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人类学视域中的南诏发祥地与土主文化

2020-04-28胡正刚摄影

云南档案 2020年1期
关键词:巍山南诏宝山

■胡正刚/文 陶 冶/摄影

巍山是南诏的发祥地,县境内巍宝山北麓的新村是南诏第一代国主细奴逻(公元617年至674年)的耕牧地,也是南诏文化和彝族土主文化的根源。历经千年风雨,细奴逻耕牧地遗址尚存,南诏土主庙几经损毁复建,至今依旧巍然矗立。自称细奴逻后裔的彝族村民世代生活在祖先的耕牧地,他们保持着浓厚南诏文化和土主文化,其独特的祭祀及礼仪习俗也一直薪火相传。

巍宝山新村:细奴逻耕牧地

巍宝山是中国的14座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南10公里,南依太极顶,东临五道河,北与大理苍山相望,西临西河。西河旧称阳瓜江、瓜江,是国际性河流红河的源头。巍山县旧称蒙舍、蒙化,1954年更名为巍山,县名与境内的巍宝山有深厚渊源。“巍山”的称谓在汉代就已见于文献,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直至成为县名之前,“巍山”都指代巍宝山。

唐朝初年,南诏始祖细奴逻由哀牢山(今云南保山)迁来蒙舍川,避难于巍宝山,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749年),细奴逻继蒙舍诏诏主,建“大蒙国”,称奇嘉王,南诏由此发祥。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地理志》记述了这一历史事件:“巍宝山,在府城东南二十里,峰峦高耸,冠于群山,细奴逻微时耕牧之地。”相较于《云南通志》,清朝胡蔚本《南诏野史》的记述更为详细:“唐太宗贞观初,其父舍龙,又名龙伽独,将细奴逻自哀牢山避难至蒙舍川,耕于巍山。”

在细奴逻的耕牧地遗址,可以远眺巍山坝子

《南诏野史》中的“巍山”即巍宝山。细奴逻随其父舍龙从哀牢山避难到蒙舍川,耕牧于巍山,其具体地址在今巍宝山北麓的新村。除了有史料依据外,历史学家马长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刘尧汉等学者曾专程至巍宝山和新村进行考察,也确认新村为南诏始祖细奴逻的耕牧地。

新村属巍山县南诏镇的辖区,“新村”既是一个行政村的村名,同时也是该行政村下的一个村民小组的名字。新村绿树成荫,古木参天,村落依山而建,结合地形自由布局,房屋就地势的高低而组合。村内房屋端庄厚重,古朴而典雅,素净的青瓦白墙古意盎然,不少人家的墙壁和门头还绘有壁画,图案以含有吉祥寓意的菊花、梅花、松树、灵芝、仙草、鹿、仙鹤、画眉等为主。这些壁画虽然是出自建房工匠之手,但构图精巧,设色自然,力道遒劲,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旧栩栩如生。

根据地方志书记载和实地调查,新村有两处细奴逻耕牧时的住房遗址,一处位于巍宝山山坡,村民称之为“庄房”。这片遗址占地两亩左右,是一片黄沙地,部分土埂和围墙的痕迹还有遗存。另一处位于原村中小学的操场南面,占地一亩左右。多年以前,这片遗址上还留存着一截长丈余、宽三四尺的墙埂,村民世代相传此为细奴逻家的围墙,制定村规严加保护,不许破坏,更不准取土开田。有小孩子攀爬墙埂玩乐,长辈见到后会立即制止,并告诫说:“爬不得,那是我们老祖公皇帝住的地方。”

墙埂的遗址边,有一株高大粗壮的桂花树,村民们认为这棵树是细奴逻亲手种植的,对它崇敬有加,悉心打理。树下原先是一块菜地,村民种菜时,担心锄地伤到桂花树的根,不会靠树太近。千百年的时光过去了,桂花树的部分枝干已经枯死,但仍旧生机勃勃,枝叶繁茂,每年秋天都会开出满树桂花。如今,随着南诏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新村村民在桂花树下修建了桂花树广场,并为桂花树划定了专门的保护区域,以利于桂花树的生长。

