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的调节免疫作用

2020-04-25蔡淑娴万娟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0年4期
关键词:机体调节茶叶

蔡淑娴,万娟,刘仲华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10128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西医称为免疫力,中医称正气、元气、卫气,老百姓称之为抵抗力。免疫力是人体保持生态平衡与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石。一般而言,除外伤性疾病外,人体的所有疾病都与免疫低下、失调或亢进有关。研究发现,人类90%以上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当免疫功能过低或缺失时,会发生免疫缺陷病,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但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免疫功能被打破和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人体免疫系统作为机体重要系统之一,在出生时并不成熟,该系统随着人体成长而成熟并获得记忆,然后逐渐变得衰老,即免疫衰老,因此年幼的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感染疾病。随着免疫系统的衰老或功能衰退,与之关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则相应增加。人们普遍认为免疫损伤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炎症与氧化应激是衰老的主要原因[1-2]。

茶是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调节代谢作用的健康饮料。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茶叶及其功能成分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通过抑菌抗病毒,调节炎症免疫、代谢性免疫、肠道免疫和肿瘤免疫等作用,提高人体健康水平,降低疾病风险[3-4]。

一、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与机体其他系统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细胞是机体的健康卫士,可以预防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感染,还能清除体内突变、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对感染的防御是由固有免疫的早期反应和随后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介导的(图1)。固有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指机体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衰老损伤、畸变细胞等抗原异物后,迅速活化有效吞噬病原体或体内“非己”抗原性异物。固有免疫主要包括皮肤黏膜等组织屏障和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及其产生的固有细胞因子。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T、B 淋巴细胞受“非己”物质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具有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的特点。体液免疫主要由活化B 细胞介导产生免疫球蛋白,而细胞免疫则是基于活化T 细胞介入的细胞间直接相互作用。T 细胞根据它们的特异性表面标记和特殊功能,进一步分类为CD4+或辅助性T (Th)细胞和CD8+或细胞毒性T 细胞。CD4+T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直接对靶细胞产生毒性,或者它们可以刺激其他T 细胞效应器功能,而CD8+T 细胞在病毒感染或恶性细胞的直接裂解中非常有效。每个T 细胞表达1 个独特的T 细胞抗原Ag 受体(TCR),它通过抗原提呈细胞APC 呈现给T 细胞,并传递T 细胞增殖和分化所需的信号,APC和T 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启动和发展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关键[5]。

图1 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

二、茶叶的免疫调节机制

1.茶叶调节炎症性免疫

炎症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可以发生在机体各部位的组织和器官中。急性炎症平时具有红、肿、热、痛、机能掩藏等变化,同时常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反应。这些变化的实质是机体与致炎因子进行抗争的反映,这种分歧抗争贯穿炎症过程的始终。致炎因子作用于机体后,一方面引发组织细胞的损坏,使局部组织细胞显现变性、坏死;另一方面,诱导机体抗病机能增加,以利清除致炎因子,使受损组织得到修复,从而使机体的内环境以及内外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均衡。茶叶调节炎症免疫的作用也已被大量研究证实,用茶水灌喂小鼠并测定其脾淋巴细胞的IL-2 水平,结果发现,红茶、白茶、乌龙茶、绿茶、茉莉花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小鼠混合脾淋巴细胞生成IL-2 的水平。T 淋巴细胞活化时,与细胞膜上IL-2 结合,从而促进其分裂、增殖,导致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数量增加[6]。将绿茶粉和茶多酚添加在犬饲料内,对调节脂代谢平衡、抑制促炎因子生成、减缓炎症、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强免疫力都有效果[7]。通过构建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连续灌喂茶多酚后,可使兔血清中炎性因子显著降低,说明茶多酚可以通过抑制炎症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8]。茶多酚可抑制心肌中许多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对心脏的损害程度[9],绿茶、红茶和白茶中的茶多酚均具有抗炎作用,还可提高皮肤免疫力[10-12]。

