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的解构与重构研究

2020-05-12邢勤锋何刚过其欢

关键词:解构重构课程思政

邢勤锋 何刚 过其欢

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故本研究提出课程思政解构与重构的研究命题。本研究首先剖析课程思政的研究旨趣,紧接着分析《地方政府与政治》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隘所在,进而剖析实践介入要件,即通过知识体系建构、“分命题”凝练、优质案例遴选与设计,以及教学范式创新等策略完成课程思政的价值预设,提供教研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解构;建构;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1-0105-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proposi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s its research purport, follow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key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actices involved in requirements, namely to 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 “proposition” concise, high quality case selection and design, and teaching paradigm innovation strategy to complete course education value of the default.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障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确保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举措。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在讲授专业理论课程同时,我们须深入探寻专业课程的知识理性、政治寓意,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知识关联伦理秉性以及专业联动政治本领。总之,就是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换句话说,通过课程思政实现对大学生的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实现尊重专业知识内在规律和价值观积极引导相统一,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感知国情,全面了解专业内涵与思政价值诉求,充分把握时代大势并引领潮流。

一、课程思政缘起

2016年,上海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率先提出“课程思政”,意在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指导意见对课程思政教研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堅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2]。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意味着我们要利用课程思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3]然而,相对于“思政课程”来说,“课程思政”实际上是用“边界”概念、专业知识体系解决教书育人的复杂性问题,以更好地应对现代教育问题。因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当下的“课程思政”研究旨趣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思政课程”与“学科德育”问题的超越。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思政课程”的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育人上的“两张皮” 现象未能根本改变。故“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超越,更是对“学科德育”的革新,是基于“方法论”的渠道渗透,亦是基于“内容集”的内容迭加,更是基于“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5]。

二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协同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行为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相关行为主体的整体规划是重中之重[6]。其中,党委须承担方向把握与顶层设计的政治责任,专业教师则存有统筹、协调与实施的组织责任,学生需履行“课程思政”参与的推动责任[7]。毕竟,学生参与是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的教学创新介质。因此,在授课内容编辑以及翻转式、交互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创新过程中,学生须充分参与。

三是凸显“课程思政”的问题意识。“要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8]这要求“课程思政”既要存有问题意识,更要注意问题的政治元素,特别是政治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契合问题。当然,“课程思政”的问题意识须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化整为零、“重点”突出并致力于两者的深度融合[9]。

四是拓展“课程思政”的时代大局观。进入新时代,“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0]“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1],而大学生是尤其需要用新时代新理论来武装的重要群体。“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版本升级,实现德行魅力、人文素养魅力以及价值引领魅力的整体设计和推进,实现思政课、素质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的“三位一体”式发展,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容拓展与思想深化的系统性协同,实现“课程思政”作为命题与方法体系的一体化融合[12-13],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4]。

五是革新“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课程思政”意在切实提升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专业育人的针对性,努力解决教书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方法上,既要从心理潜隐性、融合性、交互性等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价值诉求[15]。又要从“互联网 + ”的视角实现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 + 课程思政”的全要素建设与推进[16]。

二、《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关隘

《地方政府与政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依据宪法、法律和基本政治原则,对中国的地方政府与政治进行阐述的一门专业课程。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国标指定课程,具有较强思政性。因此,应该也必须按照“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方略完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

当然,《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也不是轻易可以实现,须直面如下关隘。

首先,“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处理。当下“以本为本”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书育人问题。然由于我国3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许多家庭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宠爱大幅上升。一方面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诸多照顾,生活安逸;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养成了桀骜难驯、自以为是、自由散漫个性。对于这部分大学生,专业课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需要承担父母本该尽的 “育人”责任,强化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之更好适应未来社会。

其次,课堂教学与实践介入的结合问题。学以致用是现代教育的初衷。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加大,且这种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有敏锐的政治素养、高雅的道德秉性。这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价值与知识的融合,使学生深刻感知专业知识的价值理性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只有如此,才能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检验本科生对专业知识及其价值内涵、政治元素的领会和理解;另一方面,不断反思和总结角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寻找最佳教授路径。

最后,课程优势发挥与社会服务优化问题。政治学与行政学作为一门为党政事业单位提供业有所长人才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须强调政治意识、思想意识、伦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地方政府与政治》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五大意识”。因而,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理论、方法体系、伦理操守、政治诉求和技能培训有机契合起来,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五大意识”,有利于党政事业单位合格的专业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实现要件

基于以上分析,《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实践介入存有如下要点。

1.知识体系建构。了解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演绎规律与现实运动矛盾,明晰解构与重构的理念、策略与路径,根据《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的内容范畴,课程思政的关注旨趣,立足党委主导、专业教师实施、学生参与的角色扮演,基于多元参与的课程设计模式重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系统阐述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涵义和特征,中国地方政府的历史演变,地方人民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运行,地方人民政府的内外关系,地方政府与治理的走向,从思政生动性、专业深刻性两个方面形成对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整体性认知。

2.“分命题”凝练。基于课程思政新“三位一体”(政治元素、专业智能、伦理道德)的授课模式建构“分命题”的授课内容。将《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的概念定义、分析单位与教研“方法体系”融于一炉,形成独立的授课单元。具体来说,立足《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详实梳理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制度基础、历史底色、权力职能、运行规则等核心内容,呈现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运转态势,理清《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分命题”的核心目标体系、价值指标、知识维度、透视维度以及战略环境影响质子。

3.案例遴选与设计。基于课程思政的“全要素”设计与推进手段,创新“三维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式方法,为《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遴选合适的实践案例、分析工具与展示手段,为专业教学与研究提供丰富的应用性素材。具体来说,首先,辅以安徽省61个特色乡镇、23个乡镇金融银行的优质案例素材,总结安徽省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独特性实践经验。其次,梳理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由来、演变、特点与优势,形成具有规律性的一般性原理与方法。最后,通过比较与思辨,实现思政、通识与专业素养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推进,凸显内容拓展与思想深化的系统性协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自信,孕育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的价值引领魅力、人文素养魅力以及德行魅力。

4.教学范式创新。基于课程思政的视域重构《地方政府与政治》知识体系,使时代背景、价值体系、理论基础、知识体系等内容得到充分融合,凸显课程思政生动性与专业深刻性。课程思政既要以中国的地方政府与政治为主,又须注意从世界的角度了解其特色与优势。既要以安徽省地方政府与政治的现实为实践依据,又须看重从歷史由来和未来走向的角度把握其发展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从多维比较中认知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运行规律与存续特征。

5.依托多学科的综合教学方法。《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还须借助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理论视野与方法体系提升其思政亲和力和专业育人针对性,更须借助“互联网 + ”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全要素建设与推进,解决专业教书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实现“三维育人”的价值诉求。

总之,课程思政首先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价值引领,才能把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只有实现专业课的“化人、育人、培元”使命,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成为“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的社会表率。毕竟“有信仰的人”必须是“真学真懂真用”的人。专业课程只要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就不怕“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此外,“真学真懂真用”必然是“有信仰的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与人生价值观。真理的力量可以感召学生,让学生甘之如饴,而“躬行”更可润物无声,让学生如沐春风。唯有如此,方能以真理点燃真诚,以真诚重塑灵魂,以灵魂孕育信仰,进而提高课程的教研实效。

参考文献:

[1]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EB/OL].http://sc.people.com.cn/n2/2016/1209/c345453-29437812-2.html.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5] 葛卫华.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5-27.

[6]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7] 李江.领航課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8-20.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6.

[9] 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67-70.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责任编辑:范 君,李 丽]

猜你喜欢

解构重构课程思政
长城叙事的重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