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责任

2020-05-03黄家玲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特色政治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责任,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在思想上守护、行动上守护;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驻大学生心田的引领者,引导大学生崇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植在大学生的心田;做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改革创新者,在理论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要责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C-0136-03

意识形态是意识与意识保障制度的统一体。意识由主流意识和其他意识构成,主流意识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导向和统率的作用,体现了执政党的态度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思想,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其特征是突出意识的政治性和时代性。其他意识对核心意识起到衬托和辅助的作用,它的形成与各个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沉淀有密切联系,历史悠久,根植社会,其特征是具有浓厚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保障制度是构建、维护和推行意识形态的办法和措施,既包括执政党和国家制定与倡导的保障制度,也包括民众和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与行为规范。

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前沿阵地的排头兵,应该铭记并履行自己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首要责任。

一、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信息时代,在高科技的帮助下,不同种类和性质的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斗争。在此背景下,一些对中国持敌视态度或者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着戒备、猜忌心态的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分化、围追堵截。20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滋生的麦卡锡主义,历经70多年,至今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麦卡锡主义因为过于直接、赤裸、蛮横和霸道而难以在当今中国形成气候,但一些穿著黄马褂、披着各种华丽外衣,具有与麦卡锡主义同样或相似DNA的各种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觊觎、渗透、腐蚀和攻击从不消停,一直想攻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在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下,国内也有少数人与国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遥相呼应,时不时地拼凑出一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潮、理论,意识形态领域并非风平浪静,宛如浩瀚的湖泊,湖面之上水光潋滟,湖面之下暗流涌动,意识形态领域中没有硝烟的战争一直在进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入手,忠实履行好守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

(一)思想上守护——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信不疑。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它是共同理想信念、中国精神、发展理念、“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流的意识与构建机制、运行机制等保障制度的有机结合,是科学性、可行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具有“定海神针”的功能。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先进性坚信不疑,即内化于心,做到内心认同和确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素质,以及高质量地履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的前提。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心里认同和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会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定力,才会执着地坚持,才会坚定地捍卫,才会积极地传播,才会理直气壮地颂扬,才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心而不是敷衍,才会产生师生共鸣。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还有个别老师缺乏坚定信仰,功利性心理比较强,上课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因此,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信不疑是十分必要的。

(二)行动上守护——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不移。守护之义是既要守,又要护,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机结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外化于行,行动上守护。

1.做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守夜人”。要履行好三项责任:一是履行好巡查的责任。通过阅读、网络浏览、学术交流、师生交谈等渠道和方式,及时发现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险、跑、冒、漏”现象。“险”的现象,指的是明目张胆地诋毁、丑化、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宣传、美化西方意识形态的现象;“跑”的现象,指的是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的现象;“冒”的现象,指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潜在危险的不良思潮、理论;“漏”的现象,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保障制度方面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二是履行好提醒的责任。具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深谙曲突徙薪之重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守夜人”的必备本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运用这些本领,提醒人们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三是履行好预警的责任。发现意识形态险情之时,及时报告、及时发出危险信号。

2.做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平台的建设者。为了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和政府构筑了系列平台,包括广播宣传平台、影视平台、网络传媒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平台等,各个平台相互配合、遥相呼应、步调一致,才能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营造出有利于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平台的主人,要做培育、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平台的搭台者、补台者。

3.做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言人。在移动通信工具普及率极高的互联网时代,个个拥有评论台,人人可做评论家。由于发表评论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动机各异,网络上一些错误言论、评论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引导作用,如果熟视无睹、装聋作哑,不及时发声进行驳斥和作正确的引导,任由错误的言论、评论蔓延扩散的话,大学生就会被错误的言论、评论牵着鼻子走,引起思想混乱。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该及时抢占舆论制高点,义无反顾地行使话语权,引用客观事实进行正面引导,做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言人。

4.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者。“思政教育就是要做到勇于亮剑、敢于发声,要宣扬正义、鼓励正义。”对于一切觊觎、渗透、侵蚀、诋毁、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言行、理论和思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进行自卫反击,对于那些有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要有理有节地进行批驳,要敢于揭露和作无情的斗争。

二、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驻大学生心田的引领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需要得到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将是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后备力量。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承者,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代代相传、永不变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的要求,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引领,帮助大学生形成悦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心理,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心认同和确信。

