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续编——阅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2020-05-11丁晓敏

山西教育·幼教 2020年4期
关键词:绘本语言幼儿

丁晓敏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5—6岁幼儿语言典型表现中明确指出:“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绘本的阅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其丰富的画面内容、生动的文字显现,都具有充分的教育价值。大班幼儿不止满足于对绘本画面的浅显解读和内容视听,他们往往会另辟蹊径注重绘本解读后期的想象和再次创造。为此,教师应创造条件,努力满足大班幼儿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思维特点。而续编,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高层次活动,值得我们驻足思考。

尽管幼儿园也会开展续编的相关活动,但是该活动很多都只是作为绘本完整解读的补充内容,在时间和构思上都是不能保证的。我们尝试以课改中的“完整儿童”为目标指引,以绘本为基本素材,以幼儿的续编特点和兴趣需求为依据,提出教师和幼儿的同步策略,通过教师的“引、激、助、导”策略来提升幼儿的“听、想、说、编”能力,以此激发幼儿的续编兴趣,发展逻辑能力,感受续编的快乐。

第一步:有效“引”导,让“听”入微

(一)“让幼儿爱上这本书”——绘本阅读的选择

哪种绘本适合大班幼儿进行续编呢?其中对于素材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调查发现大班幼儿对于趣味性较强、内容诙谐幽默、有强烈的情节冲突的绘本有明显的偏好。为此,我们可筛选“人物有冲突、情节有悬念、叙述有画面感”的绘本,以此来满足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有续编的冲动。

(二)“让幼儿喜欢这地方”——和諧氛围的创设

舒适的环境创设会让幼儿心情放松、愉悦,更适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同时,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续编的场地可以在专门的阅览室,也可以在草地上、大树下等自然环境中。不断拉近师幼之间的物理距离和营造自然舒适的阅读环境,使幼儿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环境的舒适和生态,从而提升幼儿“听”的专注力,为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亲切的肢体语言,比如肯定的眼神、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点头等,都会推动幼儿有效倾听。

(三)“让幼儿沉浸于绘本”——绘本生动的演绎

幼儿的“听”是有层次的,层次的深度取决于教师对绘本演绎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折射出的各种信息,运用合适、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沉浸绘本”。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手段在于活动中的各种提问,为此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提升教师的提问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彼此的沟通和“听”的有效互动。(见表1)

第二步:适时“激”发,让“想”透彻

幼儿对于绘本的载体有基本的了解后,会充分调动在绘本中所获得的众多经验。但是,受年龄特点限制,幼儿会在众多的经验中迷失,不能准确地判断哪种经验是利于绘本续编的,教师则需要适时激发幼儿去“筛选”,让幼儿准确有条理地获得有效的经验,从而让“想”更为透彻。

(一)“原来还能这么想”——转变提问方式,开阔幼儿思维

1.变陈述式提问为启发式提问

在以往的教学中,封闭式提问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多的,例如“他们这样做好吗”,提问的指向性很强,对幼儿的思维来说很有局限。我们要尽量多地去尝试开放式的提问,它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提问的策略上要做到开放和包容,促进幼儿更好地续编。例如“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你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等。

2.变单一性提问为多样性提问

在对绘本画面的理解中,我们会因较多地去考虑绘本本身的一些思维元素而忽视了它的附加元素,为此不能单一地指向绘本中的线索进行提问,而应该线性地去考虑绘本后续所发展的一些因素,调动故事发展的多元性。例如将提问“绘本里xx怎么了”转变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这样的多样性提问有利于幼儿在续编时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带入其中,展开更充分的想象和创造。

3.变教师提问为幼儿提问

在幼儿眼中,教师的提问是具有权威性的,幼儿很少有主导权,但绘本续编的主体是幼儿而非教师。为此,我们要改变原有的观念,将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激发他们运用集体智慧去解决来源于幼儿的问题。

