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手机依赖研究进展

2020-05-03彭美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研究进展中学生

摘 要:近年来,随着手机功能的多样化,手机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自身原因,社会环境等方面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梳理以往的研究发现调查发现,中学生几乎人人拥有手机,并且一部分人开始出现手机依赖现象。因此针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手机依赖;中学生;研究进展

2018年8月,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用户整体趋向年轻化,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大,10~19岁用户在总体中占比达到25.7%。另外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的手机依赖率在16.7%~30.2%之间。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以其轻便性、新颖性、功能性、互动性等特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目前,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心智发展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弱,对新鲜事物缺乏辩证分析能力,这些特征使得他们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给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生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一、中学生手机依赖概念

目前很多学者都指出关于手机依赖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晰,没有明确的概念。很多研究都只是将其概念一笔带过。没有独立性的概念。从“手机成瘾”和“网络成瘾”之间也没有分明的界限可以看出。虽然不断有学者指出手机依赖区别于其他行为成瘾的独特特征,但是仍然存在争议,没有统一的界定。但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研究者都倾向于将手机依赖归于行为成瘾的范畴,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行为成瘾”为基础来界定手机依赖。如国内学者提出了 3 条标准:(1)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时也频繁使用:(2)手机过多的影响了生活、工作和学习;(3)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包括生理和心理。

二、中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现状

(一)手机依赖的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面临学业的负担、人际的困扰、情感的困惑、家庭的压力等问题情绪波动性很大,容易在手机中寻找放松。根据冯朋员[2]和邱凝辉对高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中手机持有率达到90%以上,几乎人人有手机,且开机时间都长达12小时以上,手机依赖情况趋向严重;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手机依赖上的得分差异显著,男生手机依赖的得分显著大于女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总是超出自己的既定安排、常常因使用手机而出现眼睛不适、手机无法使用时会感到很焦虑不安。可能是由于在中学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生渴望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来排解自己压力。国内杜立操和熊少研究发现,城乡差异对青少年手机依赖有影响,城市、城镇的学生更易形成手机依赖,这与城市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与钟爱新事物的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学生有一定关系。

(二)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下几个方面:

从个体的自身因素出发,主要有如下几点:(1)Bianchi和Phillip 在研究手机以来时也发现,手机依赖的程度能够对低自尊和高外倾性的人格特质产生预测作用。有研究表示手机依赖已经成为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手机依赖程度越高,个体幸福感指数越低。而汤雅婷的一项研究也印证了此观点,其调查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可以作为一项降低或避免手机依赖的保护因子。由于手机依赖者得到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容易对生活产生消极的态度,对自身也不够有自信,害怕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产生了社交焦虑,导致主观幸福感降低。而在手机里的虚拟平台中更令人放松,容易获得满足感,所以容易沉迷其中。(2)手机依赖对孤独感的影响,Shapira 提出的替换性模型认为,孤独感越强的人越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上网,孤独导致了网络或手机成瘾。Satoko的研究也发现,孤独感可以显著预测手机依赖。例如个体在社交生活中对人际关系不满意,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水平,产生孤独、寂寞、不安等情绪反应。国内李丽等的研究同样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可以显著预测手机依赖的程度。很多研究也显示有手机依赖的学生与没有手机依赖的学生相比,抑郁程度更高,对生活满意度更低。由此可见,过度的使用手机多学生的生活、学习影响很大。(3)对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表明,个体在使用手机时会感觉到愉快和轻松,已成为手机的忠实粉丝,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课业,导致学业拖延。分析自我控制的同时,这也提示教育工作者,限制使用手机,也是锻炼学生自控力的一种方式,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业拖延和手机依赖的情况。还有学者认为,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身的某些不良行为有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个体往往具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为什么手机依赖可以作为一种依赖行为与自我控制之间有着紧密关系。(4)还有一些人格特质也会影响个体对手机的依赖;如冲动性,James研究也发现个体的冲动性与手机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并能有效预测手机依赖。从抑制的角度来看,高冲动性者的抑制能力较弱,而低抑制能力又是依赖行为的预测元素之一。所以说缺乏对手机抑制能力的个体来说,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5)还有一些研究显示手机依赖与危险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研究所发现的手机依赖与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的共生性特点为我们进 一 步挖掘这些行为间是否存在共变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如果能找出影响手机依赖和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则 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多种健康危险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提高干预的有效性并降低干预的成本。

然而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的影响;有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能通过主观幸福感影响手机依赖,积极的教养方式,能让个体感受到更多温暖,支持和鼓励,從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以及面对挫折时候的抗压力增强,在生活中能感受到较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样便不会轻易沉迷于手机。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让个体的手机依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父母亲有不良行为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交流和沟通,导致孩子只能在手机上寻找乐趣。(2)社会因素的影响;同伴关系在中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当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对手机疯狂着迷,无论是出于交往的需要,还是从众心理,个体都无法避免的陷入手机当中。所以有研究者表示,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会引发成瘾行为,从而导致手机成瘾。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手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给人们造成了便利,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更宽广的空间。但是当周围群体都在使用手机或其新功能,加上运营商的推出的各种优惠套餐,个体会受其影响沉迷其中。Hogg和Abrams认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时,就会自动把群体特征吸收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在学校这个大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有克制自己对手机依赖的责任,走进真实的世界里和活动当中,有针对性的使用手机。信息寻求或学习是不会导致成瘾行为的,单纯的为了消遣使用手机会容易导致成瘾。而作为家长或者老师也应该适当注意自己使用手机的情况,应该相互形成一种良好的影响。让学生可以合理的使用手机,成为帮助他们学习、生活的帮手。

参考文献

[1]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2] 李丽,梅松丽,牛志民,宋玉婷.大学生孤独感和睡眠质量的关系:智能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02):345-348

[3] 邓兆杰,黄海,桂娅菲,牛露颖,周春燕.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01):68-73

[4] Bianchi ,A. Phillips ,J. 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mobile phone use .Cyber Psychology&Behavior,2005,8:39-51.

[5] Shapira NA, Goldsmith TD, Keck PE, et al. 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J AffectDisord, 2000,57(1-3):267-272.

作者简介:彭美佳(1995- ),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研究进展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