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一带一路”为外语专业迎来第二个春天

2020-05-09李光荣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带一路

李光荣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外语专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所提出,目前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所存在的缺乏“一带一路”意识, “语言人才匮乏”,“师资队伍专业背景单一”,“缺乏实践机会”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84

1949年以前,当时的封建残余根深蒂固,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对外语略有研习的人,多以海外经商者或留学生为主;文革期间,外语人才一度受到打压,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外语教育才重新开始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流入国内,为了能和别国进行交流和沟通,我们必须得培养新型外语人才,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状况,我们需要借助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装备和人才来帮助我们发展,于是国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外语热,我们对外语专业的重视程度一度超过了任何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外语专业迎来了“第一个春天”。这个阶段,外语专业人才所承担的责任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引进”通过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装备和人才满足国内发展的需求。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对外交流和贸易的主要任务也在随之悄然发展变化。但我国的外语教育体系并没有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在多次高校扩招后外语人才培养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外语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呈现饱和的态势。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敏锐的洞察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国际竞争的新态势,于2013年9月7日发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该倡议的出现无疑为外语专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同时这也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一带一路”急需外语人才培养,尤其是多语言人才培养以及“外语+”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外语人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 “一带一路”给外语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带一路”在繁荣文化、促进经济建设,增加就业就会,优化就业待遇;提高国际地位等政治方面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第一,政治方面。“一带一路” 这项政策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其理念是依靠“中国和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中共中央政府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具有创新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无疑是最有力的保证。这就对各大高校对于外国语学生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提出了新要求,并指出了相应的改革方向。

第二,经济方面。“一带一路”经济带贯穿亚欧大陆,推动了“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几年来,我国与沿线各国交往贸易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往来也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交往内容从一开始的单纯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往来,到现在还延伸到土建、国际航运、铁路交通、工业建设、能源开发、卫生和中医药等涉及多领域、多行业的经济往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被青睐的外语人才除了需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还需具备相应的综合能力、高素质的管理能力、相当强的应变能力以及一定基础的相关行业的知识。

第三,文化方面。我国的文化可以走出去,推动对外汉语的繁荣。以孔子学院为例:2013年以前,我国各大高校并未设立一个专门的对外汉语专业,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首尔设立,但由于学生寥寥且授课教师基本以普通的小语种学生为主。文化的融合是相互的,繁荣我国文化的同时,也提出了各外语人才对于沿线国家文化的了解这项要求,旧外语纯专业性人才都是以纯外国语学习为主,掌握其他国家文化、历史不禁为我国新外语人才提出新的高要求。

第四,招生方面。2016年,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方针(简称《教育行动》),高校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领域的方案体现在招生方面明显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走进来进修深造的留学生人数增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数稳步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4万人来华留学中,前三名生源国依然是韓国、美国、泰国。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前15名来源国来华留学生总数达到269534人,约占总数60.9%。二是高校外语专业,尤其是小语种专业近六年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我国当前高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主要是日语、俄语、泰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韩语、德语、法语等。但是从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就业率反而偏低。这就为今后在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吻合度提出新的要求。

第五,就业方面。“一带一路”背景下急需的大量外语人才包含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之所以这几年外语人才出国、出境工作人数不断增加,主要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就业的渠道在拓宽,单位的工资福利在增加等就业前景不错。

外语专业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就要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2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首先,师生的“一带一路”意识也不强,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一带一路”对于外国语学生的重要性,也并未因为“一带一路”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也很少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不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还不在意学生的外语思维养成,对于学生的具体要求也大多以学习个人学科为主,最重要的是,一部分老师可能都未专门跟学生们具体讲过“一带一路”相关知识。

其次,语言人才匮乏。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英语教育,英语在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教育中都成了重要的必修课。在有些高校,如果毕业生未过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还会影响其顺利拿到本科、硕士的学位证,而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齐全一直是一些国企、企事业单位等单位招聘的一个必备条件。这无疑把英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随后,大范围的英语本科、研究生的扩招,使得英语人才过剩。但是据粗略估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者国家通用语、官方语言约50余种,再加上这一区域以及部族语言,主要语言近200种。这类外语人才有多维、多元和多层次的特点。这部分人才不仅要求会单一英、法等语种,还要求会小语种,和其它如土建、科技、管理、金融、贸易等知识。目前,“一带一路”人才匮乏。以往,国家政策和高校规划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上,忽视了其他通用语言和非通用小语种专业的建设,导致市场上的外语人才过剩,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甚至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瓶颈”。目前高校如何将过剩的外语人才,培养成“一带一路”所急需的人才作为当务之急。

