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桂林莲塘湿地项目为例

2020-05-09陈科东卢覃晴陈翠玉

广西城镇建设 2020年3期
关键词:莲塘石山植被

□ 李 佳 陈科东 卢覃晴 陈翠玉

2019年,广西将桂林市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纳入自治区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中,作为其中一个子项目——桂林莲塘生态湿地物种多样性与特色景观营建项目意在通过莲塘生态湿地的整治,增加湿地生物种类,提升湿地景观水平,打造成区域示范性湿地保护项目。本文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视角,对实际运用于莲塘湿地的生态修复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1 莲塘湿地生态环境分析

1.1 莲塘湿地环境现状

莲塘湿地项目位于桂林市雁山区西南面,内有林地、池塘、河溪等多种地形。湿地东面毗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西面紧挨城市交通要道,其中包茂高速公路(G65)直穿项目地中段,用地范围内散布少量村屯和部分养殖户。

1.2 莲塘湿地生态趋势

莲塘湿地长期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现状水体沟通不畅,塘岸及植被均有受损情况,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莲塘湿地水域沟通不畅,植被丰满度较低,环境生态层次不高

调查中发现,莲塘湿地水域分为漓湖、壁湖和雁湖三个主体空间。

(1)漓湖位于项目地北片区,面积较小,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湿地斑块破碎化严重。对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植物以草本为主,乔灌木较少且分布稀疏,群落结构和生物生境较为单一,未形成群落分布。漓湖内多为荒草和水葫芦,溪水塘有水草及少量乔木,如构树、樟树、枫杨等;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为主,湿生、挺水、浮叶植物较少;部分池塘岸线裸露,缺乏植被覆盖,未形成完整的水岸生态系统;沼泽类型以草本沼泽为主,缺乏木本沼泽,沼泽湿地的生态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大量的围垦养殖对湿地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使湿地斑块和植物结构进一步破碎化。雁中路从漓湖西侧经过,因湖体水流不畅、水质不良,且水位较低,养殖条件受影响。

(2)壁湖为项目用地中北段,水域开阔,拥有良好的养殖条件,但环境绿量较少,缺乏绿面景观。该段地势平缓,主要由水塘及溪流构成,水面广阔,空间开敞,具有良好的养殖条件;周边村民多在此开展水产养殖,形成一定规模的养殖产业集群,其中部分养殖户的养殖设备先进,养殖分区理想,养殖技术成熟,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科普基础。由于该区域均为散户养殖,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大量围垦圈湖对环境破坏严重,导致该段岸线较为杂乱;沿岸植被破碎化严重,总体绿量少,未形成绿面景观,立面视感较差。调查中发现,该段有野鸭生存迹象。

(3)雁湖为莲塘湿地最重要的湖系空间,水域纵横交错,水景资源丰富,为持续景观规划提供空间。该段有多个围合小水面构成,拥有丰富的水堰和塘堰。总体植物种类较少,仅边际水岸现存有少量灌木杂树,但缺乏大乔木;水际植物主要有乌桕、旱柳、苦楝、马甲子,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水蓼等;部分水面丛生大量野葫芦,湖体水流有限,水质受影响,鸟类不多。

1.2.2 莲塘湿地南段森林群落结构简单,植被数量较少,景观品质较低

莲塘湿地从基质上可分为水域、森林、田园、民居建筑等,其中森林基质多分布于项目地东南侧及西南边,植物群落类型多为杂木混交群落、人工松桉群落。该段植被由山地植被、水生植被、沼泽草本、水稻、人工林、杂木林等六种类型构成,以人工林和杂木林为主,树种多为松类、樟树、枫香、构树、速生桉等,也有少量果树(沙塘桔)。林地受到一定破坏,群落结构和林分风貌不突出,特别是色叶树种较少。大面积的坑塘、河道、湖面等水域,水生植物以沉水浮水植物为主,其中浮水植物以外来物种——水葫芦为主,危害性大。雁山莲塘片区地势总体平缓,鲜有起伏地形,但该段可看到低山丘陵,谷地山冲,具有独特的地形景观资源。

