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锁雾迷西溪湿地:令人迷醉的人间天堂

2020-05-11张德强

决策探索 2020年9期
关键词:柿树西溪柿子

张德强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在浙江考察。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习近平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说起去杭州旅游,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西湖,其实在距离杭州西湖5公里处,有一块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西溪。此处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溪之名比西湖还要早。西溪,宛若一幅卷在书柜里的水墨长卷,其景色之美,令人惊叹!

一曲溪流一曲烟

西溪与西湖,历来被称为“姐妹双姝”。现在,西溪是仅次于西湖的杭州市第二大风景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西溪湿地有着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起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初期,衰落于抗战时期。西溪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必经之处。“古荡西溪天下闻”,这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所誉。西溪如苎萝美人,未入吴宫,澹冶出娴,自然绝世。晚清翰林朱祖谋曾以“溪水何缘也姓西?淡妆浓抹总相宜”誉之,可见西溪的文化底蕴与西湖同等丰厚,而又有别于西湖。

相传旧时从秦亭山舟行至留下侣里,沿水有侣座桥、侣个湾,沿山有南宋侣里辇道,现有108个景点。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这里水网交错,河港重叠,芦荻茂密,水乌栖息,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是罕见的城市次生湿地。

西溪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6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汉如网、鱼塘鳞次栉比、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8年前,一部名为《非诚勿扰》的贺岁片在全国各地火热上映,影片中绿野葱茏、碧水荡漾、如诗如画的绝美外景,吸引了无数热切的目光。人们惊叹,在“人间天堂”杭州,不仅有山明水秀的西湖,竟还有如此幽雅隐逸的湿地!一时间,这个叫“西溪湿地”的地方声名鹊起,游客纷至沓来。

好玩的是,不论游客以什么交通工具到达西溪,进入景区后一律改为舟楫,以便领略“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从容。游人可以赤足走在田埂上,那些枯黄的野草踩上去松松软软的,让你忘却了在都市整日打拼的疲惫。也可以走在铺着卵石、石板的园路上,去一路感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景致。

两船交会时,激荡的水流和着劲风,吹落了不少漫天飞絮般的芦花,真是入了“一叶扁舟,闲看芦花”的山水画意境。

顺着水道前行,两岸茅舍俨然,芦苇丛生,和芦苇一样高的水生植物上顶着黄色或红色的花蕊。湖面上水草鲜润柔婉,水面上绿色浮萍漂浮,莲影摇曳,几抹粉色婷婷点缀其中。

尤其进入深秋后,湿地里的芦苇和芦荻纷纷扬起成片的飞絮,好似皑皑白雪,覆盖在盈盈碧波之上,“似雪非雪,漫舞飞扬;千顷蒹葭,河渚芦花”。西溪的芦花曾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被称为“西溪之雪”。

城市次生湿地

湿地有天然和人工之分,天然湿地通常又被称为原生湿地。现今的西溪,既非原生湿地,也不是纯粹的人工湿地,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城市次生湿地”。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所谓“城市次生湿地”到底指的是什么?

这还要从西溪湿地的形成说起。远古时代,西溪湿地所在的这片区域还是海洋,直到第四纪全新世时期,也就是生物界进化到现代面貌的那个阶段,在地质作用的影响下,这片区域逐渐经历了从海浸到海退,再到湖泊、沼泽的漫长演变,最终成为了原始湿地。进入人类社会之后,在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类农耕、渔事等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西溪湿地逐渐形成了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沼泽相间的独特形态。这种湿地形态虽然保持了原始湿地的许多特性,但已不能算是纯天然的原生湿地了。

同时,这种湿地又与水塘、水库、水田等完全由人为修建起来的人工湿地有着根本的差异,虽然它也兼具了一些人工湿地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杭州市的不断发展,西溪湿地从隐在西郊到融入城区,最终成为完全被包围在城市之中的一方净土,因而又是典型的城市湿地。

在西溪湿地中,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特征非常突出,堪称“植物宝库”。这里分布着126科339属474种维管束植物和7门6个植被型组的浮游植物。随着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西溪湿地的植物种类还在逐年增加,特别是通过湿地植物園的建设,这里的维管束植物更是超过了1000种。

