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紫砂壶中圈线的运用
——作品“一粒珠壶”的创作感悟

2020-04-29卢雪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壶口壶盖泥料

卢雪君

现代人肯定都听过“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水跟我们人可以说息息相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水的描述亦非常的深奥透彻,古人云:“德者若水,上善若水”,种种的文艺创作都是源水而来,在紫砂文化中,水同样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紫砂壶是用来喝茶的,这本身就离不开水,并且要频繁的接触到水,所以很多紫砂壶作品都将“水”融入到紫砂壶的造型之中,让两者虚实融汇,在喝茶的时候体会到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受。传统紫砂造型“一粒珠”就是用圆来演绎水,由于一粒珠这一造型是围绕“圆”而展开的,所以很多创作者都将制作的重点集中在一个“润”字,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水无形但润泽万物,但很多人往往忽略了,水除了“润”其实还具有一个更显著的特性,那就是“透”。

在设计制作眼前这件“一粒珠壶”的时候,笔者就仔细思考过润跟透的问题,这两者都是水自身的特性,为什么过去的很多创作者会着重于前者而忽略后者呢?这当中就牵扯到一个如何演绎的问题,紫砂壶自古便有古朴雅润的美称,所以用紫砂泥料制作出细腻光滑的肌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需要工艺精湛,就可以营造出“润”的效果,但想要紫砂泥变得透明就无法可想了,紫砂毕竟不是玻璃,其材质本身是无法变得透亮的。这就让人不禁更深层次的思考水是如何存在的,这可能是很多当代设计者的盲点,因为生活的便利,让我们打开水龙头就可以获得清澈的水,直到有一天真正接触到了大自然中的水才会明白,其实有一种方法同样可以用紫砂来表现水之“透”。

作品“一粒珠壶”所选用的泥料目数不高且调砂,烧制完成后带有明显的颗粒感,一些砂砾包裹在泥料之中,这个度需要掌握好,过则不易摩挲,不够则无法显示出特点,这样的泥料质感粗疏,倘若以往常“润”的思维去设计制作必然南辕北辙,等而下之,无法获得一个良好的结果,但是从“透”的角度来看,这却是用来表现水的绝佳载体。而想要通过这样的泥料获得“透”的效果,就需要掌握对于“圈线”装饰的应用。

《一粒珠壶》

作品“一粒珠壶”以圆壶身搭配嵌盖珠钮成形,壶身略扁呈一椭圆,结合嵌盖就会让壶口变大,在这里壶钮也是圆形,圆与圆相叠,恰似一粒水珠同一小片水面,一粒珠整个壶形即可以看做是水的折射,只是对于材质肌理光滑的“一粒珠”表现的是静止的水面,而对于眼前这一把“一粒珠”来说,表现的是动态的水面,圈线即是水面的波纹,层层荡漾,既是装饰也是表现“水”这一难以描绘的事物所必不可少的。

在具体的塑造中,要让圈线表现出水的轮廓,而我们都知道,水中的波纹会展现不同的频率,尤其是当一粒水珠落入水面弹起又落下之后,会形成双重甚至多重的波纹叠加,这就造成了波纹的轮廓是不同的,作品“一粒珠壶”上的圈线装饰即是将这种不同频次的波纹轮廓区分开来,这并不是均匀的单纯装饰线,而是根据水的自然现象,结合茶壶本身的结构合理的排布,所以壶钮作为水珠并不是一个下落的状态,而是正处于上升途中,所以钮座采用暗接镶嵌法,让壶钮和壶盖之间的联系处于似断非断之间,靠近壶钮的圈线向上叠起,表现的是最新产生的波纹,这一圈线向外紧密的形成了第二道圈线,而壶盖的扁圆则是间隔较远,其表现的是更早时间水珠下落时所产生的波纹,壶口也同样如此,其口沿圈线的厚度与壶盖上双层圈线的厚度相若,两者却间隔更远,以此显示出不同频次的诞生的区别。

最后,在壶口之外,壶肩至壶面转折处,再塑一条圈线,这一刀圈线与壶口圈线相若,带有向下内嵌的凹槽,其圈线的厚度要比壶钮周围的圈线要厚,显示出这是最早形成的波纹曲线,在工艺上需要注意,由于泥料较粗,需要采用圈压的方式来进行塑造,不破坏本身的结构,又构成装饰的圈线,这样一来砂砾所形成的砂感被包裹在圈线所塑造的波浪之中,就如同透过水面看到了水底部的砂砾,一件别有韵味的“一粒珠壶”就此诞生了。

猜你喜欢

壶口壶盖泥料
在壶口
壶口放歌
伪造的情书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忆秦娥·临壶口
我去壶口
制怒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