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宗教信仰,新村境内有三座庙,分别是观音庙、山神庙、土主庙,不同的庙供奉不同的神灵,三种不同形式的庙宇和谐共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南诏文化的包容性和彝族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神灵点化细奴逻的传说

在封建社会中,为了强化“君权神授”的概念,几乎每一位开国君主都会被史书神化,如帝喾元妃姜“履神人足迹”而生后稷,刘邦斩白蛇(白帝子)而建立汉朝,哀牢夷祖先沙壹“触沉木”而生哀牢王九隆。清代冯甦《滇考》记载,细奴逻是九隆五族牟苴笃三十六世孙,细奴逻的出世与乃祖九隆如出一辙,因其母“浣絮于龙泉,感而生子”(清·蒋旭《蒙氏始末》)。细奴逻继“六诏”之一的蒙舍诏诏主,他的后代统一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等五诏而建立南诏国,也带着浓厚的神话色彩。

最早记载细奴逻立国的文献是《南诏图传》。《南诏图传》在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前就已绘制成,是遗留至今的最古老的南诏文物,是南诏时期罕珍贵的历史档案。图传分为两部分:一是图画卷,设色纸本,长约7.73米,宽约0.3米,依次描绘了观音幻化的梵僧三次向细奴逻家人乞食,梵僧授记细奴逻使之立国等图画。二是文字卷,以奏疏的形式解说图画故事,以及根据《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等撰述的南诏建国圣源阿嵯耶观音由来的始末。

巍宝山麓新村的桂花树,据传是细奴逻所植

《南诏图传》文字卷记载:浔弥脚、梦讳(细奴逻家人)等二人欲送耕饭。其时,梵僧在奇王(即奇嘉王细奴逻)家内留住不去。浔弥脚等送饭至路中,梵僧已在前,回乞食矣……浔弥脚等所将耕饭再亦回施,无有吝惜之意……浔弥脚等再取耕饭家内,送至巍山顶上,再逢梵僧坐于石上。浔弥脚等敬心无异,惊喜交并,所将耕饭再亦施之。梵僧见其敬心坚固,乃云:“恣汝所愿。”……乃授记云:“鸟飞三月之限,树叶如针之峰,奕叶相承,为汝臣属。”

在《南诏图传》的记述中,细奴逻与家人慷慨热情,三次将耕饭施与神灵所化的梵僧,因此得梵僧授记。为细奴逻授记的梵僧为“阿嵯耶之化”,其授记的内容为:“鸟飞三月之限,树叶如针之峰,奕叶相承,为汝臣属。”阿嵯耶观音是阿吒力教的神灵,从《南诏图传》中的相关记述,可略窥南诏的宗教信仰。

《白国因由》是记录大理地区神话历史的梵文典籍,宋孝宗(1163年至1189年在位)以前就已成书,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由圣元寺住持寂裕翻译刊行。书中叙述了细奴逻在巍宝山麓耕牧时,得僧人授记而为王故事:一日,孥罗(即细奴逻)父子往大巍山(即巍宝山)下耕田,茉莉女羌婆媳做饭往馌,观音至其家化斋,婆媳将饭供之,观音曰:“不足。”婆媳即尽其所有而化之。做饭不及,只得煮麦粥送去,曰:“今日你父子受饿矣!我们才要来送饭,不想有一位梵僧到家化斋,将饭化已彼;又云不足,尽将所有化之。为此,做饭不及了,忙煮些麦粥来,你们将就充饥。”时孥罗父子在彼歇息放牛,答曰:“我们不曾饿。”方才要食,观音又到。孥罗一见,欣然又将粥供之。僧曰:“我三次至汝家化斋,屡无愠色,真难得也。无有报汝,我已将罗刹除灭,已使汝为国主。”孥罗曰:“我薄福,怎敢当此?”僧曰:“汝之时至,不必辞,速用汝所佩之刀砍其犁柄数。”其数有十三刀。僧曰:“汝主大理国土十三代也。”

