左右,该地区是新疆强降水中心之一[2-3],夏季极易发生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域夏季暴雨天气过程期间中尺度系统结构演变与强降水发生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本文选取2016年6月16—17日伊犁地区多站降水量破历史极大值并伴有多站次密集短时强降水的罕见暴雨天气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风云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天气形势和中尺度系统分析基础上,利用WRF模式高时空分辨率、精度可信的模拟结果,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伊犁地区暴雨预报积累经验。

1 资料和方法

所用资料包括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逐6 h再分析资料(空间分辨率为1°×1°)、新疆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疆6 h和24 h地面自动气象站雨量观测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FY-2G逐小时TBB(black-body temperature)资料(空间分辨率为0.1°×0.1°)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高时空分辨率输出资料。WRF模式动力内核采用WRF-ARW(advanced research WRF),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模拟中心点在42°N、81°E,三层双向嵌套,水平分辨率分别为27、9和3 km,对应水平方向格点数分别为280×210、535×391和442×325,垂直分层为50层,积分步长为60 s(图1)。微物理过程采用Single-Moment 6-class方案,积云参数化采用Kain-Fritsch方案(区域3关闭积云参数化方案),边界层采用YSU方案,长波辐射采用RRTM方案,短波辐射为Dudhia方案。积分时间从6月16日00:00(世界时,下同)至17日18:00,共42 h。本文模拟分析的资料均为3 km这一层模拟结果。

根据多年预报服务实践、暴雨洪水成灾事实和干旱半干旱区暴雨特点,新疆气象和水文部门以日雨量R>24 mm、R>48 mm和R>96 mm分别作为新疆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标准[7]。在与实况对比基础上,利用模拟资料对伊犁地区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造成此次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发展过程及结构演变。

图1 模拟区域(方框)与地形(阴影,单位:m)Fig.1 Model domains (boxs) and terrain height (shadows, Unit: m)

2 暴雨过程概述及分析

2.1 降水实况

2016年6月16日06:00至17日18:00,新疆西部伊犁地区出现一次罕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强降水中心位于北部沿天山地区[图2(a)],大部雨量达48 mm(红色实线包围区域),局地出现超过96 mm的最强降水中心(紫色实线包围区域)。其中,尼勒克站日降水量(68.4 mm)破历史极值,巩留站出现历史第二极值(69.5 mm),多站日雨量居历年6月前三位。同时,多站次还出现短时强降水。从代表站小时雨量演变[图2(b)]可见,6月16日15:00—21:00,小时雨强大且强降水集中,是本研究重点关注时段;伊宁麻扎乡博尔博松站16日出现本次过程最强日降水(151.3 mm),其中19:00—20:00的小时雨强最大为44.3 mm·h-1。此次强降水事件给当地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有7万余名群众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6亿元人民币。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具有局地性强、极端性强、累计雨量大、小时雨强大等特点。

图2 2016年6月16日06:00至17日18:00新疆伊犁地区累计雨量分布(a,实线,单位:mm)和16日13:00至17日10:00代表站小时雨量演变(b)(灰色阴影为地形高度,单位:m)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ac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from 06:00 UTC 16 to 18:00 UTC 17 June (a, solid lines, Unit: mm) and the evolution of hourly precipitation at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from 13:00 UTC 16 to 10:00 UTC 17 June (b), 2016 in Yili of Xinjiang(The grey shaded areas represent terrain height, Unit: m)

2.2 天气形势

强降水天气发生前(图略),500 hPa中纬度地区为“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整个新疆地区受高压脊控制,巴尔喀什湖西部为一低涡,伊犁地区位于200 hPa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辐散区;700 hPa上,35°N—45°N、60°E—75°E区域为气旋式环流,伊犁处于弱风区。随着强降水的发生,6月17日00:00,500 hPa里海高压脊强烈发展,并引导冷空气南下,推动由低涡逐渐演变的东北—西南向低槽向东移动,强降水区受低槽前部明显的西南气流控制;200 hPa高空急流核增强至45 m·s-1以上[图3(a)];700 hPa上,气旋式环流在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条明显的东北—西南向切变线[图3(b)],其前部偏西气流携带的水汽和能量不断将多个12 m·s-1以上的急流核输送到强降水区,伊犁地区正处于低空急流左前部,其北部沿山区地形与风场几乎垂直。850 hPa(图略)与700 hPa类似。配合有利地形,低层切变线和急流为强降水产生提供极好的动力条件。张云惠等[18]研究指出,此次暴雨过程除700 hPa偏西路径的水汽输送外,500 hPa槽前西南路径水汽输送也较明显,水汽在暴雨区上空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较好的水汽条件。综上可见,“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是此次暴雨发生的背景,强劲的高空急流、中亚低槽、低空切变线和急流则是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