再次,师资队伍专业背景单一。高校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外语人才。外语人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主要靠老师,师资队伍背景单一。而目前“一带一路”这类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外语,具备熟练运用对方国家的语言的能力;还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胜任工作岗位,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的人文情怀。总之,这类人才具备能够敏锐的能快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国际视野。目前,师资队伍知识背景单一与“一带一路”所需人才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一个瓶颈,如果突破师资队伍知识背景单一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成为培养学生具备较强应试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力和国际视野成了关键。

最后,缺乏实践场所,使实践环节薄弱。传统的教学场所主要在教室,以老师为中心,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外语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被动传授。学生的必修课课程是学校安排的,选修课是学生自主安排。大学生大三第二学期结束后就进入实习阶段,实习时间较短,再加上很多老师也是一毕业就走到教师的工作岗位上来,师生均缺少实践场所,缺乏实践技能培训环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一带一路”市场的人才需求。如果能够从大一入校就能够参与实践、进行实习,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针对四大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3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对策

(1)结合“一带一路”与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普及“一带一路”所需求的人才培养的相关知识“一带一路”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培养新型外语人才的同时,应该提高广大师生对“一带一路”的认知,进一步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急需人才类型。高校可针对此战略所提出来的人才需求开展相关讲座、专题宣讲。通过对这方面的普及,教师可根据岗位需求反向完善教学体系授课内容。学生知道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方向和目标,才能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外语人才,以此打破传统的境外人才输出方式。

(2)突出办学特色,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互联网+”教学模式。而以往的“外语+专业”是在校内实现专业的融合,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力度不够。目前,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外语教学可以与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今后,在选修课方面,可以采用 “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与其它“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大学合作如:国外大学的慕课、微课等,学生成绩合格后进行学分抵扣。这部分课程可以是金融、管理、土木等“一带一路”所急需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一带一路”所急需的国际化、多元化、综合型人才。

(3)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过硬师资队伍。教师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带一路”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极高,相应的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教师要通过翻转课堂、专业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修,努力提高自身及专业素质,坚持处于专业的前列。国家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教师在这方面的进修。学校可以建设“双师型”队伍,一方面不拘一格的从国内外引进这方面的人才,同时对其进行教师素质培养;另一方面可以对本校外语教师进行实践操作培训,这样的“双师型”队伍可以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其它如土建、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老师通过讲座讲授专业知识等对学生进行知识补充。

(4)建设丰富的“线上”和“线下”实践基地。当前国家国内“一带一路”外语人才培养开始起步,但是规模不能满足需求,这一矛盾日益激化,因此,建议启动国家“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工程,重中之重是加快“线上”和“线下”实践基地,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线上”实践主要包括“情景模拟”的角色体验,有利于学生真实地体验工作场景。另外与阿里、京东、亚马逊等企业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输送外语人才。“线下”可以成立以学校为主导,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多语言服务中心,该中心可以与国内外企业建立合作。为他们提供与“一带一路”有关的笔译和口译的服务;为他们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可以打造多语言电话翻译服务、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纠错行动,高端外语陪同项目等多个有偿、无偿多语言服务的特色项目。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实践,能更好地成为应用型外语人才。

4 结论

综上所述,外语人才的培养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政治环境、经济复苏和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华景、多元文化与全球文化交融的文化环境以及智慧地球的技术环境,必将经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涉外綜合型人才培养阶段,翻译智能阶段、生物智能化阶段。外语人才的培养在未来50年内将仍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一带一路”为外语专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也提出来巨大的挑战,各高校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促进学院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建立“线上”和“线下”实践基地,推动“外语+专业”的国际化、综合性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4/29/content_ 5069311.htm,2016-04-29.

[2]赵阳.“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多语种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曹德明.外语教育:专业化与复合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4]余卫华,贾卫章.国际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第六届中国语言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带一路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指导教师在外语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