1.2.3 莲塘湿地紧邻建筑组团,生物多样性受人为干扰,增加生态修复难度

莲塘湿地毗邻雁山城区,西面接城市交通要道,既有作为城市主干道的雁中路直穿湿地,又有包茂高速公路(G65)横跨片区。莲塘湿地东面规划道路联通漓江学院及周边房地产楼盘,南段规划道路延伸至附近村屯,因此莲塘湿地周边均受较大的人为干扰,生物多样性提升的条件受限制。项目地范围内乔木资源较少,原生群落不足,水系流动不畅,水体质量不佳,野生葫芦遍及,塘岸堤坝保护缺失导致废弃空地较多。交通和施工产生的噪音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较大,部分建筑群排水管路直接与湿地连接,导致水质污染严重。

1.2.4 莲塘湿地部分喀斯特山岭出现破损,生态修复效果有限

莲塘湿地南侧拥有少量石山及山岭坡地,由于缺乏有效修复,存在露石、崩崖、塌方等现象。少量石山坡地上有周边村民开垦的果园,果树下土壤裸露,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坡地与道路交接处,护坡措施不当,护坡植物少;部分路段后期建设的排水沟没有及时进行护坡绿化,使坡面裸露,立面景观效果不佳。

2 莲塘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

2.1 湿地水体植被生态系统修复

2.1.1 湖塘池溪泽破碎的湿地植被恢复

为修复破碎化的湿地植物群落,计划通过工程措施和地带性植被规划,结合退塘还湿,以原有草本沼泽为天然参照物,选取乡土树种,构建完整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一是对于草本沼泽,采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岸际适生灌杂方式。多选用芦苇、水草、水生美人蕉等。二是对于乔木沼泽,选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耐水乔木的复层生态配置。如高层树种选择池杉、水杉、河柳、枫杨、落羽杉等。三是对于小块塘池湿地,采用挺水植物+岸线植物+高层树木方式。如水生美人蕉+柳树(构树)+乌桕(重阳木)。

2.1.2 湿地完整水生植被的生态系统修复

莲塘湿地有大面积的人工坑塘水域,导致湿地空间斑块化严重,水生植物类型单一、生态功能较弱。结合工程措施,增加湿生、挺水、浮叶、沉水植物,完善水体、水岸植物结构,构建稳定的水岸生态系统(见图1)。

一是湿生木本+湿生草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二是湿生草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三是湿生草本+浮叶植物+沉水植物。

图1 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种植模式图

根据莲塘湿地植被修复需要,按照适生、有效、无公害的要求,可选用表1的植物进行植被生态修复。

表1 莲塘湿地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可用植物

2.1.3 湿地缓冲带绿景生态修复

莲塘湿地周边有城市建筑群、乡村村落和部分农田,需要沿湿地边界营造生态隔离缓冲带,对湿地污染源进行隔离净化,从源头阻隔生态破坏主因和诱因。

(1)建设“湿生木本+湿生草本+水生植物净化带”的景观。

根据莲塘湿地田园廊道,按照农田防护林模式形成网状生态防护林。该模式除湿生草本、水生净化植物外,主要由田园生态树种构成,如枫杨、加拿利杨、乌桕、无患子、重阳木、撑篙竹等。

(2)营造“湿生草本+水生植物净化带”的自然水岸。

沿湖际岸边种植野生芦苇、伞草、水生鸢尾、菖蒲、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再力花等。

2.2 湿地森林植被生态系统修复

2.2.1 石山森林生态群落植物多样性提升

莲塘湿地内外均有石灰岩山体,存在不合理采石导致植被受损严重的情况,需封山保护。同时部分林分因为开发需要进行林分改造,增加树种,创设鸟类栖息地。

(1)“森林植被(现状保护)+种质树种+藤条植物”营建阴生森林植物群落环境。

选择适宜的树种及藤本植物来改造现有林木景观环境,营造典型的森林立体空间特色。石山树种多分布于谷底及坡脚,选择种植柿树、榆树、朴树、黄连木、椿树、猴欢喜、任豆等树种营造上层空间景观。林下空间选择扁藤、麻藤等藤本植物。谷底石间种植蕨类植物,水溪边选种挺水植物。由此形成森林阴生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2)“挺水植物+藤条植物+绿叶草本植物”打造野趣式缓冲带。