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姚凤仪所撰的《重修巍宝山青霞观碑纪》则记载了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的故事,其情节与梵僧授记细奴逻如出一辙,只是将梵僧换成了老君。碑记写道:巍宝灵峰传为道祖显化地。南诏发祥,实基于此。按唐贞观时,九隆少子细奴逻(此处应是原文笔误,细奴逻为九隆三十六世孙)自哀牢避难蒙舍,娶妇曰蒙欻,耕于山麓。妇往馌,遇美髯老人,戴赤莲冠,被鹤氅,坐石上,侍二童,一捧方镜,一扶铁杖,侧立青牛白马。向妇索食,敬享之。再炊而往索,又享之。如是者三。细奴逻怪其钝,妇告故,因同谒盘石下。老人谓曰:“尔夫妇何所欲?”答曰:“祈福佑耳。”老人以杖击其耜十三,曰:“汝家富贵,子孙相承,有如此数。”遂冉冉腾云而上。其为显化明矣。

青霞观位于巍宝山,一名清微观,俗名老君殿。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由湖北武当山全真道人沈妙章修建,内祀太上老君、准提道人、老君的十大弟子。《重修巍宝山青霞观碑纪》记述的美髯老人即为太上老君所化,青霞观内的老君殿、“老君打坐石”、“老君撑腰石”,相传就是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的遗址和遗物。光绪《云南通志》也记载青霞观为“昔老子降化细奴逻之所”。

巍山地区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老君点化细奴逻,使其传13代王位,细奴逻死后,老君又封他为巡山土主。这个民间传说可以和史料文献相互验证。在细奴逻的耕牧地新村生活的彝族村民,对老君点化细奴逻的传说更是深信不疑,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将传说的细节列入祭祀土主的流程中。每年正月中旬祭祀土主细奴逻期间,新村村民都会穿上彝族传统盛装,在会头的带领下,带着香火、祭品到老君殿祭奠。在老君殿,会头向太上老君献祭词:“今天是南诏后裔前新村(因新村位于巍宝山前,当地人又称之为“前新村”)村民祭祖的日子,南诏后裔特地来此向太上老君谢恩,感谢他点化我们的老祖宗细奴逻!”把老君的神灵“请”到土主庙后,再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在从巍山县城主干道进入巍宝山的路口边,立有一座石雕,内容为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这是一种集体记忆和意识的反映。

文献资料与传说主体内容相同:神仙授记或点化细奴逻,南诏传13代——《南诏图传》的记述则为南诏“奕叶相承”,世代相继。《南诏图传》绘制于南诏时期,且由王室主持绘制,这无疑是符合历史语境的。文献传说中,点化细奴逻的神灵则不同,有梵僧、阿嵯耶观音、太上老君之说,这反映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南诏、大理国、巍山地区宗教信仰的变化,也体现了巍山当地独特的宗教共融现象。

因点化细奴逻的神灵到底是谁的问题,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据新村一位字姓村民讲述,几年前,当地相关单位在供奉细奴逻塑像的土主殿内立了一块碑,碑文的作者为一位学者,其中有观音点化细奴逻的内容。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的说法已深入新村村民心中,他们不认可观音点化的说法,向相关部门作了反映,撰写碑文的学者闻讯后也到了现场。几方因意见不同而相持不下,且各有依据,最后几方各退一步,将碑文中点化细奴逻的神灵修改为词意相对模糊的“梵僧”,既不说观音,也不说太上老君。在点化细奴逻的传说中,观音为梵僧所化,而道家始祖太上老君也曾留下“老子化胡”的典故,以“梵僧”概之的折中方式,既有史实依据,也可以视为当地群众对宗教信仰的认识。

历经千年沧桑的南诏土主庙

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去世后,他的孙子、南诏第四代王盛逻皮(公元655年至728年)在巍宝山建立南诏祖庙巡山殿,殿内供奉细奴逻及其夫人的塑像。

文献中关于巍山地区土主庙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谪滇文人杨慎编辑的《南诏野史》,书中记载:“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授盛逻皮为特进封台登郡王,设官徽商税。开元二年,谴张建成入朝于唐立土主庙。”

