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底水驱稠油油藏水平井多轮次CO2吞吐配套技术及参数评价
——以苏北油田HZ 区块为例

2020-04-25钱卫明胡文东张金焕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年1期
关键词:底水换油含水

钱卫明,林 刚,王 波,胡文东,梁 珍,张金焕

(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泰州采油厂,江苏泰州 225300)

苏北油田稠油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三垛组(Es),其具有含油面积小(小于0.4 km2)、油层厚度薄(小于10 m)、边底水活跃和天然能量充足等特点,常规直井不能形成稳定的工业油流,只能采用水平井开采的方式。水平井开采过程中存在局部水平段边底水极易锥进、水流优势通道屏蔽其余水平段出油和含水上升极快等问题,导致水平井生产2~5 年后就进入低产低效采油状态,亟需探索水平井增油控水的技术方法。

CO2吞吐是提高低产低效稠油水平井产量的有效措施[1-3]。所注入CO2在水平段呈超临界流体,并溶解于水平段油层周围的剩余油,使地层剩余油体积发生膨胀,增加孔隙中含油饱和度,改善油水相对渗透率,提高原油流度,从而达到降低含水和增产原油的目的。为此,优选HZ 区块稠油油藏3 口水平井开展CO2吞吐试验,以探索稠油油藏水平井CO2吞吐的合理施工参数及配套工艺技术。

1 区块简况

HZ 区块古近系三垛组一段(Es1)稠油油藏位于苏北盆地溱潼凹陷西北斜坡带,油藏中深1 370.0 m,厚度7.8 m,孔隙度19.3%~34.5%,渗透率183.8×10-3~1 639.8×10-3μm2,边底水能量充足,地层压力12.36 MPa,地层温度53.8 ℃,压力系数0.99,地层原油密度0.930 2 g/cm3,地层原油黏度326.0 mPa·s,为强水驱中高孔-中高渗普通稠油储层。

HZ 区块Es1稠油油藏地层原油黏度较高,油水流度比差异大,投产后采油强度高,导致边水锥进严重,含水率上升极快。所选3 口水平井在投产2~5年,单井累计采油2 210.69~6 571.70 t 后,均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处于低产低效开发状态。

2 矿场试验

2017 年5 月至2018 年11 月,对HZ 区块Es1稠油油藏3 口水平井(表1)分别开展了CO2吞吐试验(表2),累计7 井次,其中HZ-P2 井和HZ-P4井分别进行了三个轮次的CO2吞吐试验。CO2平均注入速度5.0 t/h,注入压力3.80~6.00 MPa,闷井时间18~35 d。

在3 口井7 井次试验中,除HZ-P3 井未见增油效果外,HZ-P2 井和HZ-P4 井分别进行了三个轮次的CO2吞吐试验,均见到显著效果。其中,以第一轮次增油降水效果最为显著,HZ-P2 井和HZ-P4 井日产油分别从试验前的1.55,1.58 t 上升至试验后的8.10,11.18 t;含水率分别从试验前的95%,96%降至10%,6%。见效的6 井次CO2吞吐试验累计注入CO2为3 156.00 t。截至2019 年初累计增油3 012.00 t,单井有效期89~199 d,单井换油率0.53~2.29 t 油/(t CO2),平均换油率1.15 t 油/(t CO2),降水增油效果明显(表2)。

HZ-P2 井经过前两轮次CO2吞吐后,2018 年5月16 日至20 日开展了第三轮次CO2吞吐,注入CO2700.00 t,闷井35 d。6 月20 日开井采油,日产油8.82 t,含水15%;截至2019 年初,日产油1.00 t,含水90%,仍在有效期内。HZ-P4 井经过前两轮次CO2吞吐后,2018 年11 月6 日至14 日开展了第三轮次CO2吞吐,注入CO2700.00 t,闷井35 d。11月14 日开井采油,日产油7.68 t,含水4%;截至2019 年3 月10 日,日产油降至0.68 t,有效期为89 d(图1)。

表1 HZ 区块Es1稠油油藏CO2吞吐试验井水平段油层参数

表2 HZ 区块Es1稠油油藏CO2吞吐试验井水平段施工参数及试验效果

3 配套工艺技术

3.1 添加CO2缓蚀剂

图1 HZ 区块HZ-P4 井三个轮次CO2吞吐后采油曲线

所选试验井注入CO2吞吐后,管杆材料极易与CO2发生电化学反应,对试验井的管材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可采取的防腐蚀措施包括:选用耐腐蚀的管材、涂层,或者注入CO2缓蚀剂等[4-6]。针对HZ 区块Es1稠油油藏的水性,参照试验井的腐蚀环境,优选出咪唑啉类缓蚀剂,当缓蚀剂浓度为100×10-6mg/L 时,管材的腐蚀速度为0.031 1 mm/a,缓蚀率达到95%以上。