通过模拟野生环境营造原始森林景观,增强科普性和趣味性。挺水植物沿水际种植,在坡岸成线状配置葛藤、野葛藤,打造自然式植物群落下层景观。在湖沼池岸裸露石灰和石壁处,沿石缝石穴增种类芦。沿湖小道、湿地观景游道、栈道小路和平缓的私密鸟类通道可成行成列种植象草,增加野趣。

2.2.2 破损石山主景面植被生态修复

喀斯特石山属于石灰石,为成土岩,特点是石山面陡峭,留土少,保土保水能力差,原生植被容易受破坏,一旦石质面受干扰很易成片状破损,因此自然落石、开石(石场)、塌方、崩崖处存在着修复难度大、修复周期长的问题。项目地原属于农业作业区,围湖养殖现象普遍,加上开路和民间取石,部分石山主面受损严重,需要采用工程技术加快山体修复。

(1)坡高、坡度小的崩石段采用植被更新法。

坡脚先做石块种植带,内植夹竹桃、黄夹槐。迎山面随坡种植爬山虎,缓坡点铺蟛蜞菊。对于石缝多、露石大,又有明沟的地方,可种植野生葛藤。石面间种植类芦,类芦耐生、耐贫瘠,生长快,能有效覆盖石面。

(2)陡峭且大面积破损石段的工程修复方法。

首先固定石面,防止落石。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埋设护土筋,或直接固定钢网,在护土筋或网间种植护石护坡植物。在坡面风化程度大的地方,为防止造成沙质石面,先对石面风化处采用层级垒石成级状挡土墙,再用垒砌铺块石的方法护坡,砌石时可留种植缝和种植穴,以便后期种植如类芦、地花生、野葛藤等植物。

(3)石山破损面生态复式植被多样性修复方法。

多样性植被对石山、石面的修复,是从石山生态系统的建构需求出发,通过较大面积的植被改造修复来恢复石山绿化,提高绿量。一般石山植被构成在没有人为影响或者封山育林的情况下,植物群落可进行自我修复,却很难形成具有典型生态层次的林木类型。因此在生态修复时,根据现场种植条件,采用人工种植方式,选种任豆、喜树、顶果木、黄连木、榆树等植物。利用多种乔木搭配打造复层植物景观,营造石山森林群落,起到生态多重保护的作用。林中空地与稀疏区域,采取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的手段,种植地带性植被,选择乡土物种进行绿化,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与景观效果。

(4)石山修复采用封山育林和人工散点式绿化相结合。

对于石山生态受损严重的区域采用封山育林的方法。对于少部分受损点,尤其是坡脚地、留荒旱地、石缝地等地采用选择式绿化,种植适生树种如任豆、喜树、椿类等。在边坡地,特别是与公路、建筑毗邻的地方,选择类芦、象草等绿化,提高石山康复效率。

3 结语

近年来,广西十分重视湿地生态保护,启动了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莲塘湿地作为其中的子项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作用。调查发现,湿地长期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状水体沟通不畅,塘岸及植被均有受损情况,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本文根据莲塘湿地的环境情况和生态趋势,对湿地水体植被生态系统和湿地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提出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实现莲塘湿地系统的修复和再生,提高物种多样性,提升湿地生境质量,并以期为工程内其他的类似子项目提供指导借鉴,为相关案例提供参考思路。

猜你喜欢

莲塘石山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石山木莲Manglietia calcarea X.H.Song
误西风
恋上云石山
我家就在云石山
王光先国画作品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爬三分石山
厦门 厦门市老促会到翔安区老区莲塘村考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