2.茶叶调节代谢性免疫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而出现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个体身上聚集的病理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低度的全身性炎症状态[13]。肥胖引起的炎症,被认为是将肥胖引起的代谢病理联系起来的潜在机制,如胰岛素抵抗、II 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某些免疫紊乱等[14]。近年来,大量研究使人们也认识到脂肪组织与免疫系统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人体内的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WAT)和褐色脂肪(BAT),深入研究发现脂肪不只是一种惰性组织,白色脂肪实际上处于一系列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信号的中心位置[15],脂肪细胞会释放大量的肽类激素和活性脂肪细胞因子以调节机体代谢,如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AP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 和IL-8 等。瘦素是脂肪细胞产物中与肥胖关系最为直接的内分泌激素,是维持能量代谢平衡和脂肪容量最重要的激素之一。瘦素能够激活不同营养状态下适应性免疫细胞的炎症分子[16]。脂联素促使脂肪燃烧为能量使血糖降低,在肥胖病人和Ⅱ型糖尿病人的血清中,脂联素的水平低于正常值。脂联素已被证明会影响免疫反应,从而抑制免疫反应M1 巨噬细胞活化,促进M2巨噬细胞增殖,从而减少脂肪组织的促炎环境。研究发现积累一定数量的皮下脂肪有益于机体的健康,而过多的腹腔内脂肪的积累则与胰岛素抵抗、肥胖并发症的发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

采用不同浓度的黑茶对小鼠进行灌胃,并测定小鼠血清中瘦素和脂联素等因子的含量,结果发现小鼠的内脏脂肪系数、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都有所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而且小鼠血清中瘦素的浓度下降,脂联素浓度上升,并且TNG-α和VEGF 质量浓度也显著下降,证明普洱茶可以改善身体的炎症状态[17]。用乌龙茶提取的茶多酚和茶多糖灌胃大鼠,检测相关血清指标显示,灌喂低、中剂量茶多糖实验组的大鼠其瘦素水平显著下降[18]。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饮茶实验并观察发现,饮用乌龙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脂联素水平,且无安全问题[19]。给实验大鼠灌喂不同剂量茶多酚时,随茶多酚剂量的增加,大鼠的体重和体脂肪重量呈下降趋势,且大鼠的血清瘦素水平低于高脂对照组[20]。

3.茶叶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

EGCG 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潜在替代物[21-22]。EGCG可与细胞中的许多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紧密结合,进而影响其原有的活性和功能。EGCG 通过与病毒表面或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干扰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EGCG 在调节内切体和溶酶体微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内切体和溶酶体的酸化是病毒入侵的关键。由于病毒复制酶的失活或宿主因子的调节,病毒基因组复制或病毒蛋白表达也会受到抑制。大量研究表明,EGCG 对病毒附着和基因组合阶段具有抑制作用。

(1)茶叶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

格林等人早在1949年就报道茶提取物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1993年在Madin Darby 犬肾(MDCK)细胞中,发现EGCG可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IVA和乙型流感病毒IVB[23]。2005年韩国研究人员在MDCK 细胞中进行流感病毒体外培养发现,EGCG 和ECG 是流感病毒的有效抑制剂,并在所有病毒的亚型中都观察到该作用,包括目前影响人类的A/H1N1、A/H3N2 和B 病毒[24]。还发现EGCG比ECG和EGC对病毒神经氨酸酶和病毒基因组RNA 合成的抑制作用更强。此外,EGCG对病毒有凝集作用,可阻止病毒吸附到细胞表面。日本今西等人进一步研究揭示,富含EGCG的绿茶提取物的抗血凝素活性可能是由于它对内质体和溶酶体酸化具有抑制作用[25]。庆滋松本等通过随机临床试验发现,服用儿茶素/茶氨酸5 个月对临床确诊的流感病毒感染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且耐受性良好[26]。儿茶素及其衍生物抑制流感病毒有3 种可能的作用机制:①抑制对宿主细胞的附着;②抑制病毒复制;③抑制病毒神经氨酸酶[27]。

(2)茶叶对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

肝炎病毒感染是世界范围内肝炎的主要病因。肝炎病毒有6 种类型:A 型、B 型、C 型、D型、E型和G型。B型和C型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如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28]。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绿茶提取物对HepG2-N10 细胞(表达HBV抗原的稳定细胞)的HBV抗原表达、细胞外乙型肝炎HBV DNA 合成、细胞内复制中间产物合成、cDNA 和HBV mRNA 合成均具有抑制作用[29]。同时,通过建立人肝嵌合型小鼠模型检测EGCG 对HBV 感染的影响时发现,当EGCG 处理小鼠时,人细胞中HBcAg 表达水平低于未经EGCG 处理的小鼠,结合小鼠肝组织免疫染色结果证实EGCG 对HBV 感染具有抑制作用。细胞感染HBV 期间采用EGCG 治疗,可使其HBV rcDNA 呈剂量依赖性下降。此外,用10 μmol/L EGCG处理细胞后,HBV mRNA水平比对照细胞降低了80%。可见,EGCG 在HepG 2.117 细胞中通过破坏HBV 复制中间产物DNA 合成而抑制HBV 复制,从而减少了HBV 共价闭合环状DNA的产生,由此确证EGCG对HBV感染具有抑制作用[30-31]。

