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

2020-05-11郭福琴

教育界·A 2020年3期
关键词:德艺双馨培养体系工匠精神

郭福琴

【摘要】当前,让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继承者,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新目标。作者根据多年经历,与企业开发了“职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全过程。通过课程的实施,提升“素能并重、德艺双馨”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关键词】工匠精神;素能并重;德艺双馨;培养体系

一、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之需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当前的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上均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技术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工匠”人才,在企业一线推动产品品质优化和技术创新,实现中国制造的华丽转身。

2.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之需

将“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通过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实验实训、产教融合的全阶段,依据不同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要求,通过富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培育与塑造,促使学生真切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与价值追求,实现人才培养内涵的提升。

3.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之需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应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在从“准职业人”过渡为“职业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需要将历代工匠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优秀职业品质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匠心”神韵,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向“大国工匠”职业理想迈进。

二、构建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2017年起,我们教学团队与企业一起开发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轨迹,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分为职業养成、职业塑造、职业提升和职业体验四个环节,内容包括适应性能力、自我管理、行业认知、生涯规划、传统文化、沟通表达、健康管理、逻辑思维、匠心精神、法律常识、就业初体验、创业初体验和顶岗实习体验等方面,贯穿各个环节,既系统又全面。

本课程体系的实施分为三个课堂。第一个课堂,开设职业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实施培养,在第一课堂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培养真正融入教学目标、内容、管理与考核,在课堂教学中将“工匠精神”全面渗透。构建包含“责任意识与感恩教育”“职业能力与职业操守”“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国学修养与人文情怀”“生活技能与生命安全”等教学模块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第二课堂,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技能训练、技能大赛等形式的主题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如课前十分钟演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辩论赛等活动,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融合在一起。还可以采用“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模式,实现学生“线上学习+线下实践”,发挥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第三课堂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活动,积极倡导“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合作精神,提高职业沟通与认知能力。通过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实训平台,把“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内容融进教学实践细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收获、成长,发挥主平台的作用。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措施保障

1.培育“尊崇工匠”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使学生经过不断熏陶产生共鸣,逐渐萌发“工匠情怀”。将“工匠精神”元素融入校园文化长廊、道路景观建设、校友林(碑)等建设中;在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张贴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特质的校园显性文化。

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企业价值观、先进的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渗入专业教学、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实现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拓宽“工匠精神”的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2.磨砺“能工巧匠”的师资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只有将打造一支熟悉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良好的“能工巧匠”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培养学生的基础和保障,才能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社会满意的“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因此,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需要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方针。“请进来”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邀请行业专家与企业能工巧匠,给师生共同讲授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课程;通过开展“实练实操”教师技能比武,帮助教师提升业务能力与素养。“送出去”指定期选送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基层进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传帮带”则指新老传承、互帮互助、以强携弱,引导教师之间建立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形式,定期开展座谈会、研讨会,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开展“独具匠心”的教改创新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单位部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独具匠心”的教改创新实践。

实施“三阶段、四环节”的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三阶段”指将专科学习的每一学年作为一个阶段,按“理论导入-模拟训练-岗位实践”进行分层分级培育;“四环节”指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围绕第一课堂导入职业养成、职业塑造、职业提升、职业体验四环节进行训练,使学生接受系统化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1)在教学方式上,打破过去单一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教育形式,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学习、课堂讨论、线上线下师生学习互动等教学方式,将学生从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真实的岗位任务,让学生通过自我摸索成功完成工作任务,感受蕴含的工匠精神内涵。

(2)邀请“工匠大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在举手投足之间向学生展现“大匠”风采;在管理模式上,实行校园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师傅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在课堂教学中由任课教师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正心精心、敬业精业”的态度,在实训实习时由企业师傅来指导,潜移默化,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实施“产教融合”共同培养

伴随社会的进步,传统“言传身教”的传习方式日渐式微,“工匠精神”的传承与职业技能的培养逐渐规模化,但单一的学校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依托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机制。

(1)聘请企业优秀员工、顾问、专家到校开展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讲座、活动和实践课程等活动。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按照各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岗位特色,通过岗位与专业匹配、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把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工作,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签订共同培养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5.推行“四元”评价机制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发展性评价需要从目的、主体、机构、制度、平台、评价、反馈、预警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尤其需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在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围绕学生发展和培养规律,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高职院校为基础、学生参与的“四元”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评价体系,保证未来“大国工匠”的培养质量。

(1)政府从全局的高度,适时发布相应的政策与指导方针,引导社会和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积极鼓励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改变职业养成评价拘泥于课程书面的现状。

(2)社会评价主要通过用人单位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机构评价等形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提升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3)学校则针对专业所处的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形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职业素养提升与评价的内在机理,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测评模型,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參与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通过参加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一项浩大工程,我们需要认真探索“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实质内涵,丰富培养载体,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与学生教育管理中,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储备力量,成为“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

张衡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3(05):147.

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猜你喜欢

德艺双馨培养体系工匠精神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德艺双馨”该怎样入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立德树人
试论艺术院校的人文精神培养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