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中心的表达思维训练策略

2020-05-09冯婷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素材思维训练

【摘要】本文基于学生不会围绕中心选择素材的实际,论述聚焦中心的表达思维训练方法,提出依中心,理素材,感知清简结构;列事物,用典型,洞察表达思维;梳联系,明顺序,关注行文思路;聚语言,品表达,体悟遣词效果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选择素材来表达中心。

【关键词】表达 素材 思维训练 中心 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A-0091-02

当下,很多学生会把习作写成流水账,即描写的内容与所要表达的中心毫不相干,描写的素材也不能很好地衬托中心。部编版语文教材针对学生的这一现状,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专门设置了“从不同方面选择素材表达中心”的训练。作为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高效匹配,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方面选择素材来表达中心,从而使学生能够紧扣中心选择素材。

一、依中心,理素材,感知清简结构

文本的解读需要经历从内容向形式的递进。关注文本结构和言语形式,都需要从感知文本入手。由此,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和概括课文内容,对文本内容有立体的认识。

比如,《夏天里的成长》一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直接指出“夏天是万事万物快速生长的季节”;第二自然段主要从植物、动物两个方面展现了生物在夏天的快速生长;第三自然段主要从没有生命的事物入手,展现万事万物在夏天的变化;第四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人物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概括的内容以分行的方式呈现,并尝试概括这三个部分的相同点,即都描写了这些事物在夏天中快速生长的状态。最后,让学生关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认识到这篇课文的中心就是要展现“万事万物在夏天快速生长的姿态”,并认识到课文“总—分”的结构层次。

文本呈现怎样的结构,就应该依照怎样的结构层次来引导学生思考,这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原则。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呈现出怎样的结构,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别的内容?就这篇课文而言,作者紧紧围绕着第一自然段“夏天是万事万物快速生长的季节”,分别从生物、事物和人物角度展开描写,并没有半点多余的内容。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赏析表达出来,并懂得每篇文章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内容不在于多,但都应该聚焦在中心之下,从而使素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文本的结构也不应该过于臃肿,清简的结构往往更利于表达中心。

二、列事物,用典型,洞察表达思维

有了表达的思维,才是简单地构建一个有机整体的雏形,就像一座高楼大厦刚刚有了整体的框架。但究竟有哪些生物、事物能够有效而直接对表达中心形成冲击与印证作用呢?这就需要作者从“万事万物”中选择最为典型的事物,形成表达的合力。这种典型事物的选择、罗列与组合,也是集中体现作者表达思维的重要方面,需要教師的点拨与引领。

以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生物”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深入细读中探寻:为了彰显“夏天是万事万物快速生长的季节”,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选择了哪些最为典型的事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圈画出作者罗列的事物:豆棚、瓜架、竹子、高粱、苞蕾、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为什么选择这些事物?教师应该相机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领悟:这些事物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读者都非常了解,选择这些事物才能更加有力地证明“夏天是万事万物快速生长的季节”,让读者更加信服;其次,这些事物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包括了农家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种类,既有豆类,也有瓜类;既有庄稼和蔬菜,也有菌类和野草,还有家畜家禽……如此丰富的类型,正对应了中心观点中“万事万物”这一落脚点。

看来,每个种类的典型事物都不是作者随意选择的,而是从更好地凸显中心精心选择的,是作者写作思维和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产物。

三、梳联系,明顺序,关注行文思路

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已经不再是学生感知文本的唯一要求,进入高年级之后,学生的思维已经逐步开始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迈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感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需要以理性思维的方式关注课文内部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寻文本内在的表达思路,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在整体梳理文本内在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思维朝着文本素材之间的内在关系引领。比如,作者所划分的“生物”“事物”“人物”这三者究竟有怎样的关联?这样的关联显然是非常理性的,如果直接设问,学生将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考,最终导致捉襟见肘。为此,教师可以相机转换追问的方法:这三者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整?一开始,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三者之间应该是典型的并列关系,彼此之间的顺序是可以调整的。此时,再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如果你来写作,是否也能想到这三个方面?一语点醒梦中人,很多学生认识到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存在着鲜明的递进关系:描写有生命的生物,是所有人的正常思维,但描写“事物”很多人就想不到了,最为关键的是课文的最后,作者居然将“人物”罗列其中,这是创新的地方,也是一般读者所意想不到的。很明显,作者是依照凸显中心的效能来区分、安排这三个方面素材的,在表达中心的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递进性。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就不再是停留在文章写了什么的层面上,更关注了作者对素材处理和安排的意识,既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又促进思维发展。

四、聚语言,品表达,体悟遣词效果

语文教学的重心就是要关注文本的语言,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语文要素,对语言关注的维度和重点也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与规范,可以关注文本语言的生动与形象。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训练的重点应该是作者怎样围绕着中心创作和表达的。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应该聚焦语言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就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来看,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关注文本中生动鲜活的语言。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感受作者在形容生长状态时,所采用的一系列词语,为感受“快速生长”奠定基础。其次,关注课文中陌生而极具表现力的语句。比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利用“昨天”“今天”“明天”三个相隔较短的时间,展现了“苞蕾”“鲜花”“果实”之间的巨大变化,展现了生长的迅疾。再次,关注课文所引用的俗语和谚语。比如“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这些俗语大意的基础上,尝试与课文内容进行连接,感受这些独特语言所形成的表达魅力。比如“六月六,看谷秀”就明确指出在“六月六”这样的大夏天,才是“谷秀”成熟的时候,教师如果能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前后的语境,将这句话与作者前后描写的内容进行整合,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了表达中心,在言语表达过程中的独运匠心。教师结合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将语言关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指向于作者遣词造句、独特的言语句式和巧妙的资源引用三个不同的程度,能让学生分别经历感知体悟、辨析品味和整合联系等思维过程,最终形成一个认识,即所有语言的运用都必须要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服务。

为中心服务,是创作时应该树立的基本意识,但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很多学生还是不够清晰。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分别引导学生经历了素材选择、关系梳理、事物列举、语言表达等不同的思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表达思维和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作者简介:冯婷(1986— ),女,广西贺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MS-EEPO有效教学和生本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素材思维训练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