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澜沧县南现铜铅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2020-05-03楠,李

云南地质 2020年1期
关键词:岩系黄铜矿铅锌

宋 楠,李 爽

(1.云南省国土资源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16;2.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 昆明 650216)

云南澜沧县南现铜铅锌多金属矿区位于普洱市澜沧县城55°方向平距34Km处,行政区划隶属澜沧县糯扎渡镇南现村管辖。矿区位于南澜沧江复杂火山岩带中南段火山岛弧区,成矿远景区划属思茅-勐腊铅锌银成矿带(Ⅱ) 雅口街铜铅锌找矿远景区。

1 矿区地质

1.1 矿区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二叠系大新山组(Pd)、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3xd)、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J2h与下伏T3xd等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矿区铜铅锌矿体的主要近矿围岩为中侏罗花开左组(J2h)碎屑岩。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二叠系大新山组(Pd):下部以灰、灰黑色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为主;上部以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绢云板岩为主,夹变硅质岩、片理化结晶灰岩、变质玄武岩。

(2)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3xd):为灰绿色块状、杏仁状安山岩、安山英安质角砾集块岩、英安质集块岩、安山质角砾岩、安山质角砾熔岩、英安岩、角砾凝灰岩夹泥岩、岩屑砂岩、砾岩。

(3)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为一套紫红、灰紫色中厚层状含细砾含长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钙泥质粉砂岩,局部见含凝灰屑夹层。与下伏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3xd)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1.2 构造

矿区内构造发育,断裂主要有近南北向、北东向两组。南北向断裂为总管寨断裂(F1),北东向断裂F2为区内主要容矿构造(图1),与成矿关系密切。F2断裂呈近北东向展布,断层上盘为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紫红色钙质泥岩,下盘地层为花开左组(J2h)青灰色白云质泥岩、含砾泥岩、粉砂岩夹紫红色钙质泥岩。断层破碎带具褪色蚀变及褐铁矿化。此为一次级高角度张扭性容矿断裂。

1.3 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不发育,区域上于总管寨断裂(F1)东侧下古生界团梁子岩组(Pz1t.)内可见白垩纪花岗斑岩体(脉)侵入分布。

连同矿区在内,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印支期拉张断陷,于总管寨断裂(F1)西侧伴有晚三叠世小定西组(T3xd)海陆过渡相大陆边缘弧火山岩爆发—喷溢活动,具典型裂谷火山岩特点。

晚三叠世小定西组火山岩(T3xd)为中酸性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有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安山英安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其中安山英安质集块岩出露较多。具海陆过渡相大陆边缘火山弧火山岩特点。

图1 澜沧县南现铜铅锌多金属矿地质简图

1.4 围岩蚀变与矿化

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褪色蚀变、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等;矿化主要有铜矿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等。

2 矿体地质

2.1 矿体特征

矿区内共圈定2个矿体(KT1、KT2),KT1为铜(铅锌)矿体,矿体产于花开左组(J2h)浅色岩系或黑色岩系中,具明显层控特征;KT2为铅锌矿体,矿体产于花开组(J2h)杂色岩系构造破碎带中,显著受地层、岩性、构造的控制。

(1)KT1矿体:矿体产于花开左组(J2h)浅色岩系中,由上铅锌矿层和下铜矿层组成。①上铅锌矿层含矿岩性主要为黑色薄层状含黄铁矿结核炭质泥岩、泥页岩,底板为浅灰色薄-中层状细-中粒含铜砂岩(下铜矿层);顶板为浅灰白色薄-中层状细粒岩屑石英砂岩。②下铜矿层含矿岩性为浅灰白色薄-中层状含铜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底部为粗砂砾岩,铜矿物主要见黑铜矿、黄铜矿、孔雀石,黑铜矿、黄铜矿呈粒状分布,孔雀石呈薄膜状、葡萄球状分布;底板为浅灰色石英砂岩、紫红杂色复成分砾岩夹紫红色泥岩;顶板为黑色薄层状含黄铁矿结核炭质泥岩、泥页岩(上铅锌矿层)。矿体长710m,矿体倾向285°~323°,倾角24°。矿体厚0.62m~4.01m,平均厚2.25m。矿体Cu平均品位1.29ω%,品位变化系数39.68%,属均匀型。

