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探索

2020-05-06殷伟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

摘  要:本文首先从注重理论的教学实用性、注重文献的参考代言性、注重研究的客观联系性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形成特点;其后,围绕吟诵论、了解论与培养论三个方面,研究了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文学批评;欣赏力

作者简介:殷伟(1976.11-),女,汉族,山东枣庄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9-0-02

引言:

朱自清将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奉献在了古典文学研究当中,为后人留下了《古诗歌笺释三种》、《宋五家诗抄》、《诗言志辨》等多部著作,其中《诗言志辨》更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研究朱自清的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对现代人如何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一、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形成特点

(一)注重理论的教学实用性

朱自清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其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的国文、哲学教学时期,后又在其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职时正式形成理论体系。因此,在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朱自清的研究角色不仅是一名学者,同时也是一名教师。在这样的角色背景下,朱自清把“理论为教学服务”作为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目的,并在教学中进行理论的实践分析与深入研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之所以能产生愉悦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文字内容的渗入思考与内化吸收,因此可将文学欣赏的本质视为一种求知活动,而这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得到最明显、最完美的表现。因此,朱自清在获得古典文学欣赏的理论研究成果后,会及时融合到教学工作当中,继而通过观察、考核学生的文学素养,了解理论内容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并作出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1]。

(二)注重文献的代言参考性

在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相关著作当中,朱自清尤为注重文献的引用与把握。据有关调查统计,仅在《诗言志辨》这一诗论专著当中,朱自清就引用了61则《诗言志》文献、109则《比兴》文献、62则《正变》文献以及61则《诗教》文献,文献的引用篇幅約占著作整体的一半。这一数据所反映出的,不仅是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形成特点,更是朱自清博闻强识的文学素养与精准把握文献材料的高超技艺。

(三)注重研究的客观联系性

在古典文学的研究当中,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是客观联系、密不可分的,这是朱自清注重建立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一大原因。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以批评家主观感受、个性体验为侧重的“札记”或“随笔”,而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又由文学欣赏生发而来。由此可见,文学欣赏是文学批评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从宏观上构建起批评家自身文学素养、审美情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高度联系,评论家才能逐渐产生判断力与领悟力,从微观上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判断与评价。正是缘于这一点,朱自清为了确保自身文学作品研究的谨慎性与正确性,避免因情绪绑架理性的妄断行为产生,就必须要将古典文学欣赏理论作为自身文学研究体系的重要基础。

二、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古典文学欣赏的趣味在于吟诵

在欣赏研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朱自清极其重视吟诵这一行为的重要性,其认为“吟诵是诗的兴味的发端,也是诗学的一步”,只有在吟诵中深入体会古文的节律、韵味,才能真正领悟到古典文学独特的美感,从而初步窥见古典文学欣赏的门径。在著作《文艺之力》中,朱自清对古典文学的“韵律”进行了具体论述。朱自清认为,所谓“韵律”,即文字与声音的自然调节,其通常随着文句整体的组织结构而变化,偶尔也有基于单个字音、字性改变的情况。粗略地讲,“字性”这一概念涵盖很广,有刚有柔、有涩有软,开阔通透的韵律可扬起文字情绪,粗涩浊重的韵律使文字情感变得艰难;轻声吟诵可赋予文字以流动性,重音停顿则使文字显得沉重粗暴。对此,朱自清将吟诵韵律与古文字性的关系比喻为“浊声如重担在肩上;清声如蜜在舌上”。在此基础上,朱自清提出不仅古典文学的创作者要深谙此道,读者也需要了解韵律的变化规律,以此获得正确的心理感受,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2]。

在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中,吟诵不仅是读者欣赏古典文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体会古诗文深意的重要手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阅读、多次吟诵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读者不仅能深入地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字背后的精神文化,还可切换不同的视角审视诗文内容,从而寻找到更多、更新的阅读发现。对于吟诵的这一功能,朱自清在其著作“文艺心理学”中提出“四到”概念,即眼到、心到、耳到、手到,在持续、多次的吟诵过程中,人会逐渐对古典文学作品建立起朦胧、整体的印象,进而更加有兴趣、有意识地进入到文字情境当中,形成更高境界的审美体验。

(二)古典文学欣赏的程度在于了解

除了“吟诵”以外,“了解”也是古典文学欣赏的必要环节,这一观点在朱自清的《了解与欣赏》等诸多文章中得到强调。朱自清认为,了解的根本在于分析文章意义,而“意义”这一概念又可笼统分为“文义”与“意思”两个层面,并有保留些许进一步细分的空间。在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通晓“文义”尚且不易,而分析“意思”还会更难一些,所以必须要“一层层挨着剥起去”,才能顺利地掌握古诗文的整体意义。稍有不慎,则会陷入到“驴唇不对马嘴”的了解误区当中。