土主庙建成以后,巍宝山的巡山人每逢下雨天,常进入大殿躲雨,因此当地人称庙名为“巡山土主庙”或“巡山殿”。另一种说法是:细奴逻逝世后,被太上老君封为“巡山土主”,即“巡山神”,在巍宝山巡山,以护佑村民和牲畜,让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两种命名方式虽有不同,却都带着深厚的宗教印记与民间记忆。

南诏土主庙正门

南诏土主庙前的广场

在千余年的历史风云变幻中,巡山土主庙经历多次损毁及复修。清咸同年间,云南爆发“咸同兵乱”,巍山战火尤盛,土主庙毁于战乱。光绪年间,一位来自四川的贺姓道姑与新村村民重建土主庙,细奴逻的妻子“三公主”列入祭祀。1977年12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李绍明到巍山进行文物和历史调查,撰文记录了土主庙巡山殿内细奴逻塑像的样貌与服饰:甚威武,光头,有须而横,着大领红黑条花满襟衣,穿鞋,小腿外露,上缠六条黑色带子。新村村民介绍,细奴逻的着装,与当地彝族一致。

成书于1989年的《巍宝山志》对土主庙的名称记述为:“巡山殿,一名南诏土主庙。”如今的土主庙,扩建于2007年,建成后,正式定名为“南诏土主庙”,原巡山殿保留于院内。新建成的南诏土主庙,内祀从南诏始祖细奴逻到末代王舜化贞十三代王,巍宝山作为彝族祭祖圣地的定位及意义得到强化。

从新村有通往土主庙的步行游道,沿着游道拾级而上,路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长势喜人的庄稼,不时可见飞鸟和松鼠在枝叶间穿行、漫步。随着山道蜿蜒而上,林木越来越茂盛,空气越来越清新,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站在高处,可以远眺山脚下的巍山城。不远处的山林里,不时会传出几句彝语山歌,曲调悠扬婉转,只闻歌声而不见歌者,更听不懂词意,却同样能感受到歌曲中的闲适与惬意。

南诏土主庙院内的浮雕,其内容来自《南诏图传》

穿过一片遮天蔽日的高大松树林,路到了尽头,一座宽阔的广场出现在眼前,这座广场充满彝族文化元素,立有五棵柱子,柱子顶端及表面浮雕有虎、龙、葫芦、火焰等图案。广场地面上绘有水獭、穿山甲、黑虎、黑豹、四脚蛇等十种动物的图案,每个动物代表一个月份,合起来就为彝族的十月历。每次祭祀土主时,新村村民都要在广场进行打歌。巍山打歌历史悠久,形式丰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歌起源于古代的部落战争,亦是南诏时期的迎宾舞。据新村村民介绍,在南诏统一其他五诏的战争初期,南诏国力尚弱,诏主命令凡是山间有彝族居住的地方,大家都要进行打歌。打歌遍布彝族山寨,有族人居住处。打歌时尘土飞扬,歌声响彻,火光冲天,可以起到威慑敌人的作用。

广场对面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南诏土主庙。经过数次扩建,现总占地233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210平方米。土主庙是一座三进两院的殿宇,殿宇坐西向东,规模布局严谨,是中轴对称的封闭院落格局,分为两个院落,分别由大殿、偏殿、长廊等建筑构成。大殿坐落在最高处,与山门外的打歌场相望。

土主庙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修缮,重塑了南诏十三代王等十九尊青铜神像,每一尊铜像都特色鲜明,铜像旁有对每一尊神像的文字介绍。大殿中的细奴逻像高达一丈有余,头戴帽纱,帽子上雕饰有二龙抢宝和卷云纹,衣服则是紫色九龙袖袍,腰上系有玉带,脚穿云头平鞋。在铜像的两旁塑有一对文武侍童,左边的侍童为波罗旁,手中捧有用黄色绸巾包裹的土主大印,右边的郭郡矣则是身挎大刀。