图3 2016年6月17日00:00 500 hPa位势高度(实线,单位:dagpm)、风场(风向杆,单位:m·s-1)及200 hPa高空急流(彩色阴影,单位:m·s-1)(a)和700 hPa位势高度(实线,单位:dagpm)、风场(风向杆,单位:m·s-1)、低空急流(彩色阴影,单位:m·s-1)(b)(黑点代表伊宁站)Fig.3 The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solid lines, Unit: dagpm) and wind field (wind shafts, Unit: m·s-1), 200 hPa upper-level jet (color shadows, Unit: m·s-1) (a) and 7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solid lines, Unit: dagpm), wind field (wind shafts, Unit: m·s-1), low-level jet (color shadows, Unit: m·s-1) (b) at 00:00 UTC 17 June 2016(The black dot for Yining station)

3 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图4为伊犁地区2016年6月16日06:00至17日18:00观测与模拟的累计降水量。可以看出,模式模拟的雨带走向、落区、范围与实况较为一致,且强度与观测也对应较好,基本模拟出了北部沿天山地区西西北—东东南向的强降水区,但细节上存在一些不足。其中,北部强降水区西段48~96 mm降水的模拟与实况对应较好,但96 mm以上降水区较实况略小,而东段48 mm以上强降水区范围较实况偏小更明显。

图4 2016年6月16日06:00至17日18:00伊犁地区观测(a)和模拟(b)的累计降水量分布(单位:mm)(黑色框内为强降水区)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observed (a) and simulated (b) ac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from 06:00 UTC 16 to 18:00 UTC 17 June 2016 in Yili of Xinjiang (Unit: mm)(The strong rainfall is occurred inside the black box)

为进一步验证降水发展演变过程,对比了伊犁地区模拟与观测的逐6 h累计降水量分布(图5)。与实况对比可见,模式输出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此次强降水的雨带移动和强度变化过程,雨带基本再现了实况降水范围和走向以及北部沿天山地区强降水特征,但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偏差与模拟初始时刻、模式地形精度以及观测站点分布不均等因素有关[19-21]。虽然模拟和实况存在一些偏差,但模拟结果基本表征了这次强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变化,可以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该过程的中尺度结构进行研究。

4 中尺度系统结构及发展过程

4.1 中尺度系统结构和演变

研究表明,造成强降水天气的直接原因往往是有利天气背景下存在的中小尺度系统[22-26]。从TBB逐时演变可知,在伊犁地区上游中亚地区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且不断向东北或偏东方向移动;6月16日15:00,在伊犁上空形成东北—西南向排列的4个中尺度云团A、B、C和D[图6(a)],随后在云团A东南部有明显的中尺度云团E形成及增强[图6(b)和图6(c)];随着中尺度云团的移动和演变,18:00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主要受云团B和E的影响[图6(d)]。从模拟的强降水区雷达组合反射率和700 hPa风场看出,暴雨发生前中亚地区存在风场辐合线和弱雷达回波区,在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东北—西南向排列的多单体回波(图略);6月16日15:00,东北—西南向排列的中尺度对流单体A、B、C和D[图6(e)]与TBB资料的中尺度云团有很好的对应,进一步说明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此时中尺度对流单体A位于北部沿天山地区,且在单体A、B、C和D位置均有明显的中尺度风场辐合线,可见低层风场辐合线在中尺度对流单体形成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对流单体进一步东北移,16日18:00中尺度对流单体B移到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其东部有一中尺度对流单体E也位于北部沿天山地区,风场辐合线依然存在[图6(f)]。对比发现,中尺度对流单体B和E与TBB资料的中尺度云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随后,强回波中尺度对流单体不断自上游中亚地区移动到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并造成该地区明显强降水。需要指出的是,43°N以南、79°E以西的高地处于境外中亚地区,由于海拔高、地形复杂、经济落后、测站稀少,没有能够描述中尺度系统的降水实况,只能借助于卫星云图和模拟资料。