除种类繁多的植物外,西溪湿地更是动物的乐园。据最新调查,现已发现各种陆生动物500多种,其中昆虫480多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27种、哺乳动物23种,不乏国家保护动物。丰富的水生动物品种也使得西溪成为杭州水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在西溪湿地中,设有多处观鸟亭,游客能够真切地与种类众多的鸟类亲密接触,融入到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之中。莲花滩生态保护区位于西溪腹地,是西溪主要的观鸟区。这里植被丰茂,绿水环绕,水深约半米左右,生长着成片的莲花,是鸟类的天堂,尤其是以鹭鸟居多。游人坐在船上,但见白莲点点,一群群白鹭从头顶飞过,令人不得不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有趣的是,有的游客很好奇:西溪湿地的名字,究竟是古而有之,还是近年为了包装这片湿地而特意策划的呢?其实,“西溪”之名比西湖还要早。唐代的时候,西溪因地处钱塘县西部,就已成为当地水域的称谓。不过,由于地形复杂、河港交错,后来历史上各个时期对西溪的称谓常有变化,从最初的水名,逐渐演变为山名、地名。到了南宋,西溪之名大振,起因是宋高宗赵构南下杭州,看到西溪景色绝美,萌生了在此修建皇宫的念头。后来,尽管赵构在西湖南岸的凤凰山麓选到了更适合的地方,但他对西溪念念不忘,并且下旨:西溪且留下。西溪因此名声大噪。明清时期,西溪更是盛极一时,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对这片“世外桃源”青睐有加。康熙、乾隆多次亲临西溪,留下诗作赞美西溪。

柿林秋色

西溪古荡历来以出产柿子闻名,有“古荡方柿”一说。自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这里就开始种植的蒋村柿子,几乎已成为西溪的一个代名词,整个园区内保留了数千株柿树,树龄最长的有600多年。每年金秋,这里都要举办热闹的“火柿节”,游客可以品柿子、采菱角,尽尝湿地果蔬之鲜。

据《余杭县志》记载,这里栽培柿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湖泊水乡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柿基渔塘”式的农耕生活,赐予了西溪中看又好吃的“柿林”景观。来西溪,走在乡间石板路上,看遍地野花在柿树下跳舞。秋风带来微微凉意,银白的芦花盛放,随风摇曳;火红的柿子将浓浓的秋意闹将起来,史上多少文人雅士曾倾倒在这火柿银花的奇观之下。

在西溪星罗棋布的池塘塘基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柿树,仅百年以上的老柿树就有4000多株。柿树既起着固堤、护堤的作用,同时也构成西溪一道绝佳的风景。尤其到了秋天,蓝天碧云下,苍苍翠翠,一望无际的柿林,一粒粒橘黄的果点染了这绚丽的柿林秋色。有的柿树叶子已几乎落尽,只剩下一树丰硕的果实,伸向蓝天,仿佛一盏盏红灯笼,高高挂在枝头。

西溪水岸,红柿万株,红果累累,缀满枝头,乡村田园景色展现眼前,使西溪湿地显露别样风情。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据说有一天乾隆在西湖旁的凉亭小憩,九月天丹桂飘香,西子湖波光点点,韵味颇浓,可皇帝就是不太高兴,神情倦怠,因为看倦了西湖之秀,转而想酌乡村之野了。

一路小溪曲水,轻舟泛歌中,乾隆一行不知不觉到了杏皇池(现址为三方庙北面)。只见鳞塘遍布,纵横交错,塘边柿树成林。时值深秋,正是柿子成熟的时候,乾隆刚上岸,一个柿子正好掉在他面前,这个柿子出奇的大,本来软软的柿子一落地就碎。可这柿子却如用手摘的一般完好无损。随行的臣子见状笑着说:“皇上,这柿子在欢迎您啊!”乾隆一听,樂了,御口一开“赐”柿树千年寿辰,还赋诗一首:“西溪寻溪幽,东眺明湖影。竹游既曲折,烟村亦辟静。”

更神奇的是,据传我国四大名著中竟有两部名著与西溪湿地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据自成一派的红学研究者土默热先生近40年的研究表明,《红楼梦》中的诸多细节均印证了这部名著是以西溪湿地为背景创作的。另一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梁山泊,经浙江水浒研究会的专家考证,也是施耐庵以西溪为蓝本创作的。

西溪的山之美、水之美总是那么让人流连忘返。真是西湖游罢西溪去,沐香雪,轻灵絮,自古谁知花解语,清流九曲,梦绕魂牵处……

猜你喜欢

柿树西溪柿子
留一些柿子在树上
柿树的温柔
山里的柿子红了
来自柿子的烦恼
杭州西溪湿地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桃源的柿树
想起那片柿树林(外一首)
西溪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