(二)“原来还能这么玩”——组织特色活动,激发幼儿思维

开展绘本续编活动,如果只是单一地局限于阅读绘本后的续编就太片面了。为此在活动的形式上不能只是以语言教学的模式进行,可以利用游戏、区角等各种形式去丰富幼儿的续编形式,让幼儿的续编故事通过多样的平台得以展示。如我们可以在区角中增设“播音员”栏目,在表演区让幼儿以故事表演的形式去展示成果等。现在每到午休时间,大班幼儿就会自动集结伙伴,重新演绎他们共同感兴趣的绘本。

第三步:顺势“助”推,让“说”有术

经过前期的两个步骤,我们往往会认为幼儿对于绘本的前期准备已经较为充分,接下来的重点则在于“编”上。其实不然,幼儿对绘本有了充分认识后,在“说”绘本的环节中,语言是比较苍白的,述说语言的连续性也不够。为此,作为教师则需要在这个节点上助推一把,让幼儿说得更为流畅、更加自信。

(一)口语的省略和删除

大班幼儿在语言表述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口头禅和习惯语言,例如在每句话的衔接处总会出现很多“然后呢、接下来、其实、好像”等这样的口头禅,就把语言的节奏美感打破了,表述就显得支离破碎,不够完整。这时,教师若急于打断幼儿的表述反而会让幼儿紧张、失去自信,事后可以利用录音、视频等媒介帮助幼儿主动地去发现自己表述时的不足,改正口头禅高频率的出现。

(二)适宜的讨论和抒发

幼儿在续编时的立场是主观的,我们可以“助力”幼儿去大胆地讨论绘本中的内容,让幼儿带有主观讨论式地去重新演绎绘本。例如“如果我是他的话,肯定会”这种代入感较强的讨论和抒发,非常利于幼儿表达个人情感和立场。

(三)和谐的表情和肢体

伴随幼儿表达的过程中,部分幼儿的表现力是比较突出的。他们会在表述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态,让整个表述的过程更加精彩和多元化。因此,我们对于幼儿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正确指导也是必要的。教师可指导幼儿在何种情境中加入哪种肢体信息,能让故事的表述更加完整和精彩。

第四步:正确“导”向,让“编”合理

“导”和“编”,顾名思义“导”方向,“编”有理。我们的导向是让绘本的续编合情合理,而不是瞎编乱造、胡诌一气。

(一)“请给我点提示”——体会合情合理的续编

1.“故事预热”时初感合情合理

例如在绘本《花婆婆》的續编过程中,我们会深入分析花婆婆的种子栽培之路。当探讨到“花婆婆会将种子撒到哪儿去”,有的幼儿说撒到大海里,显然海底的环境是不适合一般的花种生长的。这时,教师就需要对续编方向有所调整,在活动的深入辨析中让幼儿感觉到绘本的续编不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从而避免绘本续编中逻辑性的缺失。

2.“发现特点”中体会有理有据

每个绘本故事中的主角都有自身固有的特点,我们在续编时不仅要发现这些特点,还要遵循。例如绘本《小螃蟹找工作》是围绕小螃蟹找工作的线路发展的,为此不管故事怎么编,小螃蟹八条腿、横着走等科学特点是不能忽视的,我们要引导幼儿在发现特点中体会科学认知的严谨和客观。

3.“错综复杂”处明白合情合理

绘本故事中的形象不止一个,此时幼儿会将很多角色都融入到续编的内容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整个故事的结构就很散,没有重点,空洞又无头绪,而幼儿也会离绘本续编的初衷越来越远。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有效地筛选合适的角色和情节,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二)“请给我点建议”——借助多元途径的评价

绘本的续编究竟进行得怎样?幼儿的能力有提升吗?这些问题都需要借助我们多元化的评价。评价不只是教师的片面评价,还包括家长对幼儿绘本续编后的评价以及幼儿之间同伴的评价。这种多元的评价机制能让幼儿吸取多方建议,从而提升幼儿的续编能力。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教师的“引、激、助、导”和幼儿的“听、想、说、编”,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努力地发现重要因素,合理地续编内容,促进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我们真切地相信,只要让续编真正走入幼儿、教师、家长的内心,就能让幼儿获得更多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绘本语言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绘本
绘本
绘本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