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探析

2020-05-11董雅致崔常铭魏德新席岫峰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平台项目化模块化

董雅致 崔常铭 魏德新 席岫峰

摘 要 实践育人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农业院校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在深入探讨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吉林农业大学提出坚持“三个定位”“四个原则”“五个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思路,并结合多年来实践育人工作的经验做法,归纳总结出“5+5”实践育人模式,即搭建“五个”实践育人平台和构建“五化”社会实践模式。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实践平台;项目化;模块化

高校實践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而就目前而言,实践能力培养仍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对薄弱环节。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适应和符合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必须紧跟时代脉搏,立足办学实际,着力构建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

一、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知相对不足

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一些学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没能充分认清提高实践能力是成为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由于高等农业院校生源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部分学生为农村生源,他们选择“学”农却不愿意再“做”农,对相关实践活动有一定厌倦情绪。一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为完成报告,拿到学分,而忽视对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二)社会支持有待提高

由于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其实践育人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精心组织和谋划,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和支撑。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社会各方提供实践育人资源相对不足,能够接受学生实践的社会企事业单位数量仍不够充足,配和程度还不够高,学生施展能力往往受限,在学校和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方面,还缺少政策支持和制度规范,还没有形成一种风气。

(三)与第一课堂衔接不够

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就是要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结合,将第一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目前而言,一些实践育人活动缺乏与第一课堂的衔接与呼应,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一些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缺乏思想引领和理论支撑,没能很好地与第一课堂理论相融合、相呼应,往往就活动而活动,没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人数、比例以及投入精力仍略显不足,也影响了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的衔接,影响育人效果。

(四)形式内容缺乏创新

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活动仍存在形式较为单一、辐射面窄、局限性强、涉及面窄等问题,导致实践育人效果欠佳,这些问题都源于缺乏创新。一些学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还仅仅局限于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撰写报告即完成任务,并没有入脑入心。实践育人活动没能很好地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相结合,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

(五)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在组织运行、制度体系、评价体系、激励导向机制等方面上缺乏有力保障。一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各部门、教师、学生还没有有机统一起来;一些高校缺乏激励导向机制,没能很好地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没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二、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坚持三个定位

一是思想引领定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因此其构建过程中要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做贡献。二是培养目标定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要紧密围绕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培养信念坚定、视野开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三是服务面向定位。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要突显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发挥农业院校专业特色,面向“三农”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要切实从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切实需要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立足于社会实际情况、办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到紧扣时代主题,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一味地追求活动的数量和新颖,更要注重活动的质量与实效性。三是坚持多元整合原则。要积极、主动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对于学校内部,要让各部门、各成员、各因素形成有机整体;对于学校外部,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同的良好效应,最终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实践育人良好局面。四是坚持安全保障原则。要做好学生各类安全保障工作,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安全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各项实践活动的安全工作预案,落实安全保障措施。

(三)坚持五个结合

一是坚持与思想引领相结合。实践育人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突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通过实践育人途径,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品德规范和价值塑造,让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思想和能力的双重成长。二是坚持与第一课堂相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活动,要与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做到紧密衔接、相互呼应,让第一课堂成为社会实践的理论支撑,让社会实践成为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有力延伸。三是坚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农业类专业实践性强、应用广,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是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让学生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中,鼓励专业教师更多地指导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逐渐提高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四是坚持与就业创业相结合。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充分整合利用就业创业基地等社会资源,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五是坚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将社会服务活动融入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体现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而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也完善了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

三、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本文结合吉林农业大学多年来实践育人工作的经验做法,归纳总结出“5+5”实践育人模式,即搭建“五个”实践育人平台和构建“五化”社会实践模式,旨在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一)搭建“五个”实践育人平台

1.实践指导平台

依托教学实践课程和辅导员及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搭建实践指导平台。一方面科学设置教学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的设计、管理和指导,增加课程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重。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育人师资的培養和选聘机制。增强辅导员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将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并与职称评聘和评优选先挂钩,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选聘和培养一批具有基层工作和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实践育人的指导教师,由此建设一支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育人活动,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2.红色教育平台

