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文化视野下的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2020-05-08齐丰妍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砖雕图景农耕

齐丰妍,汪 洋

(浙江农林大学 暨阳学院,浙江 诸暨 311800)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性、民族性、历史传承性等特点.现今,农耕文化仍是农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和主要精神资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往学者从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农耕文化开展研究,主要探讨农耕文化对风俗礼仪、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指导价值和意义[1-4].但从农耕文化角度出发对传统民居建筑及建筑装饰元素的关联性研究甚少.浙江是传统民居遗存最多、保存最好的省份之一,这为研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了典型的素材,对深入挖掘居民建筑装饰艺术中体现的农耕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浙西(文中“浙西”是现代地理学意义中的浙江西部,特指龙游、建德、兰溪3个区域)地处钱塘江上游,与皖南、赣北地区接壤,浙西传统民居以徽派建筑风格著称,同时又融合了浙、皖、赣民居的特点,现保存有大量传统民居建筑[5].因此,本文探析农耕文化与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关联性,以新视角对建筑装饰的木雕、砖雕、石雕中所隐含的农耕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从而推动浙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浙西地区传统民居遗产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

1 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形成因素

调查发现,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主要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农业的稳定与商业的崛起、人文思想与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播、帮派交流与卓绝的手工技艺等4方面的成因.

1.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浙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南北略高,中部则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金衢盆地.浙西地区山地多,平原少,呈现出“依山而居、傍水而聚”的分布格局,其山、水、田的比例可用“七山一水二分田”来形容,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奠定了“以耕为本”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浙西地区特有的农耕文化.房屋的选址则跟山、水同势,追求自然环境与人居建筑的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更是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一种适度考量[6].建筑装饰是建筑本体艺术的发展与深化,是建筑艺术的具体表达形式,势必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浙西农耕文化的产生、发展与特殊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殊性,使其建筑装饰充分体现出农耕文化的装饰题材.

1.2 农业的稳定与商业的崛起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政治相对稳定,并采取鼓励农耕有益于民生的政策[7].明太祖朱元璋制定鼓励农民归耕、奖励垦荒的政策,并多次减免赋税以恢复农业生产,从而使浙西地区农业得到稳定与长足的发展.古时浙西与安徽、江西、福建有5条主要通道,分别是富春江—梅岭关—千里岗—新安江通道、信江—衢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通道、江右通道、“挑松阳担”通道、仙霞古道[8],其水路和陆路的便捷使浙西与周边各地的经济相互影响.明朝中叶后,龙游商帮成为我国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之一,有“遍地龙游”之称.商人积累的大量资本除少量流入生产领域,大部分则用于购置土地、建房垒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光宗耀祖.因此,明代浙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与龙游商帮的崛起是同步的.到清末时期,浙西传统民居建筑都是雕梁画栋,内外装饰全部精雕细琢.所以说,农业的稳定与商业的大力崛起是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发展的直接动力.

1.3 人文思想与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播

农耕文化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也与传统的道家、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如老子、庄子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尊重自然的思想是农业生产哲学观念的具体体现.道教中的“气”“易经”“阴阳八卦”等风水理论与浙西传统民居建筑及装饰有着内在联系.礼教伦理制度体现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其建筑装饰同样存在等级秩序,例如门的大小、门槛的高低、雕刻的繁简都体现出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儒家思想.浙西地处闽、皖、赣的交界处,是理学家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所在,而理学的思想是要求人们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因此,在传统民居中将建筑装饰作为教育的载体,通过木雕、砖雕、石雕上的装饰题材与寓意来教育后代,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建构和谐的家风与社会关系,其人文思想与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播丰富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内涵.

1.4 帮派交流与卓绝的手工技艺

明清时期活动在浙、皖、赣一带的艺匠帮派主要有宁绍帮、徽州帮、东阳帮等,其中东阳帮在浙西地区广开门路并招收大量徒弟,为雕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东阳帮的手工技艺与雕刻技法在当时已达到相当高度,从而促进了浙西地区建筑装饰艺术的繁荣发展.同时,浙西地区的雕刻艺匠在明清时期得到政府的重用,多次参加中央地方的重大工程,使艺匠们有机会接触到各方各派的能工巧匠,为技术交流创造了机会,对手工技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起到提升作用.

