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有形塑无形
——浅谈紫砂作品“大风”的创意制作

2020-04-29董永生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壶把考验大风

董永生

紫砂本身易塑的特性,让创作者可以尽情的发散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出种种不同的形体变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件又一件精美的紫砂壶正式由此而来的。传统紫砂壶比较注重视觉上的平衡,将对称的理念贯穿始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流传下来的紫砂造型处处表现出对称之美,前后的中心,子母线的平行,左右相对的变化等都是这一理念的折射,但也并非所有的紫砂壶都需要这样的“平衡”。

作品“大风”就是一件不那么“平衡”的紫砂壶,这把壶的造型创意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刻能感受到的“风”,现代人基本都知道,风是由于空气的碰撞产生流动,大风就是大量的空气剧烈的运动,古人对风的描述就非常形象的表达了这一点,例如《大风歌》中有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普通的云由于距离我们太远,日常看的时候似乎是静止不动的,只有在狂风时节,普通人的肉眼才能感受到云的流动,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在很多事物事物的变化往往是受到我们主观意识的影响的,紫砂壶的造型表现也是如此。

同时这把壶的造型也隐含了创作者对于“风”的理解,唐太宗李世民在《赠萧瑀》中写道:“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只有经过狂风的考验,才能看出草是否坚韧,同样这也喻示了人的内心,只有经受了大风大量考验的人,才能获得认同,这是一种共识。作品“大风”的塑造,就是将这种人内心的共识融入到紫砂壶的结构和形体之中,所以虽然这把壶的某些部分是扭曲的,但从残留的轮廓我们可以发现,这是正在经受外力,经受大风考验时的状态。

这把壶的身筒尽管正经受着狂风而扭曲,但从其保持的轮廓可以看到,这原本是一把四方壶,壶深四方,圆口嵌盖,方圆之间的结合延续了传统紫砂壶经典的组合,而形体本身所带来的气质也非常融洽的结合进已然变形的壶身结构之中,身筒砖墙寓众志成城,钢管壶嘴挺拔有力,壶把是一个问号,预示着“大风”的考验尚未完结,结果仍然未知,这同样也表示“大风”并非存在于过去,而是一种现在进行时,为原本坚硬的轮廓加入了动感,整个作品来看造型俊逸挺拔,张弛有力,创意既新颖又不失传统,内里蕴含的是一种坚韧精神的演绎,是创作者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

另外,对于壶面线条的塑造也并非是凭空捏造,壶面线条扭曲的程度要符合现实的物理变化,同时还要保证壶体整体的平稳和发展,这就十分考验制作者对于力度的把握,要再合理的范围内扭曲线条,这就需要在传统方器制作的基础上融入筋囊器压身筒的技巧,让泥片合理自然的形成凹曲,同时根据泥料的泥性和收缩比例,预留一部分形变的空间,待壶面制作好以后,再上壶口,静待一段时间后开口放气,再搭配上制作好的壶盖。

总而言之,这把壶的主题是没有形态的“风”,而且是蕴含着巨大力量的“大风”所以,茶壶的壶面作为承受这种力量的载体,就要尽可能的形成扭曲,这种扭曲并非胡乱堆砌,而是面与面之间相互联系,所以这把壶虽然是四方造型,但实际上四个面都通过无形的“大风”连贯在一起,四个面相辅相成,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时候壶底和壶口就成为了稳定这种扭曲的基点,四方底一定要稳,嵌盖平面一定要正,上下通过四角的线条相连,不平衡的地方则正好出于壶流和壶把之间,由这两者做最后的补充,这样就塑造出了这样一件,扭而不歪,经大风而不倒四方正气,壶的主题内涵也就表现出来了。

结语: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传统的紫砂壶有着传统的韵味,新时代的紫砂壶有着新时代的特点,两者通过工艺上的联系连贯而统一,现代紫砂壶艺是传统紫砂壶艺的一种延续,但根源还是一种创造,所谓创造就是指前所未有之物,将内心深处对于这个世界种种的美好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双手表达出来。

《大 风》

猜你喜欢

壶把考验大风
大风之夜(组诗)
眼力大考验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浅述作品“一帆风顺”的制作
一粒珠
眼力大考验
看不见的大风(外一首)
大风
人小鬼大狄仁杰
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