土主庙的院落内刻有南诏十三代君王以及众人朝圣的画面。大殿里绘制着“南诏边疆图”“南诏王阁罗凤出巡图”“南诏王异牟寻议政图”。院落内东西墙壁则绘制了《南诏图传》的图文内容。墙下立有两块石碑,以汉文和彝文两种文字书写而成,左侧石碑上镌刻着 2007年开光祭祖的祭文,右侧石碑则刻有一首彝族古词:“祖先居住地,子孙烟袅绕。祖先狩猎处,子孙声回荡。”

土主庙有很多诗句楹联,大多为记述南诏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容,在大殿细奴逻铜像的右侧墙壁上有写于清光绪十五年的三首诗,其一为“阿蒙应事镇灵山,当日发祥自此间;异启九隆传继本,功成百战辟雄关。哀牢自古无王位,大厘于今仰圣颜;若使大朝能用度,何劳兵革费盘桓。”其二为“仙杖敲来十数传,与唐终始溯遗编;招安有愧朝廷小,割据何惭禅让贤。百二河山留嗣主,十千兵马胜他年;迄今俎豆馨香处,庙貌如新尚懔然。”其三为“南诏霸业缘何存,前明殿撰录功勋;我生斯世恨已晚,前不见古后无今。第从野史寻发迹,发迹还自巍山始;仙杖敲来十三世,迨至买嗣运方止。我今相距数百年,伯业彪炳争相传;奇遇只遗仙迹在,千秋盘石独苍然。”

在南诏土主庙殿门前刻有一对楹联“问南诏五百里山河,寸土皆非,归来福地洞天,不忘昔日耕耘处。于李唐十三传终始,雄图何在,似此闲云野鹤,获遂当年崖穴心。”土主庙内还有其他几幅对联:“宝岫著奇踪,想当年玉杖频敲,十三传相承霸业;名山开胜境,幸此日金容宛在,千万载咸仰神威”。在细奴逻像内侧则有对联:“演道德真经,望气光前承口授;守西南霸业,馌耕岭上仰仙风。”

这些诗歌和楹联,深刻反映出了带着神秘色彩的南诏王国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宗教历史文化底蕴。

源远流长的巍山彝族土主信仰

细奴逻去世后,成为当地彝人的土主,并一直传承至今,细奴逻的神化,反映了巍山地区宗教信仰的延续与流变。巍山彝族的土主信仰是典型的复合信仰,是一种跨宗教信仰的重叠式神灵崇拜,祖先、佛教菩萨、道教神仙、原始巫神与民间诸神共存共融,形成了独特的土主文化。

因是南诏发祥地,巍山地区的土主庙数量众多,所祀奉的土主多为南诏王族,祭祀仪式也保存完整。据统计,巍山境内现遗存的14座土主庙,除两座外,其他12座供奉的土主都是南诏13代诏主。《蒙化志稿·山川志》记载:“蒙氏十三代为郡中十三土主”。巍山县城西北祖房箐的蒙国土主庙,祀奉的土主与新村的巡山土主庙一致,同为细奴逻。县城东北的蒙舍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南诏蒙氏第四代王皮逻阁。位于县城东北河上湾村的牧甸罗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南诏第二代王逻盛。位于县城东山坡的嵯耶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南诏武宣王隆舜。位于县城北部庙街镇北桥的白牛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南诏第十三代王舜化贞。位于巍山县五印乡小密西村的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南诏第十一代王世隆。位于巍山县北的大仓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南诏王阁罗凤。位于县城北面的北山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阁罗凤之子凤伽异;位于县城北部巡检河边的巡检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凤伽异的大儿子;位于城北永建镇碗城村的三府土主庙,主殿内祀奉的土主则是凤伽异的第二个儿子,其二儿媳、当地人称“二公主”亦在厢房加以祀奉。

