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5-09林秀丽翁文文吴文笑应汶宸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组智能手机量表

林秀丽,翁文文,吴文笑,应汶宸,朱 莉*

(1.丽水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浙江丽水323000;2.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8.6%,而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3.94亿,占整体网民的47.5%,人均周上网时间达27.6 h。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网民每月至少看一次免费在线视频的用户比从70%增加到80%[2]。随着手机智能化和各种手机软件的发展,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手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新的问题——手机依赖[3]。

手机依赖又称“手机成瘾症”[4]“无手机焦虑症”[5]“手机依赖综合症”[6],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7]。英国YouGov机构于2008年首次提出“无手机焦虑症”。Satoko Ezoe等[8]将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使用和间歇性地渴望使用移动手机。国内不少研究者对手机依赖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一种认为个体由于某种原因长时间使用手机,该行为持续状态过久导致心理、生理上不适应的问题[4];另一种是将手机依赖视为成瘾性行为,徐华[9]等认为大学生不是依赖手机本身,而是过度使用甚至沉溺于游戏、网络、通讯等手机功能。目前数量巨大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严重依赖手机的行为,同时面临着相关的健康问题[10]。本研究拟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现况,分析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6年6月、2017年7月、2018年12月随机选取浙江省某高校570名在校大学生,并向其发放调查问卷。其中一至三年级学生各190例,女生和男生各285例。调查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并取得其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调查

引用苏双等[11]编制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该量表共22个条目,包括6个维度: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交安抚、消极影响、APP使用、APP更新,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93。每个条目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5点计分法。被调查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总分值越高者,代表其手机依赖倾向越明显。研究者将总分值从低到高排序,得分前33%为低分组,后33%为高分组。

1.2.2 采用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行为方式问卷调查

研究者自行编制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行为方式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一般资料以及被调查者使用手机行为方式、使用时间、自我认知情况等问题。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描述统计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总分及各项男女生得分情况

女生组在戒断行为、突显行为、APP更新、量表总分上均高于男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组在社交安抚、消极影响、APP使用与男生组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量表总分及各项男女生得分情况(X±S)

2.2 手机使用行为方式

高分组使用手机用于阅读、通讯、游戏的手机使用行为方式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在使用手机视频和手机学习方面与低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手机使用行为方式

2.3 手机使用时间情况

高分组分别在工作日与节假日的平均使用手机时间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工作日与节假日平均使用时间(X±S)

2.4 手机依赖自我认知情况

高分组意识到手机过度使用人数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自我认知情况

3 讨论

3.1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普遍且日益严重

本研究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高分组手机阅读、通讯、游戏及工作日和节假日平均使用手机时间均高于低分组;多数大学生已意识到自身手机过度使用问题,且与依赖程度呈正相关。经分析原因为:(1)男女生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男生更倾向于面对面直接的交往方式,而女生更喜欢间接的交往方式,这可能是导致女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男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接近[12-13]。(2)女生倾向使用更便携的手机进行社交、观看视频,而男生更倾向于使用电脑玩各类大型网络游戏[14]。(3)随着微媒体的兴起以及大学生学业、就业、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手机娱乐成为了大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寻求感情上支持与满足的途径[3]。特别是当大学生逐渐沉浸于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日渐被架空[15],一旦形成高无聊倾向,产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16],高无聊倾向个体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17-18]。手机使用过度容易导致视力下降或近视加深,重者导致视屏终端性眼病[19],也会导致手臂或肩部酸痛、睡眠质量差和自身免疫力下降等诸多问题[20-21]。

3.2 学校、家庭、社会应高度重视手机依赖问题并加强健康管理

智能手机的移动性、便携性[22]等特点为大学生的学习、休闲娱乐和交流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移动学习终端,智能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的又一构建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形式的主要介质,对构架深度知识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有效支撑。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会导致学习倦怠[23]。江西省教育厅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振兴本科教育,出台若非教学需要,禁止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带入课堂的相关政策[24]。手机依赖不仅是健康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应以大学生为焦点、以高校社区为重点[25]提高智能手机使用者的健康管理意识,构建健康管理模式[26-27],积极引导其正确合理利用手机网络资源。

综上所述,智能手机已然成为大学生群体必不可少的学习、娱乐和交流的移动终端,面对手机依赖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28]和身心健康的严峻形势和教育危机,手机依赖已成为亟待干预和管理的公共健康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应高度重视手机依赖问题并加强健康管理。

猜你喜欢

分组智能手机量表
智能手机是座矿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分组搭配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怎么分组
分组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