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磨魔

2020-05-06吴晓玲

江西教育B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科书探究性意识

吴晓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因为教师的“问题意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问题引领或问题驱动的实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主问题”意识。所谓“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和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采取批判和反思的态度,以便积极寻求更好“主问题”的一种教学态度。其目标指向是追求更优质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向是批判反思。教师如果能有效提升“主问题”意识,就能避免阅读教学中的多问、碎问现象,就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就能促进学生在整体感悟和探究中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一、模:模仿中感悟“主问题”意识

所谓“模”,就是模仿。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进行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主问题”意识,教师要从模仿提出“主问题”开始。模仿提问,就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科书或其他教师提出“主问题”的方法进行提问。模仿提问包括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两种。对提升“主问题”意识而言,教师的模仿不是无意识的简单效仿,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愿效仿,其目的是在自主发现“主问题”中获得心理满足。教师可以模仿名师提出“主问题”,也可以模仿教科书尝试提出“主问题”。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面总会设计一些问题(3个左右),其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这些问题就是课文“主问题”。第一单元是美丽的校园。校园是成长的摇篮,梦想起航的地方。单元提示语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后有三个问题: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2.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上课的时候,放学了……教师根据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单元提示语,模仿提出本单元《花的学校》的主问题: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2.花的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模仿提出主问题后可以对比课文后面的主问题,看看两者有什么不同?想想为什么?教科书中的“主问题”是这样的:1.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2.读课文的时候,你注意到下面加点的部分了吗?①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②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③“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对比中可以发现:课文后的主问题更具体些,但二者本质一致。模仿单元“提示语”能使所提的主问题更切合实际情况,使“主问题”更容易得到解決。

教师可以模仿教科书中的“主问题”提问,可以是形式的模仿,也可以是方法的模仿。模仿提出“主问题”过程中,教师会形成一定的思想、兴趣、行为和风格。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用这些精、少、实、活的“主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有效阅读。

二、磨:琢磨中形成“主问题”意识

所谓“磨”,就是琢磨。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是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基本问题,它能让学生探究的眼光深入到文本的每个角落,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刻探究,起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主问题”具有个性化理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发现,根据教学内容好好地琢磨,进行个性化的分析,提出个性化解决的策略。

教师可以在琢磨教科书课文中形成主问题意识。教师可以想一想:每篇课文中隐藏了什么主问题?教科书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些主问题?什么主问题需要学生自主探究?什么主问题需要学生合作探究?什么主问题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和点拨?什么主问题可以由学生尝试自主提出?什么主问题可以由教师引导他们自主提出?什么主问题必须由教师提出?这些主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具有怎样的影响?……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这些问题都是一些本原性问题。如果教师从来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过思考和琢磨,那么,教师的阅读教学就难见探究影子。教师是否具有主问题眼光和主问题意识,往往会决定着他的教学深刻性和课堂教学的品质。

教师可以在琢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中形成主问题意识。教师根据阅读内容也许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但要判断哪些是主问题,就要有些理论知识。教师要知道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确定,应该怎样使用主问题等,如果没有理论观照,就很难判断。只有在琢磨中准确把握理论,教师才能有效审视主问题,才能切实提升主问题意识。教师只有不断琢磨和学习相关理论,研读相关专著,提升理论修养,才能形成更好的主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在琢磨教育研究过程中形成主问题意识。教育研究是发现主问题、分析主问题和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主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主问题“对于知识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不断移动的边界”。主问题大致决定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方向,划定了教师阅读教学的大致范围,指出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基本视角。没有“主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就不会有教师的“主问题”意识,也就谈不上用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三、魔:高度自觉的“主问题”意识

所谓“魔”,就是“着魔”,就是教师对“主问题”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深切的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好奇,从而在阅读教学中能主动地设计“主问题”、想到如何引导学生提出“主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应用“主问题”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能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而形成较好的阅读素养。如果教师对任何一个阅读内容都产生好奇心,都想去提出“主问题”、分析“主问题”、解决“主问题”,想到一个“主问题”就兴奋,那他对“主问题”研究就到了着魔的地步,甚至可以废寝忘食。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核心。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问。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经历和科学成就时曾深刻指出:“我没有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好奇心是教师形成“主问题”意识的原动力,是教师求知欲强烈的具体体现。好奇心越强,弄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心情就越迫切,揭示知识本质和规律的欲望就越强烈。这样,教师才能对阅读内容产生敏感性,才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研究和反思。

反思始于“主问题”,“主问题”成于反思。二者相辅相成,是提升教师“主问题意识”的一个循环链。反思是教师以阅读教学内容为思考对象,对自己设计或提出的“主问题”以及相应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通过对主问题产生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自我观察、探究与反思,“主问题”的视角决定了教师阅读教学的路径和效果。反思是一种自觉的批判性活动,通过反思不断唤醒自我的教育责任感,检验自己的思想和作为,通过反思客观评价自己,从而监督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自觉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充满问题意识到探究性阅读教学是蕴含教学智慧和教学创造的活动,能使教师获得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可能瞬间产生,也可能转瞬即逝,这种“高峰体验”只有充满“主问题”意识的教师才可能拥有。有了“主问题意识”,教师就会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教育观念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困惑与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主问题意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主问题”意识,教师就要提升自己的“主问题”意识,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应用“主问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应用模、磨、魔三种策略,并且三者有机统一,相互交融,才能产生用“主问题”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猜你喜欢

教科书探究性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