土主信仰并不局限于大理巍山地区,云南境内的许多区域都有流传,师范《滇系》记载:“土主、龙神,即十室之邑,以必建宇而栖焉。”阮元道光志所载云南土主庙有70座,据1987年的统计数据,仅昆明市所属八区县就有土主庙132座。贵州遵义、玉屏,四川越嶲、西昌等地的彝族居住区也有土主庙分布——以上地区,在南诏时期,曾属于或毗邻南诏疆域。巍宝山的巡山土主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座土主庙,可以视为西南各地土主庙的渊源。土主信仰以南诏发祥地巍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土主信仰文化圈,向四方辐射散布,离巍宝山越近,土主庙越多,反之则越少,范围基本覆盖原南诏疆域。土主庙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土主庙与南诏蒙氏的密切关系,也为南诏的族属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土主内涵的延伸与扩大。巍山地区的土主,大多源自南诏王族,而巍山以外的土主则来源十分广泛。上世纪90年代,学者余立梁对楚雄地区的土主庙进行了考察统计,计有67座,大多尊石头、树木、民间英雄为土主神——与巍山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类似,楚雄的土主神,属于自然崇拜的范畴,几乎已经与土地神、社神混淆、等同。玉溪地区有一尊三面土主神,被视为该地的第一代土主,名为“细奴逻”,来自于彝语,意为“黑虎族领袖”。巍山地区的土主庙,则始终带着深厚的南诏印记与祖先崇拜特征。

家园的再建与重返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末代王舜化贞死,郑买嗣发动政变,杀掉蒙氏王室亲属八百人,夺取了王位,南诏政权瓦解。公元903年,大长和国建立,国主派兵搜捕留居于蒙舍川的南诏王室亲属。居住在巍宝山土主庙周围的南诏王室亲属,为避免杀害,纷纷改名换姓,把“蒙”字拆改为“字”、“茶”等姓,以示不敢忘祖。改姓后,他们一部分逃到蒙舍坝子东边的火烧地,一部分逃进深山里。

明朝将云南纳入版图后,大量汉族官兵、民众进入云南戍守屯田,屠杀南诏王室亲属的事早已过去。蒙舍川当年将“蒙”姓改为“字”姓、逃居于火烧地的一部分王室亲属后裔又迁回巍宝山麓,在细奴逻的耕牧地重新定居下来,形成了新的村子,取村名为“新村”,并一直繁衍生息至今。1981年,学者王丽珠在新村进行社会调查,当时,全部村民都是彝族,有“字”、“茶”、“熊”三姓,其中“字”姓村民为一个家族,占全村总户数的86.8%,是新村的最早创建者,其他两姓为土地改革时从外地迁入。

重返祖先的耕牧地后,新村村民又恢复了对土主的祭祀,重新修建了毁于战火的土主庙,重塑了细奴逻像。

新村村民一直将巍宝山的巡山殿土主庙视为“祖庙”,每年正月十六都要进行集体祭祖仪式。土主庙还是字姓彝族的宗族祠堂,在庙里立有祖公(即祖宗)碑。祖公碑上面按字辈排行密密麻麻刻满了已逝先祖们的名字,起首的名字为细奴逻。村子里凡6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后,家人就用柏木给死者做一个灵牌,放在家供奉,三年后(也有三代之说),把灵牌送到土主庙中烧掉,然后把死者的名字镌刻在庙内的祖公牌上。他们期望用这种方式,让逝者的灵魂回到祖先细奴逻的身边。

新村村民在祖先的耕牧地定居下来之后,人烟越来越稠密。约在1890年前后,土主庙内的“祖公碑”已刻满了祖公的名字,以后的祖公名字就写在一张红纸上,称为“祖公单”。“祖公单”平时由族内长者保管,在每年举行祭祖仪式活动时,则把它贴于祖公碑上一同进行祭祀。上世纪50年代末,因特殊历史原因,祖公碑和祖公单被毁坏。如今,在祭祖仪式中,新村村民又恢复了书写祖公单的传统。

新村村民认为,农历正月十五是细奴逻的生日,每年的正月十四到十六,村民会在南诏土主庙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以此缅怀祖先细奴逻。另外两次祭祀,一次在农历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一次在九月十四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沉淀,祭祖仪式已经成为南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联结全体彝族同胞的纽带。

猜你喜欢

巍山南诏宝山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黑太阳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巍山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小吃道法自然精神探究
巍山喜迎60华诞
金宝山铂钯矿开采地表岩层移动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