2 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类型

《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9].“天时、地气”指自然界的客观条件,“材美、工巧”则是强调主观因素,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以上四项条件俱全才能制造出优良作品.浙江丰富而独特的山林木石资源为雕工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许多雕刻作品本身也充满了浙江农耕文化的气息和内涵[10].浙西雕刻艺术的发展是农耕文化的良好载体,人们把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知通过雕饰表达出来,在长期的历史衍变中逐步形成了以木雕、砖雕、石雕为主的建筑装饰类型,并根据不同的装饰部位确定适宜的材料、题材与手法,体现了农耕文化内涵中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的思想.

2.1 木雕装饰

在长期农耕生活中,浙西人们形成了以“木”为材、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模式,其木雕的产生就是依托“木”的造物活动,塑造了大地文化和土木情节.木雕装饰主要分布在三类构件中:一是木构架中的梁架、檩条、斗拱、瓜柱等主要构件;二是牛腿、梁托、雀替等块状构件;三是构成空间的天花、门、窗等面状构件.以天井为例,天井是室内与室外交流的重要空间,通过天井可以与自然山水产生互动,体现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水意味财气,由天而降的雨水,意味着上苍赐予的钱财,天井的特殊构造使屋前脊的雨水顺势纳入天井之中,故曰:“四水归名堂,财源不外流”.因此,天井一圈的木构件成为装饰的重点,主要以人物、动物、山水风景及混合式的雕刻题材进行装饰.

2.2 砖雕装饰

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主要用于民居,是在水磨青砖上用工具雕刻出由各种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神仙故事等组成的表示吉祥如意的浮雕图案[11].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砖雕主要应用在门罩(门楼)、影壁、墀头等处.门罩是建筑墙面上的装饰,在等级森严的农耕社会,民居建筑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在装饰上不许滥用颜色,因而入口大门选用色彩淳朴的砖雕作以装饰,借以显示建筑的重要地位和主人的权力、财力[12],同时也是寄托祝福、寓教于美的重要媒介.门罩进一步发展,就是用砖砌出的门脸,相当于一座完整的砖造牌楼粘贴在门的四周墙上,因此把形似牌楼的门罩称为门楼.门楼砖雕的内容极其丰富,并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农耕文化下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

历史上,许多戏剧家都曾在浙西驻足进行创作,那里的地域文化丰富了戏曲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其中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婺剧”深受浙西地区人民的喜爱.以地域戏曲文化为内容的戏曲砖雕是浙西门楼砖雕的一大特色,例如三门源村叶氏传统民居的“芝兰入座”“荆花永茂”“环堵生春”三座建筑.三座建筑上的门楼为仿木砖雕牌楼式结构,斗栱、雀替、垂柱、枋头雕刻气势雄伟,其门额下共有23幅戏曲砖雕,人物形象逼真,雕刻生动且技艺高超.

2.3 石雕装饰

石材质地坚硬、经久耐用且防水防潮,因而多应用在建筑中需要防潮和受力的构件里,如门槛、柱础、台阶等地方,这些构件也是石雕的重点装饰部位.但浙西传统民居的石雕装饰远不及木雕、砖雕运用广泛,其石雕多用于柱础、漏窗处,长期的农耕生活使浙西人们把对田园风光的向往融入到石雕装饰中,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景.漏窗主要应用在建筑外墙上以解决通风问题,同时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通过漏窗把室外自然景色引入室内,使有限的空间传达无限的空间意境.漏窗的形态多采用方形、圆形、扁面形和叶形,其装饰图案以植物、动物、山水主题为主.

3 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农耕文化图景

在建筑中耕种、山水、神话、故事等农耕装饰题材,采用谐音、隐喻、比拟、联想等手法,将体现农耕文化的图景融注在代代相传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教育中.

