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2020-05-09陆婵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

陆婵娟

摘 要:思辨意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哲学范式,前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两千多年支配地位,后者一直到19世纪才开始凸显。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一改西方传统哲学模式,开始了哲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努力。因此,通过梳理博士论文中文化哲学思想,旨在探讨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意义。

关键词:哲学范式;思辨意识哲学;文化哲学;博士论文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0.065

1 西方哲学史上两种哲学理解范式的历史演变

1.1 西方哲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哲学理解范式

西方哲学史有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源于它们的研究路径不同。一种是思辨意识哲学,这种理解范式把自然当作主要关注对象,并用规定自然的准则来衡量一切包括人自身。另一种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哲学范式,这种理解范式的特征是:以人创造的文化世界为主,并聚焦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上。它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性、差异性、价值性,并透过分析人的文化世界达到对人的把握。

1.1.1 古希腊时期两种哲学范式的形成

作为雄霸西方哲学思想主流两千多年之久的思辨意识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占据着主导地位。从泰勒斯以水作为世界的本原开始,古希腊哲学家试图去寻找世界的本原,一种产生世界万物的基础,由此可见希腊人崇尚“一”的统一理念,对理念世界的认识即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在希腊是交织在一起的,早期的希腊的哲学家都有着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实际上,在古希腊,哲学还有另一种含义,它是由苏格拉底和智者派开辟的,这种哲学范式是围绕着实践问题展开的哲学,他关注人的美德、智慧、正义等现世人的生命价值。

1.1.2 近代自然哲学两种哲学范式的发展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发展,思辨意识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范式逐步交织在一起。从笛卡尔起,数学的普遍化和理性化、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原理占主导,支配着整个哲学运动的发展。生活于世界的人、人的特殊性都被消解了,一些哲学家把人看作一具冰冷的机器,仅仅比一般的机械复杂、精细一些,以至于能够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在这种哲学范式中,人的个别性能动性和特殊性被抹杀,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完全被冷冰冰的外在规律性所取代。

1.1.3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两种哲学范式的发展

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区分了感性和理性,他提出了先天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黑格尔则用客观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即绝对观念来解释理性和感性,主体与客体,使世界二重性的矛盾得以克服,黑格尔在逻辑学课程中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思辨哲学”。文德尔班认为,“19世纪哲学发展的重大转变表现为关于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思考重新成为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在哲学领域中,对于实践问题的关注程度开始超过对于理论问题的关注,例如心理学、自然哲学、人类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实践哲学学科开始得到发展。”

1.2 文化哲学对思辨意识哲学的超越

1.2.1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

文化哲学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意义的哲学范式。文化哲学范式则把人从自然科学化的体系中解救出来,让其回归生活世界,以彰显人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文化哲学是一种根植于人的现实性的哲学范式。自然主义把人看成自然物,宗教神秘主义把人看成是上帝的创造物,理性主义把人看成理性的存在物。在文化哲学看来,人就是文化的存在物,人通过文化的创造进行自我创造,是根植于人的现实性的文化哲学。

1.2.2 文化哲学对思辨意识哲学的超越

首先,思辨哲学无论采取什么逻辑方法,它都是在为本体和知识寻求一种普遍必然性作为基础。在不同时期这个“基础”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理念、天赋观念、先验主体、绝对理念。但在实践中这些“基础”并没有得到证明,导致思辨哲学遭遇困境,于是不得不转而求助于信念,证明上帝的存在。

其次,思辨意识哲学是建立在世界二重化的基础上的,从巴门尼德开始就有“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柏拉图划分的两个世界,康德有“物自体”存在的世界,世界二重化把人置于两个世界的境地,割裂人的世界,对于思辨意识哲学来说就是他自身的理论困境,永远无法克服。

2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意蕴

文化哲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它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关心人的生存境遇的特征,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博士论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

2.1 偶然性与必然性: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模式

马克思在博士論文的第一章写到德谟克利不承认感性世界的真实存在,认为必然性即自然规律才是真实的存在,感性世界不过是主观假象,因此,他把必然普遍规律作为他的哲学研究对象。伊壁鸠鲁则把感性世界视为真实存在的客观存在。在“实践活动”上,德谟克利特走遍半个世界寻找他所追求的必然性,据说,为了不受感性世界的迷惑,他刺上了自己的双眼。而伊壁鸠鲁则在哲学中感到幸福,获得了心灵无纷扰的宁静,临死前泡了个澡喝了美酒,然后安然离世。两位都是研究原子论的古希腊哲学家,但是无论从理论意识上还是实践活动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

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对偶然性的强调,伊壁鸠鲁把偶然性看成是真实的存在,正如西塞罗对他的评价:“太阳在伊壁鸠鲁眼里,只有约莫两尺大”。显然,伊壁鸠鲁的哲学研究对象就是眼前的这个客观世界,他认为追求必然性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因为根本就找不到,因此他呼吁大家,如果想获得自由那就研究哲学,那么你将立刻获得自由,显然伊壁鸠鲁是反对科学(自然规律)的,追求自由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明确定位,但是马克思并不反对科学,他生活的年代也是他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但是他的时代需要哲学来代替宗教,破除封建统治给人们带来的压抑和不自由的困境。由此,马克思理清了两者的哲学立场之间的根本差别。