(一)引导大学生崇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国情,用科学的理论和鲜活的事实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引领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并在正确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心认同和确信。

(二)将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植在大学生的心田。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的设计者和引领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引领,润物无声地将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植在大学生的心田上。

1.引领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时不时曝光的一些负面信息,特别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上的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的现象,在大学生心中留下难以修复的伤痕,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伤害。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人怀有迷茫、彷徨、无助、泄气心态,对人生持消极悲观的态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这种现象不能熟视无睹,不能听之任之,要站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政治高度,采取各种方法,引领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领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国家、社会和个人评价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人心工程、灵魂工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应系统性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引领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3.引领大学生崇尚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引领大学生崇尚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三、做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改革创新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创新具有必要性、合理性和重要性这些认识方面,并不存在原则上的分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合力,各方参与,既需要顶层设计来引领方向,又需要基层建言献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革创新这项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在理论创新方面发挥作用。理论是改革创新的先导,对改革创新有启迪和导向的作用。有科学、正确、合理、可行的理论作支撑和向导的改革创新,会少走弯路,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理论队伍中的一员,既是理论的实践者、传播者,又是理论的思考者、构建者,肩负着理论创新使命和责任,应该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研究。具体地说,就是在独立慎思的基础上,带着思考走出书房、走出校门、走进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实情,了解和掌握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状况,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发挥作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创新不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不创新思想必然落后,不创新课堂气氛必然死气沉沉,只有创新才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带来活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教材的改革创新;二是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

相对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就是强化和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以及内容改革创新方面,要有大局意识和底线意识,方向要对,步伐要稳,要在讲政治、守规矩的前提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上。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解决教学说服力、教学感染力、教学针对性、教学实效性不够强的问题。教学说服力不够强最突出的表现是“华而不实”,有结论无论证;教学感染力不够强最突出的表现是刻板严肃、缺乏激情;教学针对性不够强最突出的表现是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脱离大学生最为关注和最为疑惑的问题;教学实效性不够强最突出的表现是给大学生留下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的感受。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课堂上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在教育平台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把握和发挥好教室这个思政教育第一平台的同时,积极开辟新的思政教育平台,如网络互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过新的平台,平等、开诚布公地与大学生探讨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为大学生排解思想疑惑、情感困扰和学习、生活难题出谋划策,做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人生规划方面的良师诤友,将大学生的心思引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2.在教与学的联系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创新包括:首先,在师生关系上,变“师道尊严”为“不耻相师”。不再把大学生视为单纯的接受教育人,调動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具体做法是:在态度上,要放下身段,既要做大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大学生的挚友、诤友。诚恳地与大学生交流他们关注的问题,启发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在行动上,要悦纳大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乐于与大学生切磋交流。大学生有疑问而对教师所讲述的一些观点进行提问或质疑是正常的,意味着老师所宣讲的内容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和思考,而这往往是理解和认同的开始。此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将提出问题或质疑的学生视为挑战自己的权威,不能用“冷、横、斥”的方式进行回应。而应该以“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之心,耐心地听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质疑,然后拿出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与学生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借事喻理,以理服人。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才会显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乐教之心与大学生的爱学之心汇合在一起,大学生的心思才会愉悦地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完整性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针对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且一时难以解开的思想疑惑、情感困扰、人生态度和学习、生活难题,不能回避或者忽略。要把大学生最为关注、最有疑惑的问题摆出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教学内容,用鲜活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原理进行讲解,帮助大学生解开思想方面的困惑和情感方面的困扰,进而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再次,变“上完课”为“上好课。”关于“上好课”的评判标准,尚缺乏统一认识。笔者以为,就是12个字:内容实在、方法灵活、课堂活跃。所谓内容实在,是指在不违反、不脱离教材要求的前提下,多讲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关注的内容;所谓方法灵活,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听课状态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所谓课堂活跃,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恰到好处,教师和学生都进入角色。为了取得“上好课”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做足工夫。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凝聚中华民族灵魂的精神力量,但其一直受到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的滋扰、渗透和攻击,需要加以捍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任的群体,要切实履行好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责任,在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祥夫.顶天立地谈信仰——解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徐川的思政工作法[N].人民日报,2016-05-25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增强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2017JGB478)

【作者简介】黄家玲(1970— ),女,广西合浦人,广西警察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和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理论课特色政治
特色种植促增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医的特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