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机的轮回

2020-04-29韩璐陈晓平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呼吸机疫情患者

韩璐 陈晓平

2月末,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结束在华考察后,发出感叹,如果得了新冠肺炎,希望在中国治疗,“一家医院里,就有50-60台呼吸机,5台ECMO(体外膜肺)”。

他没想到的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工厂,支持了如此高密度的设施。

瑞典哥德堡是博毅雅(上海)医疗科技的总部和生产基地。1月中旬开始,这里的工厂就没有了周末和假期,紧急赶制疫情急需的治疗设备——医用呼吸机。博毅雅1991年成立于瑞典,其产品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位列前三,因缘际会,现为复星医药成员企业。

瑞典当地的数百名工人,每天凌晨5:00全部到岗,5:30准点生产,直到晚上9:30,在一个高福利、没有加班文化的国度,这是罕见的。他们在一个半月的时间中,为湖北供应了约2500台呼吸机。

3月以后,中国疫情得到控制,海外却急转直下,呼吸机开始紧缺,中国供应商的订单猛增,开始反向支援。关于呼吸机的全球供应链协作,正说明,团结互助才是战胜疫情的唯一出路。

主力装备

由于新冠病毒会攻击人体多个器官,肺部又首当其冲,对于重型、危重型病患的治疗,需要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呼吸支持尤为重要。

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中特意提到,“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是重症病例的首选机械通气方式,“若短时间(1-2小时)内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应当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

无论何种机械通气方式,用的都是呼吸机。

此次疫情,很多人听说了“救命神器”ECMO(体外膜肺),其实,ECMO是最后一刻的救急之法,呼吸机才是日常持久战的主力装备,用于患者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等过程。

其中,无创、有创,则是介入方式有异。前者类似戴面罩,不留创口,通常适用中度以下患者,意识清醒,只是起初呼吸困难;后者则要切开患者气管,以导管直接进入肺部辅助呼吸,患者往往已无自主意识,全靠机器维持。

在成熟的欧美市场,无创呼吸机是主流,其与有创呼吸机的比例大概在10比1左右,一家医院用10台无创,才可能配置1台有创。

“相比有创,无创感染和后遗症风险低,应用场景更宽泛,心脏科、老年科、内分泌科都会用到。”博毅雅中国区总经理李巍告诉《21CBR》记者。

无创呼吸机1990年代进入中国,比如,博毅雅就是23年前来华的,其在国内的第一次大发展,实际起步于2003年的SARS疫情时期。

当年,钟南山院士以无创呼吸机救治大量病患,且医护也没有交叉感染,很多医院认识到了无创呼吸机的价值。

有行业人士向《21CBR》记者表示,很多医院增加了无创呼吸机的采购,却因设备不会用,没有物尽其用。“其实,医生有充分经验,几分钟就能将面罩调整好,越是专业,越有用无创的底气。”李巍说,往往水平越高的医院,无创呼吸机越是普及。

一台无创呼吸机的采购价平均6万-20万元,使用费用约15元/小时,在医疗设备中的价格并不贵。在国内,却依旧以有创呼吸机为主,无创为辅,之所以不够普及,是因为进入短,市场教育仍需大量时间和成本投入。

此外,无创呼吸机要根据患者感受不断调试,比如声音大小、面罩松紧等,时间成本高,在大量基层医院,医生会倾向于轻症吸氧,重症直接用有创,由于临床用得少,拖慢了中国无创呼吸机的普及节奏,并直接导致国内呼吸机总量少。

直到2010年后,医师协会以网络等形式向基层医生提供培训,无创呼吸机的使用与采购才起规模。

“2018年,国内无创呼吸机的采购量在8000台左右,有新采购,也有设备5-7年报废更替的,我们估计现在保有量在8万台以内。” 李巍表示。

千里驰援

在中国,新冠肺炎一暴发,数万人就诊,无创呼吸机成为急需,数量的短板很快就出现了。

据李巍预估,中国确诊约为8万人,抛去约10%的危重症患者,结合一线的治疗情况,剩下患者至少1/3要呼吸机辅助吸氧,短时期由于不能共享,在高峰期,他预估实际需要的呼吸机在25000台左右。

“中度患者一上无创呼吸机后,就是专人专用,不考虑后续消毒时间的话,一天至少运转10小时以上,且整个使用病程平均在10天。” 李巍解释,新冠病毒尚无特效药,有的患者肺部呼吸功能逐渐丧失,一旦血氧饱和度下降,用设备进行呼吸支持必不可少,而有创通气容易造成感染风险,无创呼吸机成为治疗首选。

一家医院或一个医疗队,无创加有创的呼吸机配备量常规不过十几台,往往只够一个重症科室的危重患者使用,因此,不难理解有的医院急切寻求呼吸机补给,这不只考验医疗体系的存量协同能力,也考研品牌方的增量供货能力。

以博毅雅为例,生产基地设在瑞典哥德堡和美国波士顿,产能主要在境外,就必须动员全球力量,其早在1月10日就采取紧急行动,向总部追加100台无创呼吸机的订单,较疫情公布整整提早了10天。