上述分析可知,在复杂下垫面条件下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此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结果基本可靠。与卫星TBB相比较,模式能够模拟出5个中尺度系统,但受模式自身精度及复杂性和复杂下垫面的影响,中尺度系统位置偏差、时间滞后是可以接受的。该模拟过程是在反复试验基础上,尽可能使模拟结果与实况更为接近,为研究地形复杂、测站稀少的新疆西部甚至境外中亚地区的中尺度系统特征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图5 2016年6月16日18:00至17日00:00(a、b)和17日00:00—06:00(c、d)、06:00—12:00(e、f)新疆伊犁地区观测(a、c、e)和模拟(b、d、f)的6 h累计降水量分布(单位:mm)Fig.5 The distribution of observed (a, c, e) and simulated (b, d, f) 6-hour ac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from 18:00 UTC 16 to 00:00 UTC 17 June (a, b), 00:00 UTC to 06:00 UTC 17 June (c, d) and 06:00 UTC to 12:00 UTC 17 June (e, f), 2016 in Yili of Xinjiang (Unit: mm)

图6 2016年6月16日15:00—18:00新疆西部地区FY-2G卫星TBB逐时演变(a、b、c、d,单位:℃)和15:00(e)、18:00(f)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彩色阴影,单位:dBZ)和700 hPa风场(矢量,单位:m·s-1)(黑色实线为中尺度辐合线,紫色线为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心连线)Fig.6 The hourly evolution of TBB from FY-2G satellite from 15:00 UTC to 18:00 UTC 16 June (a, b, c, d, Unit:℃) and simulated radar combined reflectivity factor (color shadows, Unit: dBZ), 700 hPa wind field (vectors, Unit: m·s-1) at 15:00 UTC (e) and 18:00 UTC (f) 16 June 2016 in the west of Xinjiang(The black solid lines for the mesoscale convergence lines, and the purple line for the connecting line of the center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4.2 低空急流和地形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

伊犁地区地形极其复杂,南部天山多在3000 m以上,北部天山在2000 m左右,故探讨北部天山地形作用时需重点考虑850 hPa风场与1500 m以上地形。CHEN[27]研究指出,低空急流除了能在急流左前方产生涡度外,其与高空急流的耦合能使垂直次级环流发展加强和雨带中对流增强,并通过潜热释放进一步使低空急流加强,形成有利于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正反馈机制。孙继松[28]研究表明,中尺度强降水改变了对流层中层和近地面层的温度梯度特征,形成对流层中层和边界层符号相反的水平温度梯度,从而造成中尺度急流的发展。同时,中尺度急流的形成又促进急流核前方的动力辐合,有利于强降水在急流核前沿产生。这些特征在本次强降水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即低空急流遇到北部天山地形时,在迎风坡附近发展加强,强降水中心位于急流左前部。16日15:00[图7(a)],急流前部动力辐合明显加强,对流系统A强度显著增强,降水强度也随之增强,尼勒克吉仁台村站和林台站分别出现36.9 mm和26.0 mm的短时强降水。随后,又有新的低空急流核不断移向强降水区,16日18:00,在高空急流引起的高层辐散[图7(b)]条件下,低空急流受天山地形阻挡产生强辐合[图7(c)],在迎风坡位置低层辐合达-1×10-3s-1,并自低层至中层略向东北方向倾斜,而中高层辐散也自下而上略向东北方向倾斜(黑色矩形框内),此时位于迎风坡附近的对流系统B发展旺盛,在其作用下多站出现较强降水。与此同时,对流系统E正处于伊犁河谷喇叭口地形的狭窄位置,低空急流遇河谷地形产生的狭管效应使其明显增强,而对流系统C和D(79°E以西)由于位置较偏西,受低空急流及地形辐合抬升作用相对较弱,且没有很好的水汽辐合条件,故而系统移动缓慢且逐渐减弱。可见,在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和较好的水汽输送及水汽辐合条件下,低空急流配合有利地形对此次强降水有重要触发作用。

