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群书社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20-05-09付云燕韩敬瑜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恽代英马克思主义

付云燕 韩敬瑜

摘 要:五四运动时期,利群书社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湖北乃至在中国的传播中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通过以书为媒,借售创办进步书刊;以学校为阵地,以书社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各个地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和发展起到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利群书社;恽代英;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深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与科学精神影响的恽代英及其互助社的成员们于1920年初在武昌横街成立了利群书社。利群书社以互助社为核心,日新社、辅仁社、健学会等团体的大部分社员均参加,是武昌各进步团体的结晶体,它不在赢利,在于介绍新文化,经销进步书刊,因而客观上成了长江中游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一、以书为媒,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借售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早在利群书社成立的宣言《共同生活的社会服务》中就曾明确指出,书社书报贩卖的营业项目,主要有“一、经营肆间不易购买的新书与杂志;二、代订不易购买的各项书报;三、兼售西书;四、兼售国货”因此,利群书社在开始营业后,其主要销售的便是各种介绍新思潮和评论性的书刊,进步报刊类有:《星期评论》《新青年》《湘江评论》,进步书刊如《独秀文存》《胡适文存》《尝试集》等,此外还有所谓“赤化”或“过激”如《共产党》《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著作。这些进步书刊,吸引了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和群众,对他们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利群书社不仅销售进步书刊,也借阅书刊。恽代英认为“有价值的书报,无论销行与否,总须办到,以供给社会多数人乃至少数人的需要”。因此在利群书社“无论是否买书的人,尽可以在营业处所观览,算兼办了图书馆一样。”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穷苦青年阅读进步书刊,接触新思想、新文化。我党早期著名理论家施洋也是在利群书社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逐渐摒弃无政府主義,最后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二)创办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报刊杂志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舆论工具。利群书社为便利于社员之间以及与外界的交流,于1920年2月和10月,以白话文的形式分别创办了自己的内部刊物《我们的》和《互助》。《我们的》主要是记载社员们开展的革命活动;《互助》主要是记载许多与“互助社”有联系的青年小组织的活动报道和同志间的通信,其主要是反映书社成员学习新思想、新文化的情况。虽然刊物出版时间不长,但也曾发表过很多反对国家主义派、反对无政府党、反对胡适的崇美思想等的通讯与短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员思想上的成长,扩大了书社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1920年秋恽代英还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和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的部分章节和考茨基的《阶级争斗》一书,此书不仅对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马克思主义转化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书社的许多成员从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此,毛泽东曾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新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

二、以学校为阵地,培养传播骨干

中国革命需要大批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学校。恽代英对教育问题一向很重视,他认为“现在我国的弊病最大的莫过于教育未能普及,实业未能振兴……要医这个弊病,只有从实业、教育两方面着手”,而暂搁实业不说,单说平民教育,则“要以建立平民学校为最关重要”, 并且还列举了建立平民学校的三大好处。于是在1920年4月,他与施洋等人组建了湖北平民教育社。该社共办了7所平民学校,专门招收贫苦工人及其子女,在当时可以说是惊破了武汉沉闷的空气。

利群书社成立后,恽代英及其社员一方面积极推动各学校进行改革,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另一方面在他的影响下,书社其他成员奔赴各地,从事教育活动。1920年秋,恽代英应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章伯钧之聘请,赴宣城担任该校教务主任兼修身、英文课,书社成员李求实、吴化之、刘茂祥随行附读。一到宣城后,恽代英便提倡在学生中组织各种学社,相互砥砺切磋,研究学问“自从他到校后,同学们组织了利群、互助等社。从此多种学社就如雨后春笋,一齐蓬勃起来。”同时他还组织学生办报刊,举行演讲会、读书会,指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开展新文化运动并与顽固势力做斗争。因此在他任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校的风气开始转变,“同学们都按时早起,按时学习,按时休息。吃喝赌钱的风气没有了。许多同学兢兢业业在学习上用功夫了。”而原来一潭死水的安徽,新文化、新思想从皖南到皖北开始一浪高一浪地高涨起来。由于恽代英的革命活动,安徽军阀当局甚感不安,竟给恽代英戴上了红党帽子,下令通缉,在这种情况下,恽代英便离开安徽前往四川泸州师范。在泸州,恽代英不仅着手旧教育的革新工作,改革教学内容,明确提出“经济公开”、“选择良师”的民主管理的响亮口号,给旧的教育制度以致命的打击,而且在学生中组织社团,深入川南各地开展革命工作,把革命的种子散播在川南肥沃的土地上。

1920年10月时,恽代英仍幻想可以避免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而希望通过共同生活的扩张和在乡村发展教育、实业,使世界变为“社会主义的天国”。在他的“未来之梦”思想和重视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书社的其他成员也深入各个地区主办乡村教育,如柳林中学、赤水职业学校、浚新小学等,虽然这些学校都带有了一定的空想成分,而且有的学校如浚新小学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把新思想、新文化带到了乡间,将革命的火种散播在全国各地,为改造社会培养了新生力量。

三、以书社为中心,辐射周围地区,扩大传播阵地

“五四”运动后,恽代英自称“最大的觉悟”是“应觉我们是中国唯一可靠的救星”。他认为救国必先救友、造友“朋友一天天多,团体一天天大,势力亦一天天大”,因而他主张利群书社的社员要多结交朋友,这是因为“我们既盼望要用共同生活去谋与社会服务,那便将来各方面的事业,须得有能力的同志,越多越好。”针对要怎么注意结交朋友,多结交朋友,恽代英提出了5种方法来造友。这样便一方面有利于多结交朋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书社影响,传播新思想。

同时,他还生动地用卫星、行星、太阳系作比喻,指出“人人都应该盼望做太阳系,教他的周围的人作行星,教这等行星周围的人做他的卫星——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教行星都进而为太阳系,教卫星都进而为行星,再教他们自己还去做他的卫星。如此的轮回促进,总教国内生出许多太阳系,那时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因此他自己及其领导下的利群书社便积极的发挥其作为“太阳系”的作用,将新思想、新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恽代英在创立了利群书社后,便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社团人员沟通,以扩大书社的影响力,他们联合日新社、健学会、互助社等并定规约七条,以有俾各团体互助而不妨个性发展。

利群书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而且也是武汉地区进步青年对外的联络点,它与《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杂志社都有业务来往,和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进步社团都保持密切联系。其中长沙的文化书社更具有代表性。长沙文化书社在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成功后,以新民学会为中心,并争取湖南教育界、新闻界、工商界一些有声望的人士于1920年8月共同创办的,易礼容任经理,毛泽东为特别交涉员。利群书社和长沙文化书社关系密切,利群书社不仅是其“出版物之交易者之一”,而且还派林毓英前往长沙协助主办长沙织布厂,从此这两个书社逐渐成长,成为盛开在长江中上游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的并蒂莲。

在主持利群书社的这段时间里,不仅恽代英个人完成了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书社的大部分成员在他及其利群书社的影响下,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利群书社虽于1921年6月在王占元嫡系陆军第二师发动兵变中被毁于一炬,但其影响却深入到很多进步青年的心中。于是恽代英于1921年7月召集这些受影响的进步青年在黄冈浚新小学举行会议,宣布成立共存社。共存社“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作为宗旨,表明它已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革命团体。不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恽代英和书社的许多成员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1] 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 李良明,钟德涛.恽代英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回忆恽代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中國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五辑[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5]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6] 中央档案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BD1317094;文章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G496;文章为黑龙江工业学院社科联“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视阈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SK2017D0702。

作者简介:付云燕,讲师,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韩敬瑜,讲师,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恽代英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