(2)KT2矿体:矿体产于构造破碎带中。含矿岩石主要为花开组(J2h)青灰白色碎裂状铜铅锌矿化含灰砾白云质泥岩、灰白色碎裂状硅质岩、杂色破碎角砾状铜铅锌矿化强硅化断层角砾岩,铅锌矿化、硅化、碳酸盐化强烈,由于岩石受后期应力作用,岩石已被破碎成不规则状碎块,不规则裂纹发育,沿碎块间或裂纹中充填有后生重结晶石英、金属矿物、少量后生方解石等,见有方铅矿和闪锌矿呈颗粒状或团块状分布于硅质岩和其裂隙中;矿体底板为紫红色薄-中层含砂质钙质泥岩、浅灰色碎裂岩化含硅质泥岩;顶板为紫红色中层含砂质泥岩、紫红色薄层泥岩。矿体长692m,矿体厚2.94m~14.90m,平均10.42m,矿体平均品位Pb4.64ω%、Zn2.94ω%,Pb+Zn7.58ω%,品位变化系数Pb65.42%、Zn50.89%,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铅属不均匀、锌属均匀型。

图2 澜沧县南现铜铅锌多金属矿KT2矿体剖面示意图

2.2 矿石质量

(1)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金属硫化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斑铜矿、铜蓝为主,次为孔雀石、蓝铜矿、黄铁矿、褐铁矿等。

脉石矿物有白云石、方解石、石英为主,偶见绿泥石、海绿石等。

(2)矿石结构及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它形粒状结构、砾状结构,次为交代残余结构、溶蚀结构等。

矿石构造:硫化矿石具致浸染状构造、脉状、斑块状、砾状等构造,次有角砾状、细网脉状构造;氧化矿石以皮壳状、蜂窝状构造为主。

(3)矿物共生组合

根据野外观察结合岩矿鉴定成果,矿物共生组合有以下几类:

①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铜蓝+黄铁矿+褐铁矿+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组合;

②黄铜矿+斑铜矿+铜蓝+黄铁矿+方解石+石英+绿泥石+海绿石组合;

③黄铜矿+斑铜矿+铜蓝+黄铁矿+方解石+石英+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组合。

矿物生成顺序:KT1大致为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铜蓝→孔雀石、蓝铜矿;KT2大致为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铜蓝→褐铁矿。

2.3 矿石类型

(1)矿石自然类型:根据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分,可划分稀疏浸染状含黄铜铅锌矿石和星散浸染状含斑铜黄铜铜矿石二种主要类型。

(2)矿石工业类型:KT1矿体上矿层以铅为主,按矿石氧化程度属硫化铅锌 矿石;下矿层以铜为主,按矿石氧化程度属混合铜矿石,氧化矿少见;KT2矿体以铅锌为主,均为硫化矿,混合矿、氧化矿少见。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根据围岩蚀变、矿石类型、矿物共生组合及其相互穿插交代特征,结合控矿因素分析,区内矿床成因类型属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3.2 找矿标志

(1)构造标志:区内近南北向总管寨断裂(F1)、大息远断裂(F2)起控、导矿作用,其次级北东向断裂及近东西向南现复式向斜虚脱部位,是区内主要容矿和储矿有利场所。

(2)地层标志:区内小定西组(T3xd)、花开左组(J2h)地层Cu、Pb、Zn相对富集,为区内Cu、Pb、Zn主成矿元素初始矿源层,在兼具其他有利的控矿条件下,Cu、Pb、Zn容易在花开左组(J2h)地层富集成矿。

(3)岩相、岩性标志:区内河流-三角洲相→陆缘近海湖滨浅湖相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浅色含矿岩系在燕山期上叠拗陷盆地形成过程中,形成紫色细碎屑岩系→细、中、粗、含砾、砾岩浅色岩系→紫色细碎屑岩系沉积,易在浅色岩系形成相对独立封闭的热循环系统,有利于Ag、Au、Cu、Pb、Zn元素再富集、沉淀,形成砂岩型或近黑色岩系型铜(或铅锌)矿;其次,在构造破碎带、滑(虚)滑脱部位易形成热液型工业矿体,应结合其他标志,分析其赋矿的可能性。

(4)化探异常标志:根据化探成果所圈定的异常以及异常覆盖的地质背景,可作为寻找矿(化)体的依据,甚至矿体的位置。

(5)矿体露头标志:区内出露的铜矿露头、转石,可直接或间接指示矿体的位置。

(6)矿化和围岩蚀变标志:地表鲜艳的孔雀石、蓝铜矿、铁帽是多金属矿化的直接标志;弱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褪色蚀变等围岩蚀变可作为找矿的间接标志。

(7)其他标志:古采矿遗迹如老硐,矿碴,炼炉碴和民采矿硐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猜你喜欢

岩系黄铜矿铅锌
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层特征、成因和研究意义
典型杂质矿物及离子对黄铜矿浸出影响的研究现状
河南崤山东部浅覆盖区磁异常特征及其银铅锌找矿预测
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
黑色岩系中多金属成矿模式分析
——以滇东北德泽地区筇竹寺组为例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浙江省“ 硒库”
—— 寒武系黑色岩系面面观
黄铜矿在硫酸溶液中的浸出及电化学氧化机制
机械活化黄铜矿浸出动力学研究
安徽省金家村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