图7 2016年6月16日15:00(a)和18:00(b、c)新疆西部模拟的850 hPa流场(流线)和大风区(彩色阴影,单位:m·s-1)(a、b)以及沿图6(e)中紫色实线(下同)的散度(彩色阴影,单位:10-5 s-1)垂直剖面(c)[黑色实线为暴雨区位置,红色实线为伊犁地区(下同),黑色矩形框内为主要的辐合辐散区域;灰色阴影为天山地形,其中图(a)、图(b)的高度均在1500 m以上]Fig.7 The simulated flow field (streamlines) and strong wind zone (color shadows, Unit: m·s-1) on 850 hPa at 15:00 UTC (a) and 18:00 UTC (b) 16 June, and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divergence (color shadows, Unit: 10-5 s-1) along the purple solid line in Fig. 6(e) (the same as below) at 18:00 UTC 16 June (c), 2016 in the west of Xinjiang(The black solid line represents the location of rainstorm zone, the red solid line represents the location of Yili of Xinjiang (the same as below), the main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regions were located within the black rectangular, and the grey shadows were the terrain height of Tianshan mountains, the terrain heights exceed 1500 m in Fig.7(a) and Fig.7(b))

4.3 中尺度系统的垂直结构及发展过程

沿东北—西南向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心连线[图6(e)中紫色实线]做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和风矢量垂直剖面,发现多个强回波区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图略)。16日15:00(图8),在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和较好的水汽条件以及低空急流和有利地形配合下,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迎风坡上空为大风速区,上升运动极强,该处中尺度对流单体A发展旺盛,最强回波达55 dBZ以上,回波顶高度达250 hPa;单体A西南侧的中尺度对流单体B正处于下坡位置,在降水粒子拖曳作用和下坡气流共同影响下,600 hPa高度为明显下沉气流,在有利的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配合下,700 hPa辐合线及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使单体B得以维持。随后,系统进一步向东北方向移动,18:00(图略),单体B移至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强回波中心位于600 hPa,且强回波中心以上为上升运动。此后,不断有中尺度对流单体移动到北部沿天山地区,配合有利的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该地区持续产生较强降水,成为强降水中心。

综上所述,在中尺度对流单体移至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迎风坡附近时,低空急流、地形强辐合抬升与槽前强上升运动叠加,使得迎风坡附近成为大风速区,上升运动极强;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到迎风坡附近的多个对流单体剧烈发展,造成多站次出现短时强降水,这些在迎风坡附近剧烈发展的对流单体是造成此次强降水天气的直接系统。

图8 2016年6月16日15:00沿紫色实线做模式模拟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彩色阴影,单位:dBZ)和风场(矢量,单位:m·s-1)垂直剖面(风场的垂直速度扩大100倍,灰色阴影为天山地形,下同)Fig.8 The vertical section of simulated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color shadows, Unit: dBZ) and wind field (vectors, Unit: m·s-1) along the purple solid line at 15:00 UTC 16 June 2016(The vertical velocity of wind field expands 100 times, the grey shadows for the terrain of Tianshan mountains, the same as below)

图9是6月16日沿紫色实线做相对湿度、比湿和温度的垂直剖面。16日09:00,伊犁地区相对湿度较小,低层比湿在9 g·kg-1左右,而其西南部相对湿度较大,伊犁上空较其西南部空气饱和度低,为相对干区,且地面温度较高[图9(a)]。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北方向移动,15:00,整个区域地面至400 hPa基本为90%以上的相对饱和区,伊犁上空相对湿度和比湿明显增大,中低层温度明显降低,北部沿天山地区低层温度由09:00的24 ℃降为16 ℃左右[图9(b)]。同时,在强上升运动作用下,对流单体A所在的北部沿天山地区上空出现向上凸起的比湿大值区,低层比湿达13 g·kg-1以上,说明北部沿天山地区对流系统具有强的高湿、高能特性;而80°E—81°E背风坡附近比湿波谷对应对流单体B下沉气流,是强降水下落过程中将水汽带向低层所致,此处600 hPa以上大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雷达反射率为45 dBZ,表明此处附近水汽条件依然很好,有利于对流单体进一步东北向移至北部沿天山地区,并产生持续强降水。

