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BIM模型审核的方法

2020-04-24管亚君

建筑施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对模型运维图纸

陈 禹 管亚君

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 上海 200120

1 概述

BIM模型审核主要是检查模型是否符合规范、模型是否与图纸一致以及模型中各类信息是否录入等方面。由于BIM模型是随着各个阶段不断替换更新的,所以模型审核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中,每一阶段的模型都需各个参建方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项目下一阶段应用。除模型审核一词外,我们常常听到的还有模型复核和模型更新,通常定义“通过外部对模型进行检查”为审核,而复核和更新则更偏向于内部,即模型搭建方对自身模型的检查,其检查的原则和方法可参照模型审核。

1.1 模型审核的现状

BIM模型审核工作是保证BIM技术能顺利应用的前提。由于涉及面比较广,故国内暂时还没有对BIM模型审核标准做出具体的规定[1]。现如今,对BIM模型的审核工作主要有2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软件中自带的“碰撞检查”功能对BIM模型进行审核,如Revit、Navisworks等软件,运用软件检查模型并导出碰撞报告,但该办法并不理想,因为通过软件进行的碰撞检查并没有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协调,所以后期还需要人工对模型进行二次复核;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人工核对模型与图纸是否一致、建模是否规范以及模型中所需非几何信息是否录入等工作,这一系列审核工作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1.2 模型审核的意义

随着BIM技术的大力推广,BIM各阶段应用的交付成果要求也随之提高,BIM模型作为整个BIM技术在项目中实施的基础,对其要求自然不言而喻。一个高质量的模型,不仅需要建模符合规范,同时还要通过各个阶段对模型所承载的数据进行叠加,以保证后期项目在运用时,可通过三维可视化解读模型中承载的工程数据信息,辅助现场理解设计意图,优化现场施工方案及工艺,提高各方沟通效率,减少各方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损失。

1.3 模型审核的常见问题

在项目的实际应用中,模型审核过程中常发现两类问题[2]:一类是专业之间共有的问题;另一类是单专业独有的问题。

专业之间共有的问题主要有:模型与图纸不一致;模型中存在大量碰撞问题;模型名、视图名不符合规范要求;模型中链接文件过多,使模型文件过大(图1);模型中构件信息录入不全等。

图1 专业之间共有问题示例

除此之外,单专业独有的问题[3],如:结构专业模型中梁、板、柱截面尺寸与定位尺寸不符,这就会导致模型整体的一个建模错误(图2);建筑专业模型中机房高度不合要求,这就会影响房间内机电专业管线排布;给排水专业模型中有保温层要求的管线,未按图纸要求设置保温层;暖通专业模型中影响管线综合的一些设备、末端未建立,如风机盘管、风口等;电气专业模型中各系统名称未与图纸一致等。

图2 单专业独有问题示例

2 模型审核的原则及方法

通过项目的实际应用,梳理出模型审核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确立一些共同的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再确定各个阶段审核的方法。

2.1 模型审核原则

1)合规性。规范建模是保证模型质量的基础。合规性主要包括: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模型命名规则,以便模型建立时按规则命名;明确各个阶段建模的深度,保证各个阶段模型的正常使用;保证模型中建族的规范,如族类型名称是否正确,类型、实例参数是否完整;确定模型拆分的规则,便于后期模拟应用;保证模型符合图集规范。

2)一致性。保证图纸与模型的一致性是建模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一致性主要包括:建模时根据图纸要求进行建模,保证模型中构件尺寸和位置的准确一致;保证模型中特殊空间定位标高准确;保证模型中构件的做法与图纸一致;保证交付文件格式一致。

3)完整性。模型的完整性,更多的是在强调模型中构件的做法以及构件的一些参数信息是否录入完整,如一些有做法要求的楼板、墙体、管道等构件,建模时应按照图纸做法进行建立,涉及项目后期的运维时,还需将构件的非几何信息参数完整录入,以保证模型交付时的完整性。

4)适用性。由于工程各阶段的需求不同,因此对模型的要求需根据阶段进行调整,如施工阶段的模型,需依照施工进度甘特图进行分割划分模型,辅助模型的施工进度模拟应用。此外,在施工深化阶段,模型信息量会逐步加大,对于施工界面的划分、施工工艺的确定问题,以及深化后的模型碰撞和管线综合问题,都属于模型审核的考察范围[4]。

