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江科学城打造创新策源地 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2020-05-09唐坚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4期

唐坚

摘要:放眼国际,世界强国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科技创新领域,说明科技创新技能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张江科学城的崛起不仅让上海备受世界瞩目,同时承担着颇具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国家综合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的标杆引领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国家人才实验区的核心基地。张江吸纳了越来越多丰富、新颖的能源,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为将张江科学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做足准备,为科创企业营造了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同时也为企业培育了科技战略人才,这些企业不仅成了张江科学城闪亮的科技创新成果,它们的发展方向也紧密联系着科创中心的策源能力和中国科创的未来。

关键词:张江科学城;科技创新策源地;上海科创中心

引言

张江科學城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强调开放、集聚的规划理念,培育顶尖的科创能力,在建设过程中遵行“张江科学城创新发展规划方案国际征集设计任务书”的发展规则,朝着“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打造。为此张江一直不断集中全球创新精英人才、世界级大科学设施,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张江将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创新浓度”,提升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

一、张江科学城概述

(一)张江国际科学城地理位置概况

2011年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张江科学城,科学城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心地段,规划面积约94平方公里。其中约25平方公里核心园区中的17.1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已经基本完成建设。最后为加强与龙阳路枢纽、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周边地区的协调和联动发展,外扩形成衔接范围,总面积达到191平方公里。现如今,高校、创新型研发机构、高新企业集聚张江科学城,尤其是生物医药、信息通讯等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形成高科技园区。

(二)张江科学城发展起源与张江发展内涵

1992年7月,张江正式由国务院批准成为独立建制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我国早期的第一批高新区中就有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二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中,也刻印下张江在创新发展中的三次转型足迹:第一次,从“引进经济”到“创新经济”转型;第二次,从“引进创新”到“自主创新”转型;第三次,从“基地创新”到“引领创新”转型。

上海市政府在2017年8月正式批复《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开启了张江从“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为“科学城”的建设之路。由上海市和中科院合作共建的张江实验室,2017年9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张江实验室把大科学设施群作为实验室的“基石”,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推动重大科技突破,成为世界杰出智慧的聚集地和解决“大科学问题”的摇篮。2018年1月,为张江科学城建设制定的《张江科学城规划实施行动方案》发布,方案目标指出:注重集中度与显示度,要加快推进一批大科学设施建设,加快集聚知名研究型大学和高能级研发机构;以国际标准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增长极;以“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为理念,积极推进张江科学城规划实施。

多年来,张江处于上海科创中心的中枢要领区,肩负着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共同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任务。这些年来,张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基础研究能力和源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打造出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诞生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在不断优化区域范围内创新创业生态的同时,张江还聚焦“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倡议,加速构建面向全国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体系,并跨区域联动发展,让“张江模式”更为突出,获得优异品牌效应,“张江模式”已成为全国高科技园区效仿的成功典范。随着张江进一步全球化发展,其传统的税收返还等政策红利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核心产业的竞争优势、领军人才的集聚优势,张江正在全力推动科学城建设规划落地,抓好重大项目推进。张江肩负着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任务。

二、张江科学城发展现状与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瓶颈

张江国际科学城的发展是与众多专业园区的成长密不可分的,经过披荆斩棘的锤炼,张江药谷、浦东软件园、张江集电港、张江文创园、张江医谷等都已成为专业领域的发展标杆。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区和国家级科技高地,集聚了一批大科学设施、科学平台和一流创新型院所。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于2019年5月公布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的三个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要贡献。五年多来:(1)上海重点打造以张江实验室为首的多个高层次的创新基地,张江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先后挂牌成立,形成张江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药物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机构和平台;(2)全力构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光子领域、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领域加大建设力度;(3)积极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目前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累计达854项。启动硬X射线装置预研、硅光子等8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地方财政投入超过40亿元。

据官方报道,张江经济保持持续增长,201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 208亿元,同比增幅为6.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96.51亿元,同比增幅为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51亿元(1—11月),同比增长47.9%;剔除退税因素后完成税收为393.24亿元,同比增幅为14.5%;完成内资注册资本456.2亿元,同比增长56.7%,实到外资17.64亿元(1—11月),同比增长28.2%。

张江科学城以完备、优厚的资源条件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距离国际化的科学城还有提升的空间,部分资源的开放还略显匮乏,尤其是在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创新发明、体制革新方面都有待提高,需要加大力度储备资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早日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科学城。

三、把张江科学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科学城,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张江科学城的规划目标就是要打造成为一流科学城,给上海带来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的同时,推动上海科创中心的创建,助力上海科创中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因此,张江科学城要围绕开放性包容环境、高资源创新主体和以人才为优的规划进行着重建设。

(一)充分发挥张江科学城的科创核心作用,打造国际化的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第一,通过张江科学城建设,发挥科创中心核心载体的能效,实行创新改革制度的推进,成为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国际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优化生物医药和积极推进高端装备等优势创新集群,打造名扬世界的科学城,带动科技金融城、保税贸易城、临港新城、浦东航空城的“五城联动”。

第二,临港实现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张江作为核心功能区,要加强与临港新城在人工智能制造和口岸经济上的联动,积极发扬科研精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科创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组建培养科技创造的拔尖人才,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创新集群,主动参与和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二)完善创新人才引进制度和培养力度,吸引全球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张江

1.加大领军人物、青年精英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张江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人才改革试验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人才开发制度,快速扩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也成就了张江科学城成为开放度最高的国际人才“宝地”。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坚持以人才为根基,为完成优异的科研成果,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满足物质保障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精神保障。完善人才成长发展机制,使得管理方式更人性化,通过建立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从而能引进更多的人才,也会留住更多的骨干,尤其是正处于30—40岁“创新活跃期”的青年精英人才,为科创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2.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使用制度与创新人才注册地脱钩制度