3 口试验井CO2吞吐期间全程从油套环空注入CO2缓蚀剂。CO2吞吐前在油套环空预先添加浓度为400×10-6mg/L 的CO2缓蚀剂,以便在油管壁和套管壁形成稳固的吸附膜;CO2吞吐后采油期间,不断补充浓度为100×10-6mg/L 的CO2缓蚀剂,加固已经形成的吸附膜。

3 口试验井7 井次试验期间,累计注入CO2缓释剂2.5 t,试验井的管杆未出现CO2腐蚀现象。

3.2 不动管柱注CO2

HZ-P2 井是区块内第一口CO2吞吐试验井。考虑施工的安全,注入CO2前将原螺杆泵采油管柱更换为35.00 MPa 采气树带光油管的注气管柱。CO2注入排量5.00 t/h,日注入量120.00 t,实际注入CO2油压4.40~5.00 MPa,套压4.40~4.80 MPa(图2)。闷井8 d 后,油压和套压趋于一致(5.03 MPa),其后压力稳中有升,至开井前油压和套压均为5.27 MPa,表明CO2与剩余油的溶解性好,有利于保持CO2吞吐效果。

图2 HZ 区块HZ-P2 井CO2吞吐参数曲线

HZ-P2 井第一轮次CO2注入压力较低,但效果较好,故此后6 井次CO2吞吐注气均利用不动管柱直接从油套环空注入,既减少了施工工序,又节约了施工费用。

3.3 抽油泵采油

HZ-P2井等试验井CO2吞吐试验前均采用螺杆泵采油。HZ-P2 井第一轮次CO2吞吐放喷仍然使用螺杆泵转采,经过7 d 采油后,井口不再出液,检泵时发现螺杆泵的定子发生了严重变形,推测螺杆泵不能满足CO2吞吐后的采油。

检索文献[7-8]发现,CO2对常规橡胶件存在气蚀,即高压CO2易渗入橡胶件材料内部,并在其内部的空隙聚集。当井筒CO2压力发生波动时,所渗入的CO2会产生膨胀力损坏橡胶件,导致螺杆泵定子变形。将试验井螺杆泵换成无橡胶件的常规有杆管式抽油泵后,采油正常,保障了CO2吞吐的试验效果。

4 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因素分析

4.1 注气量

注气量是影响CO2吞吐的关键参数。国内外水平井CO2吞吐注气量的设计有“数值模拟”、“椭圆柱体模型”和“注入强度”等方法[9-14]。“数值模拟”因水平段油层物性差异大,难以得出合理的CO2吞吐参数;“椭圆柱体模型法”是冀东南堡油田根据其高孔高渗油藏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不适用于苏北中高孔-中高渗油藏。根据苏北油田复杂小断块CO2吞吐的经验,本次试验选取“注入强度法”,并根据CO2吞吐前的采出程度和油层参数进行调整(表3)。

据HZ-P2 井等3 口井第一轮次CO2吞吐的换油率分析,HZ-P2、HZ-P4 两口井的换油率分别为2.29 t 油/t CO2和1.65 t 油/t CO2,效果显著,认为所采用的参数较为合理。其中,HZ-P3 井所采用的注气强度最高,但未见到增油效果。分析认为HZ-P3 井水平段发育断层,所注入的CO2沿断层逸散,导致未见增油效果。其依据:一是HZ-P3 井在水平段钻进过程中因钻遇断层而提前完井,水平段长度仅52.0 m;二是该井投产初期含水率高达80%,且本次CO2吞吐后未见游离CO2产出。

表3 HZ 区块3 口试验井第一轮次CO2吞吐注气和换油率参数

4.2 注入压力

CO2注入泵排量为5.00 t/h,日注入CO2量120.00 t。在此注入速度下,HZ-P2 等3 口井7 井次的注入压力为3.80~6.00 MPa,基本保持平稳,认为此注入速度和注气压力适合本区块CO2吞吐试验。

4.3 闷井时间

7 井次开井放喷过程时,有5 井次开井放喷后为油和CO2气同出,且无游离水。除HZ-P3 井放喷只出水外(断层原因引起),HZ-P2 井第一轮次闷井时间为18 d,开井后连续5 d 只出CO2气,不出油,5 d 共放喷出CO2气量18.3 t,其后油和CO2气同出,分析认为因闷井时间较短,所注入的CO2尚未完全溶解于地层原油;而其余5 井次闷井时间均延长为25~35 d,开井后放喷即为油和CO2气同出,表明闷井时间25~35 d 比较适合本区块的CO2吞吐试验。

