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0-05-12田雪梅祝大勇

西部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实现路径困境

田雪梅 祝大勇

摘要:革命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弘扬革命文化精神,是激勵人们艰苦奋斗和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是增强人民素质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当前,革命文化精神在嵌入日常生活中面临着孕育环境的艰苦性同日常生活的安逸性相矛盾等困境。实现革命文化精神对日常生活的有效嵌入,需要不断探求新时代特征与革命文化精神的平衡点、不断寻求人民现实需要与革命文化精神的契合点和不断谋求个体价值追求与革命文化精神的支撑点。

关键词:革命文化精神;日常生活;困境;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3-0015-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革命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性内涵与深刻的时代性价值。但当前,革命文化精神在嵌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还面临诸多困境,如何有效化解困境,将革命文化精神更好地嵌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问题。

一、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革命文化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精神。综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革命文化精神是指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及建设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标识,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丰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之中,是革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具体来说,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革命奋斗精神,舍身忘己、舍己为公的革命奉献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革命求真精神,以及不惧艰难、积极进取的革命乐观精神等。由此可见,革命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坚毅性、鲜明的超越性以及丰富的崇高性等特征。因此,将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不仅是对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且是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激励人们艰苦奋斗和勇于探索的动力源泉

革命文化精神产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充分彰显着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时代品格。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八位党员(见《光明日报》2014年8月18日第五版《中共成立时党员是多少》)到如今九千多万党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如今即将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革命文化精神贯穿始终。正是基于这一精神,才有了无数革命志士在困难和死亡面前的临危不惧;正是基于这一精神,才有了为世人惊叹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基于这一精神,才有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这样的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②事实胜于雄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传承革命文化精神,始终不渝地艰苦奋斗,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经受住重重的考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③近代中国的落没与凋敝,一度使某些中国人变得消沉与颓废,而正是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重新燃起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国民大革命讨伐军阀、抗日战争团结奋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革命文化精神无不展现得淋漓尽致。任何时期、任何地点、任何情势以及任何人都需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撑我们一往无前,都需要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引领我们奋勇向前,都需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我们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革命文化精神赋予了巨大的能量。可以说,革命文化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主要的精神支柱。

(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而革命文化精神正是以挽救国家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为目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文化精神就是凝聚人们理想信念和共同追求的精神之钙。这种精神唤醒了人民群众对民族复兴的共同期待和责任担当,洗刷了民族自卑,恢复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自信心,推动了中国近代的革命历程,为探索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的今天,纵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革命文化精神的价值将永世长存。那种永不言败、不懈探索的精神依然是当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中国梦的不竭动力,那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依旧是今天所必须具备的,那种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也必然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传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精神是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存在的困境

任何一种理论、文化或精神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才能生根发芽、遍地开花。革命文化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随着事物的改变以及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化精神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革命文化精神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性以及崇高性等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而实现与现实生活或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当前,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

(一)革命文化精神孕育环境的艰苦性同日常生活的安逸性相矛盾

革命文化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志士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生动体现。环境的艰苦性也就造就了一种特殊的革命精神——坚苦性。坚苦即坚毅、刻苦的意思。是坚毅的意志力,使得革命前辈仅凭几件单薄的衣物熬过了雪山;是坚韧的意志力,使得他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能够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他们耐得住严寒,忍得住骄阳,熬得过烈火,受得了风霜,他们没有被艰难困苦所打到,而是迎难而上,造就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但是随着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转变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有人开始发表错误的论调,认为革命文化精神孕育发生的艰苦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其已经不具有时代价值,安逸舒适的现实生活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精神做指引。这些论调当然是错误的,但革命文化精神孕育环境的艰苦性同日常生活的安逸性确实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二)革命文化精神的超越性同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相冲突

革命文化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志士舍身忘己、舍己为公的真实写照。这种精神超越了自我的限制,超越了生与死的传统认知,是革命文化精神散发魅力的真正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使得民众往往习惯于以“是否有用”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有人认为,革命文化精神的超越性于当今来看并不具备实用性。他们把超越对手的限制与实现经济发展来对比,他们把超越生与死的传统认知同获得经济利益来考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诉求应成为现阶段切实解决的问题之一,但革命文化精神更应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引领。这便是革命文化精神在嵌入日常生活中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三)革命文化精神的崇高性同日常生活的庸俗性相排斥

革命文化精神是老一辈革命志士清正廉洁、洁身自律的具体呈现。这种崇高的革命文化精神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早在1927年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同志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同年10月,在红军向井冈山进发时提出了著名的三项纪律,其中,“不拿群众的一个红薯”在九十多年前就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奠定了优良的作风基础。1947年,毛泽东同志重新起草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并影响至今。由于和平日久,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日渐娱乐化、庸俗化的日常生活与崇高的革命文化精神有着渐行渐远的趋势。因此,将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这不仅应是共产党人严以律己的标识,更应该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引领。革命文化精神的崇高性同日常生活的庸俗性之间的矛盾是其在嵌入日常生活中需要消解的阻碍之一。

三、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的实现路径

革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精神让其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回到时代的生活,探求新时代特征与革命文化精神的平衡点

人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④长征永远在路上,革命文化精神也应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今天,尽管我们无需忍受敌人的枪林弹雨,但新形势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也依然相当严峻;尽管我们无需身处饥寒交迫的困境,但新时代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应当奋勇前行;尽管我们无需再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担忧,但现如今科技创新能力却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面临新的问题和考验。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将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善于探求新时代特征与革命文化精神的平衡点,革命文化精神的艰苦性与日常生活的安逸性之间的矛盾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调节。

(二)回归本真的生活,寻求人民现实需要与革命文化精神的契合点

一种理论或精神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如何使这一理论或精神重新回归现实生活,回归本真生活,这就需要寻求人民现实需要与革命文化精神的契合点。当前人民群众最大的现实需要便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即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以及心理性需求。革命文化精神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因此,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角度对革命文化精神进行探讨解释,从而使人们正确看待物质性需要和精神需求的关系,只有让人民群众理解革命文化精神的践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人民现实需要的满足,才会有助于缩小革命文化精神的超越性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之间的鸿沟,才会使革命文化精神真正成为有生命力的存在。

(三)回溯思维的世界,找寻人生价值实现与革命文化精神的支撑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观是思想的内核。当前,一些人精神领域的不健全、个体价值追求方面的不端正还需要革命文化精神来匡正。我们应以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约束自己,以无私奉献的杰出榜样要求自己,以爱岗敬业的求真态度节制自己,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崇尚的是真理而不是金钱、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荣誉而不是名誉、我们应该推崇的是高尚而不是庸俗。革命文化精神不应该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更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减少革命文化精神的崇高性与日常生活庸俗性之间的冲突,还需要把抽象深邃的革命文化精神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还需要把深刻难懂的革命文化精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白,使革命文化精神实现从“基本原理”到“生活道理”再到“个体价值追求”的深刻转换。

综上所述,将革命文化精神嵌入日常生活,不仅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也对人民素质的提升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我们也应认识到,革命文化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努力与支持。我们必须积极思考,不断探索,从而把革命文化精神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

注 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黨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光明日报,2013-07-14.

④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16-07-13.

[3]程彪,张荣荣,王春林.革命文化的历史性内涵与时代价值理论探讨[J].理论探讨,2019(3).

[4]汤池.弘扬革命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4).

[5]王晓丽,王俊飞.改革开放40年来关于革命文化概念、价值、发展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7).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实现路径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