2.2 模型审核方法

在基于上述原则的前提下,本文整理出了以下3种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完整的审核工作需要多种方法配合使用[5-8]。

1)碰撞检查法,即通过软件自动对模型进行检查。这是最初期,也是最易操作的一个方法。除了对各专业模型自身进行检查外,对一个融合了多专业的BIM模型同样可以进行检查。对于多专业之间的协调,考量的重点则是各专业空间上的冲突,利用软件进行多维度的检查,全面地发现模型问题,同时导出碰撞报告及时反馈给各专业设计人员,设计人员则根据报告对模型进行调整。但由于该碰撞检查是通过软件自动进行的,现阶段软件对模型碰撞检查所涵盖的项目还不够详细,所以针对一些相近构件因落差而导致的合理碰撞等问题,目前还只能通过人为进行相应复核。

2)观察法,即由人工依据相关规范、业主需求等概念性的数据源及业主要求对模型进行初步直观的浏览,判断模型是否包含数据源要求的内容。如模型进入后期运维阶段,需集成大量的数据信息,所以对运维阶段模型的审核,就需要查阅参与运维的模型构件是否录入了生产/安装日期、设备性能参数、维修保养要求等信息(图3)。

3)图模对比法,即通过平、立、剖等图纸与三维模型进行比对分析,检查模型是否完整,各专业构件尺寸定位是否与图纸一致,还有模型中一些构件是否按照图纸上的做法进行建立等问题(图4)。

3 各阶段模型审核要点

因项目各个阶段对模型的要求不同,所以模型审核时往往以不同阶段模型的建模深度要求作为审核依据。但在实际项目应用中,应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各阶段模型审核要点如下。

图3 模型修改反馈示例

图4 图模不一致示例

1)设计阶段。

① 方案设计。建筑实体需审核基本形状及总体尺寸,细节特征及内部构成等无须表现;构件需审核尺寸等基本信息。

② 初步设计。建筑实体需审核主要几何特征及关键尺寸,细节特征、内部构成等无须表现;构件需审核主要尺寸、安装尺寸、类型、规格及其他关键参数等信息。

③ 施工图设计。建筑实体需审核是否包含详细几何特征、精确尺寸以及必要的细节特征及内部构成;构件应审核是否包含项目在后续阶段(如施工算量、材料统计等应用)需要使用的详细信息,如构件的规格类型参数、主要性能参数及技术要求等。

2)施工阶段。模型应与施工深化设计需求相对应,需审核是否包含加工、安装所需要的详细参数信息,是否满足施工专业协调和技术交底工作。

3)竣工阶段。模型应与工程竣工验收需求相对应,需审核是否包含或链接工程洽商、设计变更等文件,以及是否包含业主所需完整的参数和属性。

4)运维阶段。模型应与运维管理需求相对应,针对运维管理需求,如空间管理、设备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需审核模型是否完成简化和调整;审查模型是否包含或链接后期所需的运维信息,作为运维效果评价分析的基础资料,具体细度要求需与运维管理软件开发相结合后制定。

4 结语

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BIM模型在各个阶段的应用也日渐流行,因此对BIM模型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除了站在模型搭建方的角度,实时对模型进行复核和更新之外,从外部审核人员的角度来说,则需要从原则、方法以及各阶段审核要点等方面对模型质量进行把控,尤其是在项目一些特殊的关键节点上。

建设单位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注明BIM模型的交付要求,制定模型交付标准,将模型应用的需求前置,为模型搭建方建立高质量模型提供依据。

建设单位在拟定交付标准时,除考虑本阶段模型需求外,还应考虑下一阶段模型应用需求,建议可由第三方咨询方或下一阶段负责方参与共同拟定。

猜你喜欢

对模型运维图纸
浅谈汽车线束产品图纸管理
看图纸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顶风扎点
风电运维困局
杂乱无章的光伏运维 百亿市场如何成长
模具图纸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配电线路的运维管理探讨
蒙医开窍补肾针刺法对模型大鼠胸腺、脾脏指数的影响
蒙医催熟疗法对模型大鼠炎症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