政府应尽快调研出台适合外籍人才长期来沪工作的人事制度的系列安排。外籍人才在进行项目申请、融资、成果推广等方面工作时,应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外籍人才参与重大科技计划,担任科研教育领域高级别的行政层级职务。建立人才政策与注册地脱钩制度,对注册地不在本地区的重大研发平台、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科研院所的相关人才团队给予享受张江和浦东新区同等政策待遇和权利。通过这一系列外籍人才引进创新激励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外籍人才到张江发展,这些外籍人才都将为张江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3.设立国家科学人才基金,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

解决外籍人才的社会保障是吸引和稳定外籍人才来沪的关键问题,未来张江计划积极向全球科创中心拓展布局,那么有必要整合各部门现有资源和政策,设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基金,一方面用来支持科研团队的基础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对外资研发中心人才和项目在张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保障支持。除了設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基金,还可以策划在科创发达国家城市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为张江创新创业输送更多海外人才和项目、技术。

(三)张江科学城应培育创新文化,着力打造有利于科创中心发展的开放包容创新环境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来推动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更是需要不间断地开辟新思想、新创意。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是高风险领域,每一次的科研成果都可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失败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后取得的成绩。由此可见,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和氛围,有助于鼓励每一位从事科技创业者大胆创新,使其在科创科研过程中不会畏手畏脚。当前,我国科研宽容失败的环境亟待改善,需要打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快速推动创新环境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充分调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第一,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追求卓越、包容失败。创新文化的是实质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与创新文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以宣传做媒介,在纸媒和各大网络平台对创新进行大力宣传,表彰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先进团队,宣传创新创业典型项目,正确积极地引导舆论大众宣传创业创新不屈精神,形成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第二,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全面提升大众对科创领域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展“科普活动”走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让学生和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机械、电磁、人工智能、生物等科技知识,感受科学魅力,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营造“了解创新、支持创新”的和谐环境。

第三,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提倡不受约束的创造自由,坚持科研诚信建设,优化学术诚信环境,树立良好学风,引导科技工作者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四)借助“双自联动”大力发展上海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科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科创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不仅要推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动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自身能级建设,才能更好地把握 “打造张江科技城”“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机遇。“双自联动”是将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强联手,充分利用。“双自联动”不是简单的物理联动,而是要打造投资贸易便利化与科技创新功能的深层次叠加与有机结合,它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张江科学城的科技创新能力为轮轴,带动其他产业联动。以关键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效能为突破口,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通过产业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发展,达成升级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能级、加大产业竞争力的目标,将“双自联动”发展落到实处。继“双自联动”实施以来,上海自贸区与张江示范区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张江科学城创新的“磁效应”和“场效应”,这对上海自贸区的创新能级和张江示范区的开放水准都有大幅提升,借着“双自联动”的“东风”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当代科创人才立新创意的活力,为推动张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建设,带动包括上海科创中心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1.产学研高度协同是促进创新资源集中和发挥集成效应、显示创新整体活力的重要举措

第一,加速传播平台的建成,调动和创造一切有效资源,可通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宣传力度使建成的传播平台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张江”品牌的人文魅力和科技品牌的影响力,从而加大国际科创组织间的交流,通过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国际交流会,促进人才与资源的交流分享,促使跨国界的科学合作与研发。

第二,坚持科技原创与科研成果转化的两者并重,支持国家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先探索“产学研”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在加强“产学研”新机制的同时,设立成果转移转化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企业与科技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平台,进一步提升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带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特色创新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利用发展中国科技的卓越成就,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建立张江国家实验室与学校、地方研究中心和上海科创中心在内的长三角区域运行共建的联合科研机构以及技术服务中心,来实现协同创新的美好蓝图。在联合研究的过程中,发挥和利用双方优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团队战略精神,共同支持科创体系建立。

2.建立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及紧缺科创人才资源库的长三角共建共享机制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支撑。从建立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的角度出发,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中枢,将长三角区域内的研发资源,例如高校、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大型研发服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硬件与数据的共享机制,建立与各企业不同数据之间的实时共享,同时给予跨国企业和社会企业相应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加入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为更好地吸引國际人才,打造创新创业的理想“栖息地”,出台对外籍人才来华签证、居留进一步放宽条件、简化程序,鼓励海外企业家到张江创办高科技企业,为长三角输送杰出的国际科技研发人才。

四、结语

中国虽然进入了经济新常态,但仍然要时刻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若长期依赖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的方式来维持发展是难以取得理想成绩的。在大背景下,张江科学城要激发内在优势,充分利用科技,不断创新创意。同时加强大科学设施建设与多领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跨专业合作,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层次协助共创科技新网络。当前,需要充分运用科技创新,依托创新驱动,实时掌握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了解全球经济增长的脉搏,吸纳培养出有潜力、有魄力、有冲劲的青年人才。要集中一切力量为打造国家科技创新领域改革创新而努力,为构建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承载地和国际化科学设施的汇集地打下牢固的基础,加速打造建设对全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1]葛培健.承载国家战略,探索张江模式[C]//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首届)上卷,2017.

[2]钱智,史晓琛,骆金龙.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研究[J].科学发展,2017(11).

[3]金姬,吴遇利.浦东厉害了,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J].新民周刊,2017(40).

[4]刘思弘.建设科创中心:张江科学城建设实质启动[J].浦东开发,2017(1).

[5]周洁.张江科学城第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J].新民周刊,2018(14).

[6]钧家.新时代,张江开启科创发展新征程[J].上海企业,2018(2).

作者简介:唐 坚(1973—),男,汉族,上海人,博士,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区情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制度学,宏观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