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5-11王海骄

科技资讯 2020年6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外语

王海骄

摘  要:我国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多以产出导向法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外语+专业”学生具备文化知识以及管理能力等,全面加强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基于产出导向法,“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为全人教育,包含语言、学习、思辨、文化以及创新等方面。该研究主要是围绕“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外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外语专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c)-0239-02

产出导向法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种大学外语教学理论。按照部分学者的研究报告显示,产出导向法包含驱动阶段、促成阶段以及评价阶段,理论框架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以及教学流程。对于教学理念来说,其主要包括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以及其他能力等。对于教学建设来说,包括输入促成、输出驱动以及评价教学等。对于教学流程来说,包含驱动、促成以及评价等环节的循环。

1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

1.1 提升认知能力

德语已经成为世界应用比较多的语言,起到重要的会话媒介作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机结合德语学习与专业知识,以此促进全新知识结构的发展,建立心理模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1.2 提升职业能力

在全球化与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德语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发展的必需技能之一,以此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于德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应当能够流利地使用德语与他人交流,还能够围绕该专业知识与国际友人相互探讨。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可以确保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防止出现沟通障碍问题,在学术领域方面也能够不断充实自我。“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全面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其早日成为复合型人才。

1.3 加强合作能力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发展者,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呈现多样化特点,行为方式更加独立。基于产出导向法指导,实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水平,还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情感品格,有效关联学生的输入输出能力、学业以及经历等,强化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升合作能力,以此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2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应用分析

2.1 “复合”文化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与国际友人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然而不同种族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了确保交流沟通的顺畅性,必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语言学习融入到生活环境与专业背景中,确保学生能够认识到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语言载体保存和传递文化,了解到语言对现实交流结构与形式的影响。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以及价值观念,才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2.2 “复合”知识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大学德语教学深化改革,师生开始关注到知识的调整与更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比较注重整体性,强调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整合和优化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教育能够使学生采用相应的科研方法,在体系化和系统化教育背景下,能够全面掌握和了解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过结合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够有效结合自身的职业方向,更好地融合学科知识与外语知识,建立知识架构。

2.3 “复合”能力

大学德语教学比较注重基本能力考核,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文化时,借助于产出导向法实现能力复合。此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具体培养细则中,注重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提问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与互动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比如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知识,课上以多种形式进行阐述,如演讲、辩论、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学生能够从互动交流中产出,使学生在做中学,从同伴中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与外语知识相结合,培养自己将多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复合”能力的实现贯穿于整个“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关专业教学的词汇、句式和篇章的习得和阐述完成了“语言能力”的培养,探索专业相关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2.4 “复合”管理

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结合线上学习方式与线下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交流能力。按照培养模式要求,对大学德语与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且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目标、计划以及教学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外语与专业的发展,以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德语能力,以此发挥出语言的迁移作用,深入了解和理解专业知识内容。将国家、社会以及学生的需求作为导向,注重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评价体系改革,对就业期间可能面临的德语应用环境进行融合,确保职业需求、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需求形成一体,结合理论与实践,以此开展“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3.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行多元化管理主体

在新课程标准下,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自身价值,了解到“外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学习个体,教师应当全面发挥出引导作用,确保学生明确自身主体地位。学生在自主学习模式中,会主动询问不会的问题。只有将学生作为“外语+专业”学习的主体,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其次,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对于“外语+专业”教育来说,应当不断强化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认知管理意识和能力,将以人为本传输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2 注重教学评价机制改革

在“外语+专業”教学活动中,还应当注重评价机制的优化完善,不再过度依赖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相比于传统考核方法来说,在评估学习成果时注重学习的各个阶段,从课堂评价、课外评价以及期末评价等方式入手,通过多元化评价手段提升教学活动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在评价系统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评价,也应当通过评价手段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评价学生的外语文化,能够使教师反思个人的课堂行为,采用通过教学评价结果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反馈,按照学业评价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完善,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够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目标要求,复合和统筹文化知识与管理能力,以此迎合应用型与复合型的课程体系需求,全面推动大学德语教学的发展,确保学生建立跨文化交流意识,满足国家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小敏.地方高校融入河南“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8(33):67,69.

[2] 高静,黄瑾.“旅游+外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外语类院校为例[J].北方经贸,2018(7):142-145.

[3] 张婧姝.依托内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以D大学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5):101-109.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外语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大山教你学外语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指导教师在外语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作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