(3)茶叶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感染部位集中在肺部。它主要通过患有活动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的喉咙和肺部的气溶胶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32]。饮茶对结核病有一定的防御和抑制作用,饮用红茶、乌龙茶和绿茶与肺结核呈极显著负相关,同时茶摄入量与结核病呈显著的量效关系[33-34]。其中,绿茶效果明显,主要是依赖EGCG 的生物活性。EGCG 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EGCG 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烯醇基ACP 还原酶(InhA)活性(IC50为17.4 μmol/L),干扰辅助因子NADH 与InhA的结合[35]。烯醇基ACP还原酶(InhA酶)是结核分枝杆菌合成分枝菌酸的关键酶,分枝菌酸又是合成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必不可少的成分,缺损细胞壁将导致菌体细胞完整性丧失,细菌因此裂解死亡[36]。同时,EGCG还能抑制结核杆菌在巨噬细胞中的存活。通过下调巨噬细胞内天冬氨酸色氨酸包被蛋白(TACO)基因表达抑制巨噬细胞内分枝杆菌的存活[37]。巨噬细胞内缺乏成熟的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的吞噬体,是结核分枝杆菌病原体持续存在的关键因素,而TACO 在阻止这种成熟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8-39]。基于抗氧化作用,EGCG 还可以在肺结核氧化应激治疗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40-41]。

(4)茶叶对HIV、EVB 和SARS 病毒的抑制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疾病也就是艾滋病(AIDS),主要是由于HIV-1 包膜糖蛋白gp120 能与CD4+T免疫细胞结合,而CD4 分子是重要的T 细胞表面糖蛋白,主要用来识别抗原和激活抗原。所以,HIV 感染的患者存在严重免疫缺陷,最终死于肿瘤或者各种病菌感染[42-43]。绿茶儿茶素对HIV逆转录酶活性抑制作用研究表明,EGCG、EGC、ECG都具有抑制作用,其中EGCG的效果最好,IC50为0.32 μmol/L[44]。细胞实验研究证实,EGCG能抑制HIV-1 和HIV-2 感染的半有效浓度(EC50)为1.6 μmol/L。EGCG 能在早期抵抗HIV,主要是抑制HIV 进入宿主细胞[45]。茶多酚能阻断融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融合活性核心构象gp41 六螺旋束的形成,且茶黄素抑制效果强于茶多酚[46]。EGCG还能通过改变HIV 病毒颗粒物理结构的完整性来抑制膜融合过程[47]。EGCG 对CD4 分子具有较高亲和力,在10 nmol/L 时即可抑制gp120 与人CD4+T 细胞的结合[48]。同时,EGCG 生理浓度为6 mmol/L 时能显著抑制HIV-1 临床分离株和实验室适应亚型的抗原HIV-1p24 的产生[49]。EGCG 治疗HIV 的临床试验中,22 名HIV-1 感染者测试结果显示,多酚耐受性良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但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50]。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病毒,它在大多数上皮细胞中产生溶解性感染,在大多数B 细胞中产生潜伏性感染,是多种恶性肿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之一[51-52]。研究表明,EGCG可抑制EBV病毒裂解蛋白的表达以及EBV诱导的B淋巴细胞转化[53-54]。且EGCG可通过降低EVB核抗原EBNA1结合强度来削弱EBV 潜伏期的持续性,EBNA1 在所有EBV阳性增殖细胞和EBV 相关恶性肿瘤中广泛表达[55]。EGCG还能通过ERK1/2和PI3-K/Akt信号传导抑制EBV病毒自发裂解感染[56]。

EGCG能抑制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3CL蛋白酶分子活性,而3CL蛋白酶负责在复制酶多蛋白的N端发现的裂解[57]。也有研究发现,红茶提取物中的TF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digallate)也可显著抑制SARS 病毒的3CLPro蛋白酶活性,抑制病毒在宿主中复制[58]。