4.4 采油强度和控制排量

底水驱水平井存在临界采油强度[15-18],当实际采油强度大于临界采油强度时,底水在水平段形成线状和点状等边底水突破模式,底水突破后,水平井会迅速进入高含水阶段,从而降低了水平段的采出油量和控制储量。

HZ-P2 井等3 口水平井投产后采用螺杆泵采油,理论排量为30~70 m3/d。投产初期含水即超过30%,表明理论排量超过了单井的临界采油强度,致使提早进入高含水期(图3a)。由于CO2密度和黏度(密度0.650 g/cm3,黏度0.02 mPa·s)远小于地层原油密度和黏度(密度0.930 g/cm3,黏度326.00 mPa·s),当水平段注入CO2后,经过闷井期,CO2逐渐溶解于地层原油,饱和CO2的地层原油密度和黏度均大幅度降低。HZ 区块Es1稠油油藏原油饱和CO2后,地层原油密度和黏度分别降为0.880 g/cm3和98.00 mPa·s,有利于原油向水平段周围流动和富集,从而增加原油产量,降低含水率(图3b)。

图3 特高含水水平井注CO2前后油水分布示意图

HZ-P2井饱和CO2的地层原油密度小于地层水密度(1.010 g/cm3),黏度大于地层水黏度(0.50 mPa·s),可能造成底水水锥。为充分发挥CO2的作用,压制水锥,需降低泵排量。因此,将HZ-P2、HZ-P4 井CO2吞吐后的泵排量降至10 m3/d 以下。其中,HZ-P2 井转抽后,产油量为8.10 t/d,增产6.55 t/d,含水从95%降至10%;HZ-P4 井转抽后,产油量为11.18 t/d,增产9.60 t/d,含水从99%降至6%。对试验井CO2吞吐后产状分析认为,下调排量,控制采油强度,有利于饱和CO2的地层原油产出,遏制底水锥进速度,增加CO2换油率(表2),整体增油控水效果显著。

4.5 低含水期和增油量

2 口井6 井次CO2吞吐试验表明,CO2吞吐后增油量主要发生在低含水期(含水低于20%)。2 口井6 井次CO2吞吐的低含水期占有效期比例分别为3%~11%和24%~76%,而增产油量占总增油量的比例分别为23%~43%和48%~86%(表4)。

4.6 多轮次注气的参数优化

第一轮次CO2吞吐后,降低了水平段油层中剩余油饱和度,为了提高CO2吞吐的换油率,在开展HZ-P2 井和HZ-P4 井第二轮次和第三轮次CO2吞吐时,增加了CO2的注入量和相应的闷井时间。其中,HZ-P2 井第二轮次和第三轮次CO2注入量分别比前一轮次增加了91%和16%,闷井时间也相应延长了39%和40%;HZ-P4 井第二轮次和第三轮次CO2注入量分别比前一轮次增加了80%和30%,闷井时间也相应延长了20%和17%。

通过对HZ-P2井和HZ-P4井两口井三个轮次6 井次CO2吞吐试验的换油率(图4)分析发现,随着CO2吞吐轮次的增加,换油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认为由于吞吐轮次增加,水平段井筒附近剩余油饱和度不断降低,含CO2饱和度增加,CO2难以进一步扩散至水平段井筒的更深部位,造成换油率下降。

表4 HZ 区块试验井6 井次CO2吞吐低含水期及其增油量统计

图4 HZ 区块试验井三轮次换油率对比

5 结论

(1)HZ 区块薄层稠油水驱油藏采用水平井采油过程中,油水流度差异大,边底水锥进严重,水平段油层周围原油难以有效动用。采用CO2吞吐方法可以控制边底水的锥进速度,增加水平井的产油量,提高水平井的控制储量。

(2)CO2吞吐能够提高普通稠油油藏水平井的产油量。其中,断层的气封闭性、注入气量、注气强度、注入速度、闷井时间、采油强度等参数是影响CO2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

(3)注CO2缓蚀剂、不动管柱注CO2、将螺杆泵改为抽油泵和降低采油强度等是保障稠油油藏水平井CO2吞吐效果的配套工艺技术。

猜你喜欢

底水换油含水
底水厚度影响下的水平井开发规律研究
块状底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基于含水上升模式的海上油田水平井稳产调控策略
曙古潜山空气驱试验研究
抽油机井合理沉没度影响因素研究与调整措施
延长油田边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特征及避水措施
新型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详解(四)——新型无油尺式六挡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流程
新型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详解(三):新型无油尺式四挡、五挡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流程
新型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详解(一)
新型自动变速器换油保养详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