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开放教学的有效路径

2020-04-29尹泉

江西教育C 2020年4期
关键词:所学探究生活

尹泉

从教学和课程的广义上看,生活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是一门综合课程,“油盐酱醋”个个不少,“说学逗唱”形式多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而一直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生大都“宅”在课堂和家庭里,缺少与大自然和社会接触与相处的经历,总是“耕了书本的地,荒了生活的田”,使得他们难以学到课堂无法获取的知识,也无法在生活中检验与考量书本所学的效果。长期以来,中小学奉行囤于课堂的“圈养式”教学模式,重知识积累与记忆,轻探究与实践,极大地弱化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唯有更多地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的时机,方能丰富人生经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地把课堂搬到生活中来,充分挖掘和开发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走出课堂的“象牙塔”,构建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立体式大课堂,促使青少年学生得到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历练,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一、亲近自然,体验奥秘

缺少户外活动,与大自然隔绝,是一种“缺钙”的教育,易让一些学生患上“自然缺失症”,导致孩子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情绪调节能力和户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封闭、孤僻、脆弱、烦躁等不良性格。我们的学生如果长期远离自然,不仅仅是缺失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情调,更重要的是缺失了儿童与自然本能亲近的天性,背离了儿童健康成长的规律,这正是当今教学亟须拉长的短板。

大自然是知識的宝库,是一种原生态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徜徉在旖旎秀丽、神奇绚丽的自然风光之中,带给他们无穷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丰富和深化他们的认知体验。美国知名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有一条很重要的户外教育经验:给学生上旅行课。教师和家长应多创造机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去植物园和动物园,帮助孩子多认识动物和植物;到野外郊游、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到农村或山区劳动,体验生活的价值;到博物馆参观触摸历史足迹,感受民族大义……提高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度,让学生原汁原味地探知、体验外面的世界,真切地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多彩,加深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

二、亲近生活,探究问题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中小学生们愈加依赖网络,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缺少对现实生活问题感同身受。“不劳而获”的学习方式,僵化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削弱了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雾霾为什么会形成?微信怎样才“威信”?有钱如何不任性?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都是探究的素材。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余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例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雾霾防止、预防城市内涝、水土流失治理等等,然后去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将观察以及研究结果整理成调查报告,并配上相应的图表,驱动学生让学习知识“活”起来、“动”起来。这样的研究型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充分激活他们“沉睡”的内在潜能,进一步丰富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能力。

三、亲近社会,践行所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和走进社会是一个隐形课程,课本知识只有回归社会才能体现价值所在,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方能提升教学的效度。囤于课本、“纸上谈兵”的学习,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脱节,催生出课堂学习“高分低能”的窘象。社会实践是知识的“练兵场”,课本知识唯有抓住实践的“牛鼻子”,才能切实转化成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教学生活要更多地从课堂移师社会,从教材走进生活,给每个学生搭建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来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训练,进而提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发生,引导学生针对身边出现的广场舞、暴走族扰民、挤压公共休闲空间的现象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调查、探究,科学、合理地分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建议。例如,针对近年来推行的共享单车,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反复研讨,全面了解共享单车使用的真实情况后,撰写出《关于文明共享单车的建议》的研究报告。学生通过亲身调查时间能够详实地列举出亲眼所见的随意摆放、容易丢失、缺乏维护、安全隐患等不良问题,运用课堂所学提出加强监督、身份识别、分区域管理等务实建议。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和奉献社会意识。◆(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

猜你喜欢

所学探究生活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非所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