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0例皮肤纤维瘤组织病理与临床分析

2020-04-28鲁青莲刘业强欧阳飞邓玲俐刘林莉孟君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组织细胞梭形硬化性

鲁青莲 刘业强 欧阳飞 邓玲俐 刘林莉 孟君

1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 629000;2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 200040

皮肤纤维瘤(DF)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软组织良性病变,临床上常表现为位于四肢的单发或多发褐色或棕褐色半球形结节,组织病理学上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在不同个体和疾病不同时期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均存在差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DF 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我们收集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150 例DF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8 月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DF 的150 例患者,包括169 份苏木精-伊红(HE)染色的组织切片。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组织病理特征,包括一般情况、病程、发病部位、初次临床诊断、伴随症状及不同组织病理亚型与临床的联系。

二、DF组织病理亚型分类标准[1]

共分为7 型,①细胞性DF:瘤细胞多呈梭形,富含嗜伊红染的胞质,呈显著束状交织排列,部分损害中可见灶状坏死区;②动脉瘤样DF:肿瘤组织内有不规则类似于血管腔的出血性裂隙,但管周无内皮细胞,间隙内可见多灶状出血及细胞内外含铁血黄素沉积(包括含铁血黄素性DF);③上皮样DF:肿瘤位置多浅表,细胞圆形,富含嗜伊红染色的胞质,小囊状细胞核内可见小的嗜伊红染的核仁,双核和多核细胞常见;④硬化性或萎缩性DF:细胞数量较少,真皮胶原呈显著的透明样改变;⑤非典型性DF:具有异形细胞,损害主要位于真皮,可向皮下组织延伸,细胞较大,核多形,核仁显著,可见核分裂象;⑥栅栏状皮肤DF:皮损内可见细胞呈明显的栅栏状排列;⑦脂质化“踝型”DF:损害中央可见显著的泡沫样组织细胞(黄瘤细胞),周围可见致密的胶原间质透明化[1]。

结果

一、临床资料

150例中,男65例,女85例,男女比例为1∶1.3;年龄10 ~ 87(42.0± 13.8)岁;病程3个月至 > 30年。69 例有伴随症状,主要表现为瘙痒(67 例),有自发痛或轻压痛(42例)。18例皮损有外伤、虫咬或感染病史。81例皮损为患者无意中发现的皮内结节,直径0.5~1.5 cm,呈肤色、褐色或黑色,质韧或硬,常与表皮粘连,不易推动,表面可有脱屑,未见破溃。皮损多位于四肢(107 例,71.3%),以伸侧为主;此外,12 例(8.0%)皮损位于肩部,10 例(6.7%)胸部,6 例(4.0%)腹部,7 例(4.7%)背部,8 例(5.3%)头面部。150 例患者中,单发105 例(70%),多发45 例(30%),同一患者皮损最多达3处。

病理检查前102 例患者临床拟诊为“DF”(图1A),16 例“表皮样囊肿”(图1B),13 例“色痣”(图1C),12 例“皮肤肿物”(图1D),3 例“瘢痕疙瘩”,1 例因色素较深并伴有自觉症状而疑为“黑素瘤”。此外,还有 1 例初诊为“黄色肉芽肿”,1 例为“结节性痒疹”,1例为“神经纤维瘤”。

二、病理表现

见图2。在 169 张 HE 切 片中,细 胞性 66 张(39.1%),硬化性36 张(21.3%),动脉瘤样型DF 25 张(14.8%),上皮样22 张(13.0%),非典型性2 张(1.2%),未见栅栏状及脂质化“踝型”DF。12 张切片内可见两种或两种以上亚型并存的现象。

图1 不同拟诊的皮肤纤维瘤表现 1A:拟诊皮肤纤维瘤;1B:拟诊表皮样囊肿;1C:拟诊色痣;1D:拟诊皮肤肿物

同时,还可见少数新的变异型,如①DF 伴汗腺导管增生(1 张):表皮轻度增生,真皮中下层至脂肪层可见梭形细胞增生的团块,瘤团内可见汗腺腺管增生,并可见肥大细胞,见图3A,免疫组化示汗管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②深在型DF(3 张):真皮内可见不规则肿瘤团块,向脂肪小叶间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束交织排列,见图3B,免疫组化示CD31、CD34、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均阴性,Ki⁃67 阳性率约 15%,CD68 灶状阳性;③类似“脂质化踝型DF”(1 张):损害中央可见较多的泡沫样组织细胞,周围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相互交织排列,见图3C。此外,个别切片内可见以泡沫样细胞为主的组织细胞浸润,伴色素增加及小血管明显增生(1张),见图3D、3E。

图2 不同亚型皮肤纤维瘤病理表现 2A:动脉瘤样型(HE×200),可见出血性裂隙;2B:细胞性(HE×200),富含嗜伊红染胞质的梭形细胞,呈显著的束状交织排列;2C:硬化性(HE×200),胶原呈显著的透明样改变;2D:上皮样型(HE×200),肿瘤位置多浅表,细胞呈圆形,富含嗜伊红染的胞质;2E:硬化性与动脉瘤样皮肤纤维瘤并存(HE×40),同时可见出血性裂隙及胶原透明样改变;2F:硬化性与细胞性皮肤纤维瘤并存(HE×40),部分区域梭形细胞呈显著束状交织排列,部分区域增生的胶原呈透明样改变