在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视阈下,文学作品是具有层次感的,这种层次感既有文章本身的结构决定,也与读者的分析思路、研读能力、文化素养存在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可包含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三个层次,各层次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基于此,只有深入地了解、分析和体验文字内容,才能逐渐摸清各层次的边界,进而形成对“意义”的判断。对于文学作品的层次属性与意义规律,朱自清不仅从理论上作出了肯定,更实践到了《诗多义举例》、《古诗十九首释》等相关著作当中,身体力行地从层次感的角度出发,对李白、杜甫、陶渊明等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3]。

同时,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了解观”不仅局限在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当中,在现代诗歌的鉴赏中也同样适用。从这一方面来讲,朱自清是我国新诗批评领域中最早提出“诗多义”理论的文学批评家,其将古典文学欣赏的视角迁移到新诗研究中,对我国现代诗学的建立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朱自清在《诗的语言》、《新诗杂话》等著作当中,多次提到了古诗词与现代诗在欣赏、批评上的共同之处,指出读者在阅读诗作时,必须要从主观上与诗句情境建起沟通桥梁,以此形成个人精神的渗透,再对整首诗的意义做出了解。

在著作《诗多义举例》中,朱自清多次对古诗文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具体的举例说明。例如,在谈到杜甫诗作《阁夜》时,朱自清肯定了金圣叹对此诗的分析方法,即以“岁暮阴阳催短景”到“三峡星河影动摇”的前四句为“夜”,以“野哭几家闻战伐”到“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后四句为“阁”,从而形成“悲在夜”、“愤在阁”的分层结构。同时,朱自清虽认为《毛传》对《关雎》是不甚高明的“章句之学”,但也对毛公的分析方式进行了积极评价。由此可见,无论是金圣叹所代表的“评点派”,还是大小毛公所代表的“比兴派”,在朱自清眼中都是避不开文学作品多义现象或分层现象的。

(三)古典文学欣赏的能力在于培养

在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中,欣赏不仅是一项行为,更是一种可发展、可变化的能力。同时,欣赏力与判断力又是息息相关的。对于欣赏力与判断力的形成于发展,朱自清在提出要以明确自身的立场作为基础,再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立场做出清晰认知,以此达到“知己知彼”的境界。在此之后,才可实现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判断,权衡各文章元素的弃留价值。由此,欣赏力与判断力的运用與发展必须是相伴而行的,古典文学作品既考验着读者的欣赏力,也考验着读者的判断力。

由于人的大脑机能与精神素养具有可进化性,一旦经过长期的认知积累形成稳固记忆或意识习惯,其对事物的看待方式、判断角度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同时也是大脑机能、精神素养的再塑造过程,即欣赏力与判断力的培养过程。从这一方面上看,朱自清古典文学欣赏理论的观点与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的观点相似。“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要想达到认知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要落实到求学、钻研的实践当中,从而逐渐不断突破自我,避免“终不解矣”的负面情况发生。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欣赏力与判断力的强化,还是大脑机能、精神素养的再塑造,都是以实践行为、长期积累为条件的[4]。

朱自清认为“欣赏是情感的操练”,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在文字语言上的外化表现,而欣赏则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作者情思的情感活动。因此,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对读者个人的艺术修养、审美体验、共情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读者只有达到欣赏力、判断力与自身情感的高度融合,才能从心灵上领略文学作品的独到之处,才能去伪存真地触摸到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达到高层的欣赏境界。此外,朱自清在谈及古典文学欣赏时还提出“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从这一言论中可以看出,在朱自清的眼中,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是联系自身人生经历,又是超脱当下时代环境的。文字的生命在于诱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享受文字所构筑的虚拟世界的同时,将自己与作者的社会背景、经历轨迹、文学思维串联起来,形成新的判断或领悟。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朱自清的古典文学欣赏理论当中,“吟诵”与“了解”是研究古典文学作品、感受作者情感意蕴的必要方式,同时也是实现文学批评的重要基础。同时,朱自清表示,人的欣赏力与判断力并非固定的,而是在长期积累中持续发展的。所以,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达成个性情感与文字情境的联结,从而在欣赏实践的同时,再度提升自身的欣赏力,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付肖宛. 朱自清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罗成.“权”“力”之辩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朱自清文学鉴赏思想的历史缘起[J].文化与诗学,2015(01):200-214.

[3]郑杉杉. 朱自清对语义学的接受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4]夏中义.“纯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观——重估郭绍虞、朱自清、钱钟书在1930年代的学术论衡[J].河北学刊,2017,37(03):76-84.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批评史的持论维度
女性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的建构与批判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