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合共舞,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20-05-04

产城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回顾过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走过很长的路。从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合作就不断推进。站在“十四五”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庆、成都“双星闪耀”,正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宾,自 2003 年参与国家“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的课题研究以来,17 年间一直关注、研究成渝地区的发展。他认为,成渝地区一直是国家关心和建设的重点,当前背景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突出成渝两个中心城市作用,要处理好成渝之间的竞合关系,还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优势和市场潜力优势,探索形成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长远布局,打造区域重要增长极

《产城》:您自2003年就参与了国家发改委《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课题的研究。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戴宾:成渝地区一直是国家关心和建设的重点。2003年国家开始谋划“十一五”的发展,在学习借鉴西欧国家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开始考虑规划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经济区,并且发布了《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课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承担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也有幸参与。联合课题组经过近1年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形成了近40万字的《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之上,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编制出台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因此,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又编制出台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今年,中央又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指向第三次为这一地区制订战略规划,这种状况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时代和现实背景下的新动力源

《产城》:打开中国地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由北向南,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在您看来,中央为什么要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戴宾: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两个背景。

一是基于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的基本时代背景。自十八大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指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跨区域、跨流域的协调发展。因而国家先后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去年又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基于新形势下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的现实背景。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其议题之一即是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分化态势明显、区域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的区域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发挥优势、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就全国而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无疑是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而偌大的西部地區,从区位条件、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来看,最具形成带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优势地区就是成渝地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渝地区的发展再次被纳入中央的视野,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探索形成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产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您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何裨益?

戴宾:这一表述进一步强调和突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意义,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成渝地区是我国最为典型的内陆地区,地处我国中深远内陆,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离沿海主要港口的距离都在1000公里以上,对外运输距离长、物流成本高、人员流动不便,在吸纳全球资源要素、开拓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等方面面临极大的障碍。另一方面,成渝地区城镇密集,人口集聚达到相当的规模,形成了较大的内需市场。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高速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进一步强化了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优势和市场潜力优势。

因而成渝地区有条件去探索形成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核空间引领竞合关系

《产城》:站在“十四五”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成都、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您认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戴宾:一是突出成渝两个中心城市作用。双核空间结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为典型的空间特征,由此也决定其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方式。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两核为引领,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二是要处理好成渝之间的竞合关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质是各市之间区域关系的重塑。区域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竞争与合作同时并存的竞合关系。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重点有所不同。既不能只讲竞争、排斥合作,也不能只讲合作、不谈竞争。成渝之间应当在竞争中开展合作,在合作中开展良性竞争,以合作补其短板,以竞争增加优势。

三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濟圈是经济区而不是行政区,经济区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其形成机制源于两方面:一是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组织,二是区域的自组织。一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政府之间的协调组织,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则更需要突出市场力量的推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培育和增强区域经济的自组织,即通过经济活动在成渝两大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与大中小城市和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之间的空间集群与空间扩散,实现结构调整、功能转化和空间形态的变化,自我诊断、自我完善,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

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如果将成渝地区这个“第四增长极”与其他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10月21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研究成都贯彻落实措施。他强调,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入全新阶段。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胸怀大局,保持战略定力,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新的战略内涵中把握机遇,在新的战略定位中强化担当,在新的战略路径中主动谋变,坚定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努力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中成长跨越。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