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从黄河来

2020-05-06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芦苇荡入海情愫

【阅读训练一】

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了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一路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一种比雪还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儿地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了,黄河把野性留下了。芦花的母性,在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了: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地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又哪里有蓝呢?

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壯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死里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是中国人的秉性!

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能回心转意。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有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只得偷偷藏起了自己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为黄河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才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野生的植物,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到处都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作者蒋建伟,选自《西部文学》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思考

1.通读全文,请说说作者主要写了黄河哪两个方面的“怒”。

饱含情愫,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横峰美丽如诗的乡

2.简单分析文中加点词的意蕴。

饱含情愫,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横峰美丽如诗的乡

3.阅读第五至八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饱含情愫,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横峰美丽如诗的乡

猜你喜欢

芦苇荡入海情愫
芦苇荡里的鸟儿
芦苇荡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写意情愫缱绻心头炽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三回 柳宝怡精修致和堂 阿庆嫂送药芦苇荡
在塞班岛“上天入海”
我的硬笔书法”情愫“
上天入海 与梦同在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