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0-05-11

诗歌月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戏剧化个人化抒情

非亚的诗歌近年来在发生一些变化,他诗歌中的外在抒情似乎蜕得更彻底了,转而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抒情”在这个时代遭遇到诗学危机是有它的特殊文学史原因的,然而,这并不是说诗歌本质上是反抒情的,恰恰相反,非抒情化是为了更准确地实现诗歌抒情的目的。非亚的这组诗歌如果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这个主题便是——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指向了——“孤独”。这种孤独是存在的孤独,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意识,它是非个人化的;但是非亚的这些诗歌文本却呈现出了极端个人化的特点。同时,他的语言又非常口语化(甚至俗语化).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他在语言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同时,他的诗歌在把握瞬间感受与借助虚构这两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写作的非历史化的坚定态度。

刘郎的诗歌依然是一种非历史化的写作。在这个向度上,刘郎顯然依赖了具有某种瞬间特点的感受,并进而将这种感受具体化、戏剧化。因而,刘郎的诗歌在表现的方法上,乃是小说化,甚至说是寓言化的。诗歌的小说化,多少可以说是当今诗歌写作的一个非常显在的特点。小说化,也就意味着“虚构”作为一种想象力的方式被放大,它的背后,编者以为,是对某种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反拨。然而,这并不是说,刘郎的诗歌是脱离了“现实”的,是不真实的。它实则是一种生命的真实。虚构,将“真实”净化了,从而更接近“真实”的本来面目。

林忠成的诗歌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善于无中生有。为什么这么说?只要稍稍读一读便知,他的诗歌往往是在写那些难以触摸,只能用感受把握的东西,比如“夕阳下的宁静…星期天…‘月光”“屋顶上的月光”。这些事物本来也是诗歌的寻常题材,但是在林忠成的诗里,读者会看到一种惊人的景象。这种“惊人”,大家可以自己去读。编者想说的是,林忠成似乎是在有意地自我培育这种惊人的写法,他往往将两种或多种不相干的事物扭结在一起,以使得这些事物像一些巨石一样,突然从虚空中没有任何征兆地轰然滚落,他因此得以在这时施展写作者戏剧化的才能。这些存在于他诗歌中的“巨石”,当然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们是诗人感受、感觉、经验、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李高西

猜你喜欢

戏剧化个人化抒情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会抒情的灰绿
LOGO GIRL
从《烈日灼人》谈米哈尔科夫的电影风格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约会
一场人性和利益的博弈
“戏剧电影”概念的使用探析
“史诗化”叙事与“个人化”叙事的同构
《全国新书目》2009年4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