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书》德治思想

2020-05-03王润川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尚书德治

王润川

摘 要:文章论述了《尚书》中德治的思想的根基、涵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治的实施方法,包括敬德保民、努力修身、任用贤臣、德罚并施。为深刻把握尚书中德治的意义及传承《尚书》这一宝贵的文化经典提供借鉴。

关键词:尚书;德治;天命观

尚书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夏虞书》、《商书》和《周书》,记载了尧、舜等圣明君主的事迹和思想,其中蕴含的德治思想对几千年来的中国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传承和阐发这一宝贵的传统思想是每代国人应尽之责任。要想明晰《尚书》中的德治思想需要了解其社会思想基础,从德之本义切入,再借历代德治具体实施情况阐发才可深刻把握《尚书》中的德治意义。

一、德治的思想根基——天命观

天命观是《尚书》中的重要思想。直观地看,我们所处的世界中除了地就是天。天的具有能导致寒暑变化、生成风雷等神秘作用。古人认为地是阴性的、静态的、有形的,而天是阳性的、动态的、无形的。而且古人看到“天命有常”,故而生出对天的信任和崇拜。殷人有“上帝”的信仰,到了周代则发展出以“天”为核心的信仰。天与上帝都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神格的抽象悬设。天、帝有自己的意旨、能主宰人间的气运。这两者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德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衍生思想。

冯友兰认为中国的天的含义界定为五种,分别是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運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在尚书中,天也是多义的。如,《尧典》中,帝尧命令羲和“钦若昊天”,即按照自然规律来指导人民如何生活。这里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而《西伯戡黎》中纣王面对国家将灭的危机,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他认为天将这个王位赋予了他,因此不相信自己会失去王位。这里的天又是指主宰之天。而德治思想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主宰之天和命运之天。古代的君王认为天赋予了他统治和教化人民的使命,并会根据他的治理情况对他进行辅佐和惩罚。进而要按照天的意志去治理就需要君王具有德的素养,并用德的标准去要求和教化百姓。

在《蔡仲之命》篇中周公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朝的君主反省、推求夏商两个朝代的兴衰缘由,得出结论:“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即因为夏商不恭谨地施行德政,所以早早地失去了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大命——即天子之命。因此在意识形态中,认为是他们的最高信仰——“天”赋予了君王以统治权,当君王没有很好地履行上天赋予的使命职责时,天也会收回其君权。因为百姓信任君主而君主敬畏“天威”,如此自然形成君王勤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治世。

二、德治的涵义

《尚书》中常常会提到祖先之德。用以表达对先王的人格和事业的憧憬。

《尚书》中对于德的具体界定包括《皋陶谟》中提出的“九德”还有《洪范》中提出的“三德”。《皋陶谟》中,皋陶向禹介绍,修身的表现有九种,包括:“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即能够宽容又严肃,柔顺而坚定立场,与人随和又庄重,有治国才能又处事谨慎,能抗住干扰又决策坚毅,正直而又气色温和,处事通达而又公正廉明,外表刚强而内心充实,坚持己见又富有道义。《尚书》中认为如能达到此九德其中的三项者,就可以委任为卿大夫,能达到其中的六项者可以委任为诸侯。君臣都具备德的修养再按照自然规律来治理国民就可以成就治国的种种功绩伟业了。

另外《洪范篇》中提出了三德,即“正直、刚克、柔克”。洪范是“大法”的意思,因此此篇提出的三德是修德的纲领,属于方法论。这三种方法就是指在坚持正义的情况下刚柔并济恰到好处地以德修身、以德治国。

在君王施行德政时,君王要尽心为百姓谋福并将道义传授给百姓,使百姓之间、君民之间同心同德。

三、德治的实施方法

(一)敬德保民

《泰誓》篇中武王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主认为是上天赋予了他治国的“大命”。而人民的需求反映了上天的治民要求,因此君主也要顺从上天的意志,从德性出发爱民治国。上古的君王为了保护百姓,都不遗余力。比如禹在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舜帝更是是在南巡时,崩于苍梧的荒野里。

大禹的儿子继承王位后贪图享乐,缺乏一位君王应有的德行而招致百姓反感并受敌人侵害丢掉国都,进而反躬自省,追述先王的告诫,说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里体现了古代君王的民本思想。他们都把民生看做政事的重点。将其仁德落实在善护人民上。

(二)努力修身并任用贤人辅佐

尚书中认为作一位君主,其客观要求是很高的。面对人民要以身作则,为民做出良好的示范。如《无逸》一章中,周公告诫成王说,“无皇日: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说明在君王位不可让百姓忙碌而自己放逸沉溺于无益的娱乐,而要认真去处理政事,以自己的勤勉为百姓做出榜样。

除了尚书中明确提出的“九德”和“三德”的说法,具体方面各代君王主要向先王学习他们的德行。如《洛诰》中,成王对周公说,“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就是周公教育成王要继承祖先的大德,好好地履行天命,安抚四方民众。

(三)德罚并施

《尧典》中,尧听从舜的建议将四个恶人流放在四方,于是人们都对尧的统治心服口服了。可见用刑惩罚也是一个治国重要手段。

尚书认为作为君主,自身如果在生活中有失德行,会招致上天的惩罚。同样地,如果人民犯错,君主就要代替上天对其进行惩罚。所以惩罚并不是对德治标准的违背,而是上天的旨意,也对德治的维护。在《多士》一章中,成王对殷国遗民说,你们的殷王也不敢违背上天的旨意,你们要是不尊重我的政治,我不仅要收回你们的土地,我还要替上天惩罚你们。

古代帝王十分重视人们的遇事时的态度。《康诰》中的君王说他听闻过这样的话,“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意思是民怨不在大小,如果认真对待人民,大怨气也不可怕,如果不认真对待人民的问题,小怨气也会引发危险。他由此推出了在实施具体惩罚的方法上,刑量要依人认罪的态度而定,而不应单纯根据人曾经所犯的罪过大小而定刑。首先要“敬明乃罚”也就是要明察人民的罪过,然后如果一个人犯了小错还不认错,而且还继续犯错,那这样的人需要杀掉。如果一个人犯了大错,而认真对待自己的罪过并深刻反省,那么这个人也罪不至死。这种兼顾要考虑到当事人对自己罪行的认识和反省忏悔程度的刑法方式比纯粹的法治更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没有德治,人民会惨遭鱼肉。而没有法制的惩罚措施,就会有部分人民肆意逾越道德伦常做出天理难容之事。因此德罚并施是施行德治的关键要素。

四、结语

关于德政与德治,《尚书》中所述多与君王相关。但德并非君王所独享的品质。书中认为在君王以德施政时,百姓也要以柔顺之德作以响应。从传统的角度看,德的培养是一个人成人的重要方面。一个聪明智巧的人如果缺乏德的素质,将来可能做出巨大的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样还不如一个对世界没有危害的平凡之人。因此,德的思想传承要从人的生命之初贯穿其一生。

参考文献

[1] 蒋善国.尚书综述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权海帆.以德治国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59.

[3] 张幼良.《尚书》德治思想原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04).

[4] 陈柱.尚书论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5] 金荣权.中华民族尚德精神与中国古典神话[J].江西社会科学,2007(09).

猜你喜欢

尚书德治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尚书·禹贡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铁嘴尚书”的口疾
浅析德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不同特征及转化
以德治厂 诚信待客:记大连塑料机械厂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