4.茶叶调节肠道免疫

除血液淋巴系统的免疫功能外,70%的免疫细胞存在于肠道内,人体肠道的免疫性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机体的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胃肠道黏膜就是其中一种。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诱导部位肠集合淋巴结(Payer's patches,PP)含有B细胞淋巴滤泡和T细胞依赖区,在滤泡表面覆盖有一层滤泡上皮,主要包括微褶皱细胞、肠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肠上皮细胞不仅具有屏障功能,还能调节黏膜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以及增殖,还可能参与了免疫耐受[59]。

胃肠道系统含有很多共生菌群,种类已经超过400 种,这些微生物对动物有好处也有坏处。一方面,宿主通过胃肠道上皮组织形成的物理和化学屏障免受有害菌群的损害[60];另一方面,有益菌群能够抵御病原体侵袭、刺激机体免疫器官的成熟、激活免疫系统及参与合成多种维生素、调节物质代谢等[61]。

不少研究证实,茶叶可以改善肠组织结构、抑制肠道炎症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增加有益菌群达到增强自身免疫力的效果,茶多糖、茶氨酸和茶多酚等功能成分在调节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2-63]。例如,富含茶多糖的茯砖茶水提物在调整肠道菌群时,能使肠球菌显著降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群增多[64]。肠道微生物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或者通过启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的成熟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的分化,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生长,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降低肠道通透性和氧化应激,通过被动扩散进入循环中的脂多糖减少[65]。双歧杆菌能促进小肠淋巴组织集合细胞增生,诱导淋巴组织集合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sIgA,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66]。

5.茶叶调节癌症免疫

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容易发生肿瘤,而在肿瘤进行性生长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会受到肿瘤的抑制。不少研究证明,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在配合放化疗治疗癌症时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更好地杀死肿瘤细胞[67-70]。其作用机制主要是:(1)促进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T细胞是由胸腺内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细胞。它不产生抗体,而是直接起作用,因此它引起的免疫作用称之为细胞免疫。经4-(甲基亚硝氨基)-3-吡啶-1-丁酮(NNK)处理的A/J 小鼠口服绿茶提取物后,其肺肿瘤PD-L1 表达下降,每只小鼠的平均肿瘤数减少[71]。吲哚胺2,3-二加氧酶(IDO)通过阻断IFN-γ诱导的口腔癌细胞JAK/PKC/STAT1 信号传导途径来增强免疫逃逸,EGCG 可抑制吲哚胺2,3-二加氧酶(IDO)活性,促进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72]。(2)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活化。TAM 是肿瘤间质中数量最多的炎症细胞群,占炎症细胞总数的30%~50%[73]。按照其表型和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不同,可分为经典活化的M1型和替代性活化的M2型。前者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后者则能够促进肿瘤的增殖和转移,并能抑制T 细胞的免疫功能。M1 型TAM 可由LPS和INF-γ、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74]。研究发现茶多糖(TPS)可以提高腹腔巨噬细胞TNF-α的表达进而增强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75]。M2 型TAM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2)等细胞因子协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76]。Pro-EGCG 处理可下调基质细胞中CXCL-12的表达,限制巨噬细胞的迁移和分化,从而抑制表达VEGF A的TAM的浸润[77]。EGCG和茶黄素可抑制MMP活性以阻滞肿瘤浸润与转移[78]。

三、茶叶活性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

1.儿茶素与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中,T 细胞占据重要地位,保护宿主免受侵犯,同时也和免疫介导炎症疾病密切相关[79],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窘迫呼吸综合征等。茶多酚是茶叶中含量较高的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类占茶多酚总量的60%以上,EGCG 是儿茶素中最主要的组分。儿茶素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抑制相关的免疫炎症,体现在对T 细胞的调控作用上,体外补充茶提取物或儿茶素(如EGCG)后,能改变淋巴细胞的增殖,改善相关免疫炎症。EGCG 在55 μmol/L 及更高剂量下可抑制B 细胞和T 细胞的增殖,但在T 细胞中则更为明显[80],且主要通过抑制T 细胞有丝分裂原刀豆蛋白Con A 刺激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增殖[81]。低浓度EGCG 体外实验中,设置EGCG 浓度2.5~10.0 μmol/L,结果显示EGCG 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on A 刺激的脾细胞增殖、T 细胞分裂[79]。同时,EGCG 还能影响到T 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影响下游信号传导。其中CD4+T 细胞通过产生辅助T 细胞Th1、Th2 对机体防御至关重要,包括在促进B 细胞功能和激活先天免疫系统中的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不同亚型的分化CD4+T细胞也被认为是T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调控因子。EGCG 可以更改CD4+T 亚细胞群的平衡和降低关节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7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82]。EGCG 还能通过降低DIO 小鼠中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STAT3/STAT5 的表达率,在CD4+T 细胞分化中诱导出较高的调节T 细胞Treg/Th17 细胞比率[83]。EGCG 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影响STAT 蛋白比率减少Th17 细胞和增加Treg 细胞,以改善关节炎症状和一些炎症指标,例如代谢综合征、炎症性关节炎和某些肿瘤性疾病[84]。

