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城市审美

2020-04-24张强

神州·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长恨歌王安忆

张强

摘要:《长恨歌》作为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不但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也以其细腻的叙事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作者在这篇长篇小说中讲述了女主角王琦瑶宇四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并通过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弄堂与闺阁、平安里、爱丽丝公寓、邬桥四个地点,再通过这几个主要地点的时空转移,勾勒出王琦瑶辗转温凉的一生。本文深入分析了《长恨歌》中对日常物象世界的审美与发现,以及其中所描绘的凡俗生活,对这篇佳作中体现的城市审美进行了鉴赏与分析。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城市审美;文学价值;赏析

引言:

城市不仅作为现代人类的栖息地,也是作家们探索人生真谛、反映社会哲理的重要素材。不同的城市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及人文习俗,再王安忆所创作的《长恨歌》中则是以上海这座城市为叙述依托,小说中所描述的上海极具情感象征意义,为读者建构其了一个城市审美空间,通过对市民凡俗生活的摹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抒情性审美意境。在《长恨歌》中,作者凭借其女性身份独有的敏锐与细腻,将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调加以修饰,使得读者感觉到如沐春风。本文将小说中蕴含的城市凡俗生活作研究切入点,细致挖掘了《长恨歌》中对抒情性审美空间的构建,以及小说中多重空间背后的叙事内涵。

一、浅析《长恨歌》中对日常物象世界的审美发现

小说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小事情变得更加兴趣盎然,将无聊的东西描绘的妙无可言,这正是小说家的创作任务。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日常物象世界的审美发现,正是凭借其细腻敏感的诗心与慧眼,将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温情琐事饰以丰饶的语言,把平淡生活中的一茶一饭都焕发出令人惊艳的色彩。在《长恨歌》中,作者以独特的生动的审美视角,将普通的城市生活场景跃然纸上,通过细腻紧凑的语言向人们述说着日常物象世界的点点滴滴。在处理小说整体氛围时,作者选择利用怀旧之情烘托日常生活的韵味,勾起读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感伤。

王安忆以细腻的笔锋与诗意的眼光捕捉到了日常生活的雅致,放大了日常生活中细碎物象中蕴含的诗情意景,让读者重新享受到生活细节的魅力,让读者也同样感受到微观物象所彰显的饱满的城市生活审美质感。在《长恨歌》中,作者渗透了生活的表层,参悟了生活的真谛,以普通人的角度出发,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城市生活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二、凡俗生活的展现是城市图景的主旋律

小说中所呈现的城市与现实存在一定偏差,毕竟是经过了作者丰富细腻的艺术性处理,融入作者的感悟与想象,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因此,当城市融入文学作品中,我们就应该以艺术性眼光加以赏析与考量,将作品中的城市作为文化底蕴、哲学思考的参照。在《长恨歌》中,作者对凡俗城市生活的細节进行描写,尤其在小说中第二部分中,对牌的种类、打牌方式、打牌过程等一一作了描写,将上海市民普通的日常生活描绘的十分动人。实质上,王安忆《长恨歌》中描述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她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作者其实要写城市的事,文中女主角模糊的形象与其淡淡的性格特点贯穿文章始终。在《长恨歌》中,作者所描绘的上海这座城市,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发展,也是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前沿,作者将上海大环境下的历史变动作淡化处理,将弄堂里平凡大众生活展开了叙述,赋予了平安里生命,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三、构建文学城市,开拓抒情性审美空间

《长恨歌》作为一部长篇叙事小说,通篇散发着浓厚的抒情气息,非但没有与现实脱离,反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利用大量抒情的手法表达细腻的弄堂场景,构建了一座文学城市,这正是抒情性审美空间的开拓。《长恨歌》中所体现的是一种亦真亦幻的境界,从文中对城市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城市的鉴赏态度。在《长恨歌》中,总体上对乡村是疏离的,更为重视对城市的描写,而王安忆对上海城市的书写方式也转变了传统感知城市的思路,在小说叙事中将城市与人充分结合,为读者呈现城市与人之间的双重对话。与其他描写城市的作家不同,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既有精致典雅的一面,也同样藏有灰印;既有新潮便捷,也包含桎梏,让读者通过阅读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

四、《长恨歌》中多重空间背后的叙事内涵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首先利用弄堂体现上海小市民阶级的日常生活,也向读者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文化与精神象征。上海独有的弄堂呈现出一派壮观的景象,作为家的象征,给人一种安定感与踏实感,给予王琦瑶心灵上的慰藉。基于建筑学角度,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市民居住的基本条件,在怀旧语境中成为旧上海的符号,经过作者在文中的多次强调更为深入人心。在《长恨歌》中出现的爱丽丝公寓,不仅是建筑空间,更是一个隐含着政治权利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空间,属于政治空间与社会空间的隐秘世界,实质上是一个社会产物,让读者在一些意象背后了解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城市空间与乡村空往往处于对立矛盾面,对城市的积极理解依赖于对乡村的否定意象,王琦瑶需要用邬桥作为过度,给予自己修身养性的时间与空间,她的精神依然停留在旧上海中,更像是一梦难醒,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终结于李主任留给她的金条。《长恨歌》的实践跨度较大,文中所出现的多重空间互相独立却又勾连,利用空间的变化代替时代的更迭,文章以弄堂为始,以弄堂为终,完成了小说的封闭叙事。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小说中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叙述方式为我们开辟了更新的感知城市的思路,不但描绘出城市的现代感,也将古典美学与现代城市书写充分结合,把城市的审美特质与历史底蕴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篇小说虽然描绘了小人物与小天地的叙事,但却道尽了世态炎凉、人情世故,作者将城市意象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让读者从芸芸众生身上领悟都市的清凉态势,并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勾勒,激发读者透过弄堂这一物质形态去感知城市审美。

参考文献:

[1]马志浩.浅谈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J].名作欣赏,2018 (08):76-77.

[2]周玮昆.试论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上海书写[J].名作欣赏,2017 (09):44-45+49.

[3]陈妍,任强.浅谈王安忆《长恨歌》的意象经营[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 (03):88-90.

[4]史京凡.从“灰空间”角度分析《长恨歌》的叙述特色[J].文学教育(上),2016 (01):40-41.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长恨歌王安忆
中秋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