3.1 动物、植物图景

古人把大自然中的一切现象看作是有神灵的事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花鸟鱼虫),因此,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对神的信仰,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动物、植物成为图腾而被人们崇拜,通过有形的动物、植物来传递无形的意境与思想,是农耕文化内涵思想中顺应天道、自然和谐的具体体现.因此,建筑装饰中应用动物、植物图景以寄托古人的美好愿望.在动物图景中,多采用龙、凤、狮子、象、麒麟、仙鹤等元素;植物图景多采用梧桐、松树、石榴、莲花等元素作为装饰题材.在三门源村的“竹苞松茂”“荆花永茂”室内木雕中分别采用动物、植物作为装饰图景,如图1(a)为“竹苞松茂”骑门梁下的雀替局部装饰图景中以龙、凤为雕刻装饰元素,体现“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图1(b)为“荆花永茂”中的牛腿局部应用了双鱼图景,寓意为多子、富裕、富贵双全之意;图1(c)为“荆花永茂”中骑门梁图景的鲤鱼跳龙门,具有象征主人一步登天、财源滚滚、步入仕途、高官厚禄之意;图1(d)为雀替中应用石榴图景,石榴象征多子多孙,将其一角切开露出果实,寓意为“榴开百子”.

3.2 人物、器物图景

人物图景在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主要包括:农耕生活、民间传说、名人轶事、戏剧唱本、宗教文化等.农耕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有童子牧牛、农夫耕田、砍柴樵夫等,如三门源叶氏古建筑群中图2(a)为“芝兰入座”中的《打花鼓》人物砖雕图景;图2(b)为“荆花永茂”门楼中《耕历山》人物砖雕图景;图2(c)为“黄家民国楼屋”第一进左右两侧的牛腿,图案雕刻有砍柴樵夫人物图景,其雕刻线条柔美、人物逼真、生动传神,充分洋溢着农耕文化的厚重与朴茂之美,衬托出农耕文化中喜庆欢乐的气氛.在调查的3个区域中的人物图景还包括有福禄寿、八仙、门神、合和二圣等,其中“福禄寿三星”在建筑装饰中作为神仙老人而寓意多福、长寿、禄位高升.

器物被寓意为有灵性之物,能够驱邪纳吉、保佑平安,常用的器物包括博古架、如意、鼎、瓶、铜钱、盆景,还有八吉祥、八宝等图景.另外,在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还有一些表现用具与茶具的图景,寓意人们在农耕生活中丰衣足食,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的田园生活的愿望与高尚的文化品位.

图1 木雕装饰中的动、植物图景

图2 砖雕、木雕装饰中的人物图景

3.3 自然风光、几何纹样图景

老子、庄子奠定了自然的山水观,孔子进一步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念,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去反思“仁、智”的品格,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与恪守仁爱的美德.建筑装饰中的自然风光图景体现了农耕文化中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内涵,其构图自由,没有严格的中心线分布.土地、山川等自然环境陶冶出浙西人们对农耕生活、自由的渴慕,体现了“耕”者朴实、寄情于山水的自然情怀.

几何纹样图景是采用直线、曲线组合而成的具有吉祥寓意象征的一种图形符号,在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应用最广泛的地方是在格扇门、窗、门楼、照壁上.最常见的几何纹有回纹、拐子纹、万字纹等,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方式进行组合.

4 结语

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建筑装饰的内容与形式,记录了工匠们在农耕社会下的精湛雕饰技艺与艺术,更体现了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对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要进行有效保护与利用,从而更好推动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的传统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提取、抽象、加工转换等方法对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进行创新再设计,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艺术与文化因子存活在现代设计的血液中.在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学习和弘扬传统优秀农耕文化中的生态、自然、和谐、礼制等思想,可以保持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发展,保证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砖雕图景农耕
河州砖雕装饰纹样的应用与发展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农耕旧事十二韵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青岛新图景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