2.2 偶然的偏斜运动:寻找自由之路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重点对两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说中最大的分歧——偏斜运动进行了分析。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直线运动;偏斜线运动;排斥运动。偏斜运动把伊壁鸠鲁同德漠克利特区别开来了。

西方哲学史上的众多哲学家对伊壁鸠鲁的“原子说”持一种贬低与嘲讽的态度,认为他是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抄袭和歪曲,质疑声从未停止。就连黑格尔对伊壁鸠鲁的评价也很低,对伊壁鸠鲁的独特的原子“偏斜”学说,黑格尔也不屑一顾,说它只是“一种极端任意的虚构”。

马克思却看到了伊壁鸠鲁哲学的闪光点,力排众议地对伊壁鸠鲁的偏斜运动持肯定态度。在马克思看来,相对于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并没有认识到原子偏斜运动的意义。为什么原子会出现偏斜运动?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这样写道:“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因此,它是同那種自认为是直接存在着的、抽象单一的自我意识相适应的。”正是由于原子的排斥、冲突、碰撞,才形成世界。马克思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中揭示了人的自由的文化内涵。

2.3 自我意识哲学的现实指向

博士论文依然有黑格尔哲学的影子,马克思仍然把人的本质看作自我意识,这和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一样的观点,但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自我意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他的“自我意识”带有现实指向,正是由于伊壁鸠鲁哲学的非思辨性,把感性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来看待,马克思才以伊壁鸠鲁哲学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其实是对思辨的扬弃。他明确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性,指出这种思辨性是妨碍黑格尔正确认识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的主要原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特点是思辨性。

与此同时,马克思看到了伊壁鸠鲁哲学的弊端,伊壁鸠鲁超脱尘世,为了躲避异族的迫害,他选择逃避现实,他的自由离开了现实世界这个基础,毫无根基,不是定在的自由,无力于改变现实,而马克思认为的自由,是要与这个不合理的世界作抗争,哲学不能停留在思辨世界中力求完美,它需要化成一团火,烧向世界,从而改变世界。

3 马克思博士论文文化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3.1 马克思博士论文实现了哲学变革,形成一种新的哲学理解范式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站在伊壁鸠鲁的立场上支持他把偶然性当作本体论,否定了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本体论,实现了思辨哲学的一次颠覆,其实也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一次挑战,哲学的根本任务由原来的探求世界的必然性转变为揭示现实生活世界的偶然性,实现了哲学理解范式的转变。

马克思博士论文所实现的哲学变革,是以对人的感性世界、人的自由建立起文化形而上学,他突破了黑格尔的精神王国,不会像青年黑格尔派那样,企图通过宗教批判实现改造不合理的世界,实际上仍然是割裂哲学与世界的联系,马克思此时尽管把人的本质当作自我意识,还属于精神领域,但博士论文中表述的自我意识思想、自然观、辩证物质观等,表明自我意识已经跟世界产生联系,这与唯物史观息息相关,这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2 促成了实践观的萌芽

对西方传统哲学而言,思辨性是最显著的特点,伊壁鸠鲁哲学强调感性直观性在主流思想的洪流中,显然是个异类,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对他评价极低,不屑一顾。马克思却把伊壁鸠鲁哲学当遗珠,努力挖掘其中的价值。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它不是停滞不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新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时代的精华哲学必然要做出反映,与时俱进。思辨是空洞的,必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代表着“自由意志”,原子有着自己的方向和能动性,直线是对原子的否定,对自由的否定,原子的自由和能动性有着重大的社会实践意义,原子偏斜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人之生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诉求,这就突破了黑格尔的精神世界,超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的局限领域,突破了伊壁鸠鲁没有根基的自由观,他将人的精神自由实现与现实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朝向现实世界而不是封闭,这在一定意义上显示出了其实践观的萌芽。

4 结论

黑格尔哲学秉承的是西方传统的绝对理性主义,是一种服从于必然性的哲学,最终不可避免的沦陷于宗教神学目的论。青年黑格尔派是励志革新黑格尔哲学的激进派,为了革新,它们开展了大规模的宗教批判,用自我意识唤醒民众,马克思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肯定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大肆宣扬一定程度打破了神的无上地位,但遗憾的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普鲁士政府的统治上,并没有将自我意识哲学的烈火点燃,烧向现实,丢失了回到现实世界的方向,仍停留在精神世界。

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开始,便开始了哲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努力,他肯定了伊壁鸠鲁把偶然性作为本体论范畴,代替了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本体论,实现了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一次颠覆,也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一次挑战。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转化为本体论的存在以感性世界为基础,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现实生活世界的偶然性。人要摆脱客观限制,实现人本质的完善与自由,这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冲突矛盾中不断否定自我、肯定自我,寻求自我的人生价值,这些都体现了文化哲学的内容与精神意蕴,凸显了实践观的萌芽。

参考文献

[1]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鲁路.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3]聂锦芳.作为马克思晢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14-17.

[4]衣俊卿.一种新的哲学范式[J].哲学动态.2000,(04):78-80.

[5]陈树林.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J].求是学刊,2006,(04):15-19.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孕育精密新秀 坚实强国根基——第八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海外中国学研究西文博士论文及其利用*
第四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
博士论文写卤鸡肉不悖科学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
附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年下半年博士论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