李巍向《21CBR》记者解释,从武汉当地出现病例开始,起团队就已意识到新型疾病的风险性,因此向瑞典总部发出了特殊申请,并在1月20日前后,追加了3次订单,订购量上千台。

2月26日,第一批130臺医用无创呼吸机送达上海,不到4个小时完成清关、装卸,在下午4时起程,19个小时后送达千里之外的武汉。这样瑞典—上海—武汉三地的接力赛,其后多次上演,博毅雅采用了昂贵的空运措施,每三天向中国发送一批成品。

博毅雅在一线投入的呼吸机数量超过2000台,加上捐赠的470台(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均由国外生产,大体供给了预估所需25000台设备的1/10,分发至湖北10个以上的地级市,所有设备特意选刚在欧洲获批上市的两款产品Vivo45、Vivo3。

?“疫情患者数量大,传染性强,首选无创呼吸机,不需切开气管,降低感染风险;其次,患者病情持续加重,可能需要有创介入,就选择了可以直接转换有创的设备;两款产品可移动以及自带储电,方便患者转运使用,同时具备的远程检测、操作功能,可帮助医生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李巍解释说。

不只博毅雅投放了数千台,国内疫情期间,工信部协调超过约1.5万台呼吸机运往湖北,其中主要为无创呼吸机。据称,鱼跃医疗一家就提供了7000台。

即便如此,呼吸机一度依然缺口难填。2月下旬,湖北主管官员依然公开称,ECMO、大流量无创呼吸机等救治重症病人的医疗设备“还是紧缺”。

反向输送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即便在呼吸机渗透率较高的欧美,供应也告急,政府开始不顾一切寻求呼吸机。

以美国为例,全美约有17万台呼吸机,其中16万台呼吸机已在医院备用,预测的实际需求量可能高达百万台,比如纽约州,州政府准备了7000台呼吸机,需求是3万台。

由于需求居高不下,美国已启动《国防生产法》,福特、通用汽车等汽车企业正被允许制造呼吸机。然而,呼吸机的生产门槛高、产业链长,扩大生产线需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且要重新梳理上下游供应链,保证呼吸机安全快速生产,需要各种配件商的配合。

呼吸机并不是供氧这么简单。

“对于动辄使用2万-3万小时的机器来说,硬件稳定、耐用尤为重要,涡轮机、传感器等核心硬件技术要求高;且如何识别并配合患者的呼吸节奏,判断供氧量、压力值等,需要专利软件提供算法等支持,这些都要积累。”李巍直言,博毅雅的产品尝试过部分国产电机,性能上达不到要求,只能由德国厂商提供。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声称也要造呼吸机,后来,其首先选择从中国购买1255台呼吸机运往美国。

据介绍,博毅雅之所以能快速响应,是其同时开启哥德堡、波士顿两个全球生产中心,停止所有其他型号的产线,加班加点生产中国所需型号产品,并特意取回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办事处的储备,返厂重新改制为中国使用的版本,再迅速发往中国”。

全球一半的呼吸机生产商位于欧盟,其次为美国和中国,由于欧美自身急缺,产能不足,不少国家也只能向中国寻求支持。

据报道,已有数十个国家开始向中国制造寻求帮助,订单纷至沓来,业务量急剧飙升,中国的呼吸机制造商,一天要接听“数量多得令人发狂的电话,电话来自全世界”。

短短一个月间,轮到中国生产商反向输送,以全力满足国际需求了。

以鱼跃医疗为例,在国外疫情暴发后,其无创呼吸机海外订单猛增,尤其来自意大利等国。截至3月底,鱼跃医疗确认生产的呼吸机订单已排到4月底,且订单还在不断增加。

为支援海外抗疫,鱼跃医疗再度提高呼吸机的生产能力,将极限日产量,从疫情之前的300台提高到700台以上,这种急剧扩张,一度令上游配件供应短缺,为此,鱼跃也专门回收经销商产品,进行技术更改来缓解压力,这与博毅雅为中国赶制时的做法如出一辙。

这次紧急调配后,未来或许也将改变全球呼吸机的供应链分布,以博毅雅为例,就在重新思考中国战略,特别是加快推动本土化。

李巍向《21CBR》记者透露,博毅雅正在建立全球第三大运营中心,计划在中国落地研发和生產,着手引入欧洲先进设备的产线,以加快未来的响应速度。“瑞典基地会常备2000个电机随时待命,这次全都投入生产了,即便要加单,要向德国等地供应商沟通,来回会损失效率。”?

就中国而言,疫情也让更多人再一次认识了呼吸机。

“全国呼吸科专家几乎都到了湖北,特别对于无创呼吸机的操作而言,这是一次最好的集体现场指导,基层的临床操作水平会大幅提高,一旦基层开始普及,可以更好地用到日常患者的救治,而不仅是新冠肺炎。”李巍说。

猜你喜欢

呼吸机疫情患者
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恐高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