图3 特殊类型皮肤纤维瘤(DF) 3A:伴汗腺导管增生型DF,梭形细胞团块内可见汗腺腺管增生(HE×40);3B:深在型DF,不规则肿瘤团块向脂肪小叶间浸润性生长(HE×40);3C:类似脂质化“踝型”DF,中央见较多泡沫样组织细胞,周围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相互交织排列(HE ×200);3D(HE ×40)、3E(HE ×200):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伴色素增加及小血管增生

DF 皮损中表皮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模式包括:①表皮增生、角化过度,表皮突下延、基底平齐、交联呈高跟鞋样,基底层色素增加,以病变中心为著(115 张,68.0%),见图4A;②病变中心表皮突变短甚至消失,病变边缘表皮增生明显,两侧表皮突下延呈抱球状(13 张,7.7%),见图4B;③表皮未见明显改变(41张,24.3%),见图4C。

讨论

DF 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真皮内结节,男女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本组150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年龄10 ~ 87 岁,平均42 岁。本病可自然发生或有外伤、昆虫叮咬史,通常表现为正常肤色、黄褐色或黑褐色硬结,颜色较深的皮损常含有大量色素。皮损可长期存在,罕有自然消退者。手术后复发率高,与皮损大小及切缘阳性率密切相关[2]。当继发明显出血、脂肪化或创伤时,可表现为囊性、糜烂或结痂[3]。当皮损表现为囊性、表面糜烂结痂、浅坑[4⁃5]或色素增加比较明显时,临床极易误诊。皮损常单发,多发性DF少见,通常与潜在的全身状况有关,可发生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HIV 感染者[6]、孕妇[7]等。

随着人们对DF 的不断研究,大多数皮肤病理专家把DF 理解为皮肤对损伤、炎症和修复的反应结果。其病理反应大致分为3 个阶段:①肉芽肿组织期,表现为以组织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②肉芽肿样炎症期,表现为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多,胶原纤维增生明显;③纤维化期,即纤维高度增生,成纤维细胞逐渐减少,组织细胞很少出现[8]。DF的组织病理学常主要表现为真皮内大量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相互交织排列,其间散布组织细胞和薄壁血管。

在我们收集的DF切片中,病理亚型以细胞性、硬化性和动脉瘤样型(包括含铁血黄素型)为多见。细胞性DF病程短,常数月时就诊,皮损多呈黄褐色结节,质中,表面紧张,好发于四肢,常伴痒痛,患者的自觉症状可能是促使就诊的重要原因。硬化性DF病程长,多数年或数十年,皮损多呈肤色或黑褐色丘疹,质硬,表面粗糙,多发于上肢,无伴随症状。动脉瘤样型DF 病程长短不一,多表现为发生于下肢的红褐色或黑褐色结节(直径常大于1 cm),质中或质硬,边界欠清,常无伴随症状。我们考虑,下肢发生动脉瘤样型DF 的概率高与下肢真皮浅层血管丰富及反复挤压或摩擦有关。

有些DF 病例病理表现并不典型,容易误诊。如细胞性DF 常需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瘤鉴别,细胞性DF细胞学有多形性改变,很少见到席纹状排列模式,且CD34 阴性或肿瘤周边细胞阳性,DF 有时向皮下组织呈放射状浸润,但浸润表浅、有限[1];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具有单一的细胞学形态,无“胶原窗”,且少见炎症细胞浸润;神经纤维瘤同样为界限清楚无包膜的真皮或皮下肿瘤,但由疏松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核细长、波浪状,胞质少,淡染,细胞嵌在纤维样、胶原样或黏液样的基质中,肿瘤内常见到散在的肥大细胞。硬化性DF 需与瘢痕疙瘩和结缔组织增生性色素痣鉴别,瘢痕疙瘩表现为真皮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呈结节状,病变细胞成分少,可见嗜伊红染、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色素痣中可见真表皮交界处增生活跃、黑素颗粒沉积和核内假包涵体,伴有结缔组织增生的基质将具有肿瘤特性的单个痣细胞广泛分隔[1],可与 DF 鉴别。上皮样 DF 需与 Spitz 痣鉴别,后者痣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排列呈束状或巢状,真表皮交界处可见痣细胞巢及人工收缩间隙,可见痣细胞的成熟现象。与皮肤神经束膜瘤鉴别往往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染色,后者组织中呈弥漫性上皮膜抗原阳性。

图4 皮肤纤维瘤表皮改变模式(HE×40) 4A:表皮增生以病变中心为著;4B:病变中心表皮突变短甚至消失,病变边缘表皮突下延呈抱球状;4C:表皮无明显改变

综上,DF 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均具有多样性,可能与皮损的病程及发生部位、诱因等有关。不同的DF 皮损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不典型的病理表现可干扰疾病诊断,需谨慎鉴别。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组织细胞梭形硬化性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の稲作限界地帯におけるもち米の硬化性,糊化特性および炊飯米物理特性の年次間地域間差異と発生要因(日语原文)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1例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铸钢件和梭形斜柱逆施工技术
经皮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在移植肾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及比较
食管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物质进出组织细胞演示模型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