上述分析可见,上游水汽相对饱和区和比湿大值区不断移动到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且上升气流在迎风坡持续将水汽和能量向上输送,形成湿度向上凸起的大值区,使得不断移动到迎风坡的对流系统具有高湿高能特性,为暴雨产生提供较好的水汽和层结条件。

图10是16日沿紫色实线的相对涡度垂直剖面。09:00[图10(a)],伊犁地区西南部(79°E附近)有一明显自地面伸展到高空的强正涡度柱,而北部沿天山地区中低层为弱的正涡度区;15:00[图10(b)],当强的正涡度柱东北移至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时,其迎风坡附近1×10-3s-1的正涡度自地面伸展到200 hPa(对应对流单体A所在的位置),为强降水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与此同时,其西南侧80°E附近600~400 hPa强正涡度区对应对流单体B,正是这些具有强正涡度特征的对流单体偏东移造成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出现强降水。

5 暴雨过程的综合模型

图11给出此次暴雨过程的综合模型。可以看到,200 hPa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强辐散区、500 hPa槽前区、700 hPa 切变线区和850 hPa低空急流与天山迎风坡地形作用区,构成此次暴雨的高低空形势。其中,高空急流形成的辐散和槽前强上升运动为低空急流在地形阻挡作用下形成的强辐合提供有利背景条件,中尺度低空偏西急流配合有利地形促进急流核前方的动力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垂直运动维持和加速发展,配合有利的水汽条件,使系统在迎风坡附近发展加强,从而造成此次迎风坡附近强降水过程。

图9 2016年6月16日09:00(a)、15:00(b)沿紫色实线的相对湿度(彩色阴影,单位:%)、比湿(黑线,单位:g·kg-1)和温度(红线,单位:℃)垂直剖面Fig.9 The vertical sections of relative humidity (color shadows, Unit: %), specific humidity (black lines, Unit: g·kg-1) and temperature (red lines, Unit: ℃) along the purple solid line at 09:00 UTC (a) and 15:00 UTC (b) 16 June 2016

图10 2016年6月16日09:00(a)、15:00(b)沿紫色实线的相对涡度(彩色阴影,单位:10-5 s-1)垂直剖面Fig.10 The vertical sections of relative vorticity (color shadows, Unit: 10-5 s-1) along the purple solid line at 09:00 UTC (a) and 15:00 UTC (b) 16 June 2016

图11 暴雨过程综合模型Fig.11 Comprehensive model of the rainstorm process

6 结 论

(1)WRF模式输出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此次强降水的雨带移动和强度变化过程,雨带基本再现了实况降水范围和走向以及北部沿天山地区强降水特征,但细节上存在一些不足,可以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该过程的中尺度结构进行研究。

(2)此次罕见暴雨发生的有利天气系统包括中亚低槽、高空偏西急流、低空切变线和辐合线。在有利天气尺度背景下,多个中尺度云团不断移至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在地形阻挡抬升作用下,云团中心或TBB值梯度最大处长时间位于该区域,致使较强降水持续产生。

(3)中尺度低空偏西急流携带较丰富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在伊犁地区喇叭口地形处堆积,上游不断移动到北部天山地区附近的中尺度对流单体在地形阻挡抬升作用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配合强辐合(低层)、辐散(高层)以及有利水汽条件,中尺度对流单体强烈发展,造成多站次出现短时强降水,整个暴雨过程中降水增强时段与低空偏西急流形成和发展时段一致。

鉴于伊犁河谷是新疆暴雨的一个频发区和重灾区,未来还需借助更多暴雨过程,针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动力过程以及天山地形作用、列车效应等问题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合理揭示该地区暴雨发生发展机制,更好服务于暴雨预报。

猜你喜欢

中尺度急流低空
智海急流
智海急流
智海急流
智海急流
四川盆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
南海中尺度涡的形转、内转及平移运动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尺度涡检测技术及其在声场中的应用
基于高分辨ROMS模式的黑潮延伸体次中尺度涡各向异性析分
低空自由飞行短期冲突探测算法
无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