依托“生命之光”红色教育基地、井冈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靖宇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载体,搭建红色教育平台。积极探索红色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形式,通过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井冈情·中国梦”等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回顾中共党史,体验民族精神,升华思想认识。通过红色教育平台搭建,不仅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实践育人之路,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拓展了新的视野。

3.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国家“挑战杯”竞赛、物联网大赛等,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整合办学资源,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科技发明和创新研究;基于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基金、“挑战杯”竞赛等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科技创新平台使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将理论和专业知识内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践创新精神。

4.就业创业平台

依托就业见习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等,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和创业帮扶机制,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线,熟知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流程;让学生走进创业园,逐步发展创业能力、经营能力等多种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内容融入实践育人环节,实现学、产、研的融汇与贯通,使学生在就业见习和创业实践中增强本领,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就业创业资本。

5.实践基地平台

建立一批良好的实习实践基地是高等农业院校开展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践育人工作稳步推进的重要力量。学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实践基地的培育,采取校企联合、校村联合、校地联合等多种形式建设实践育人基地,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董事会企业等,搭建实践基地平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实践育人工作良好的内外合作与交流。

(二)构建“五化”社会实践模式

1.时代化

实践育人模式要紧扣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步伐,社会实践活动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不仅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制度、新的形式,更要有新的引导机制。通过积极宣传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更多学生接触接触和认知社会实践,进而热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宣传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微博、微信、QQ等青年学生所青睐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引导,在学生中间创造乐于参与实践、渴望进行实践的良好环境。

2.科学化

建立科学的实践育人考核制度,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考核办法,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多层面、多维度地评价实践育人成效。一是通过组建检查调研小组,对活动效果进行调研;二是通过开展总结答辩活动,对各实践项目进行考核认定,考核认定结果与经费支持相挂钩;三是通过组织先进评选和表彰,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并作为学生评优选先和毕业鉴定的参考依据。

3.常态化

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效工作,应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变阶段性为常态化,使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每学期始终,伴随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集中的优势,经常性开展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等校内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善动手、勤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将社会实践与日常志愿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日,投身各项赛会服务、义务支教、义务劳动、爱老服务等志愿服务中,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才干,长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

4.项目化

创新社会实践组织和管理模式,采取项目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方式。学校统筹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内外资源,按照项目化方式组建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熟悉的领域,自由组建团队,自行设计项目内容,参与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并由学校统一组织评审、遴选和立项,并提供经费支持。专业教师将教学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组建学生团队参与项目申报和立项,并作为指导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按照项目化管理方式,组织学生完成项目的各实施环节、结项报告、总结答辩等。项目结束后,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结项评审、总结和表彰,确保实践项目取得实效。

5.模块化

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广泛,其内容的不同要求组织形式也有所差别。因此,学校根据社会实践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实施模块化组织和实施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分为科技帮扶、企业挂职、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文化寻访、创新创业等六大模块,并根据学生专业情况、兴趣爱好、熟悉领域和个人特长,组织学生按类别、按模块进行社会实践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和答辩。通过模块化实践育人模式,使学生实现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与统一,在投身自我兴趣、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增强实践本领,投身社会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彭容容,刘彬.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开展现状梳理[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242-243.

[2]成宏涛,霍宁宁,郭雪娇.高校“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06-207.

[3]马华华,何莎.高校共青团“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J].求知导刊,2016(4):10.

[4]石贵舟.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2):37-40.

[5]蒋毅.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以江南大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6(2):217-218.

[6]刘赟,何妍嫚.构建大学生创新人才“3+3”实践育人体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0):79-80.

[7]黄郁健.实践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角色定位[J].高教学刊,2019(19):181-183.

[8]何学建,王法琴,顾欢.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9(20):118-120.

猜你喜欢

实践平台项目化模块化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大众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浅谈项目化教学对中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职业能力及实践平台构建因素分析
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平台的应用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