2.茶氨酸与免疫调节

茶氨酸是茶叶特有的不参与蛋白质组成的游离氨基酸,占茶叶游离氨基酸的50%左右。火东晓等人通过建立RAW264.7 炎症细胞模型研究发现,茶氨酸能显著抑制LPS 诱导的促炎因子产生,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缓解炎症反应[85]。茶氨酸能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 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及天冬氨酸蛋白酶-1(RIP-2/caspase-1)的活性来抑制一些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缓解肥大细胞的过敏反应[86]。动物实验证实,小鼠口服茶氨酸能有效抑制外科手术后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87]。茶氨酸在肝脏中被分解为乙胺,而乙胺能增强免疫系统中“γ-δT 细胞”的反应。γ-δT细胞是机体对付多种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的第一道防线[88]。可见,茶氨酸具有明显的调节免疫和抑制炎症作用。常饮原料细嫩的高档茶及高茶氨酸品种加工的茶叶对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会有所帮助。

3.茶多糖与免疫调节

大量研究证明,茶多糖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给免疫力低下的ICR小鼠灌喂茶多糖,可明显提高小鼠的体重、脾重,还能提高其血清中IgG 含量、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IL-2 和TNF-α,表明茶多糖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茶多糖能显著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分泌水平[89]。茶多糖可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祖细胞分化并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显示了对造血和免疫的正调节作用[90]。茶叶成熟度越高,茶多糖含量则越高。原料相对粗老的黑茶、乌龙茶及采用成熟度高的原料加工的绿茶、红茶、白茶、黄茶,其丰富的茶多糖有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

4.茶色素与免疫调节

茶色素是茶多酚经酶性氧化和非酶性氧化形成的聚合物,是不同茶叶颜色的主要成因。按照氧化聚合程度的不同,茶色素主要分为茶黄素(TF)、茶红素(TR)和茶褐素(TB)。研究表明,茶色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调整血液透析病人血清IL-8 接近正常水平,对恶性肿瘤病人放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有显著的保护作用[91]。茶黄素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所致炎症反应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茶黄素可有效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分泌,表现出显著的抗炎效果[92]。在调节代谢性免疫方面,采用茶色素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时,可改善微循环、调节血脂代谢紊乱、降低血液黏度、调整红细胞聚集性,有效改善三高(高血脂、高血凝、高血糖)症状[93]。因此,茶多酚/儿茶素的氧化聚合产物同样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

四、茶叶调节免疫的临床试验效果

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确证茶叶具有调节免疫作用。流感和普通感冒是呼吸道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并且由于其具有高传染性并且在加重时可能发展为威胁生命的疾病,例如肺炎或脑炎,因此给人们带来了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每年有25万多人死于肺炎或脑炎等与流感相关的严重疾病。抵御流感病毒方面,日本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用儿茶素漱口液或服用儿茶素和茶氨酸对预防老年人流感感染有作用[94-95]。几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定期饮用绿茶可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率和某些感冒症状,并且大量饮茶可能预防流感感染的发生[96]。在代谢综合征方面,肝、肠和脂肪组织是引发慢性炎症的3 个主要部位。临床试验表明,各种茶类均具有降低腹部脂肪增加相关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性,以及调节免疫力和抗氧化应激的潜力,非常适合早期预防代谢综合征[97-99]。肠道菌群有助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免疫调控,对保护宿主免受病原菌侵害具有重要作用。在一项研究中,健康志愿者每天摄入一定量的绿茶茶汤后,检测发现,粪便中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了变化,有益菌属增加,炎症功能标记物减少[100]。在癌症免疫方面,不少茶叶及其功效成分的临床试验证明是有效的[101-105]。

猜你喜欢

机体调节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邓俊峰作品选
香喷喷的茶叶
便携式茶叶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