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篼图书馆:小背篼里装载着大情怀*

2020-04-24段宇锋王灿昊常绍慧

图书馆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村民图书馆服务

段宇锋,王灿昊,常绍慧

云南省大关县位于乌蒙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属于多民族聚居区,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大关县辖9个乡镇84个自然村,其中68个村属于国家贫困村,8.69万人需脱贫①。“悬崖上求生存,峭壁上谋发展”是这里的真实写照[1]。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提出,脱贫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对地处偏远贫困山区不通公路的村寨来说,亟待以公共文化建设助力扶贫。

大关县图书馆践行扶贫先扶智的理念,举办“文化大关——爱读书的大关人”读书节、“文化大关—爱我家乡”征文比赛、中老年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等活动,流动图书车也定期到贫困地区开展借阅服务,丰富了贫困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然而,大关县图书馆原馆长常绍慧认为,要真正实现全民阅读,这些远远不够。她说:“尽管我们已经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但那些位于大山深处、不通公路、人迹罕至的贫困地区,我们的服务还没延伸到那里。在全民阅读浪潮中,这些贫困群众不应被遗忘。”正是这样的使命促使她组织起了一支送书服务工作队,扛起当地传承了数千年的农耕工具——“背篼”,深入崇山峻岭,将图书和文具送入一个个不通公路的村寨。“背篼图书馆”打通了大关县这个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米”。

1 “背篼图书馆”的诞生

2015 年底,常绍慧和大关县文化系统的4名同事作为扶贫干部到玉碗镇何家坡指导脱贫工作。虽说是本地人,但此前5人都未到过何家坡,那里是镇上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寨。50多户人家中多数是苗族,住在海拔1,500米的半山上,陡坡上一条不足50厘米宽的羊肠小道是通向外界的交通要道,生活物资只能靠人力徒步两个小时背进去。扶贫工作组进驻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几乎每家住的都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人均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下雨时屋顶四处透风漏水,墙面、房顶到处都是由于长期漏水而留下的斑驳裂缝。更大的问题是,由于不了解扶贫政策,村民完全不配合驻村扶贫干部的工作,召集村民开会时以各种理由推脱。工作组一连入户4次,没有一位村民愿意留工作组在家吃饭,甚至连句“吃完饭再走”的客套话都没有。无法建立沟通机制,扶贫工作一度陷于停滞状态。

常绍慧看到村寨里有很多留守儿童,于是建议工作组下次入村时背点书和文具,给孩子们补过“六一”儿童节。这一想法得到工作组成员和文体局领导的支持。于是5个人自筹2,000元采购了书包、文具,为村民准备了300多册图书和400多册期刊。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常绍慧还向分管局领导申请,从大关县文体局协调了1台便携音响和两支话筒,用U盘下载了200多首歌曲。2016年6月4日,扶贫工作组一行5人乘车到公路的尽头,背上盛满书籍、文具的背篼,沿着不足半米宽的陡峭山路走向何家坡。这次工作组的到来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甚至有村民等在半路帮着背物资,村民小组长主动做饭招待工作组。村里没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工作组最后在村长家的屋顶给留守儿童们补过了儿童节。孩子们身着苗族服装跳起苗族舞蹈,拉近了工作组与村民的关系。返回县城后,工作组向文体局汇报了具体情况,局领导建议将这种扶贫模式扩展至其他不通公路的偏远贫困山村。1个月后,大关县文体局“背篼扶贫”方案出台,成立了以常绍慧为队长、11 名局职工组成的“背篼工作队”,开展送书服务。

大关县“背篼扶贫”经验得到昭通市文体局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2],“背篼图书馆”应运而生。“背篼图书馆”一般设在村民小组长家里,每个借阅点配置1 个书柜、430 多册图书、300余册期刊,张贴《村民借阅须知》:每人每次可以免费借阅3册,期限1个月,可续借;保管好书刊,不要丢失和损坏,不要涂写乱画;如逾期不还或损坏丢失,要适当赔偿。为了实现标准化管理,大关县图书馆制定《大关县背篼图书馆管理制度》《背篼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细则》等规章。

2 “背篼图书馆”托起文化扶贫希望

2.1 建立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脱贫工作的内容。何家坡住户基本上只能解决温饱,极度贫困使得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空心化现象严重[3]。村里的孩子们要到5公里开外的旧公馆小学上学,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能回到家。背篼图书馆的队员们始终记挂着这些孩子,经过多方努力,建立了“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这是背篼图书馆的提升发展。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关爱,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社会。

这一模式在昭通市引起强烈反响,昭通市文体局印发《大关县“背篼图书馆”暨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组建方案》,规定背篼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每季度至少1次到各个流动图书室巡回送书;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作文竞赛、互动亲情视频电话、游戏、演出等活动;组织留守儿童集中阅读,加强阅读指导,确保孩子们读好书,形成爱读书习惯,解决留守儿童课外书籍缺乏、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4]。方案提出以“充分发挥大关县图书馆图书资源的优势,为贫困偏远山区群众和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作为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定了4项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服务;坚持结构合理、发展平衡;坚持网络健全、运行有效、就近方便、惠及全民;坚持统筹协调、突出带动、完善体系建设。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成为大关县文化惠民工程体系的补充,为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发挥积极作用。

流动图书室设在村民小组活动室(没有活动室的就建在村民小组长家里),由村民小组长负责管理;书柜、图书等资源主要由大关县图书馆负责,运营经费主要来自主管部门的拨款和捐赠;演出、培训、义诊等活动依靠各方面支持。为防止出现闲置情况,确保流动图书室持续运转,大关县图书馆实施“三步走”策略:(1)流动图书室配备专人负责图书借阅及日常管理;(2)大关县图书馆经常在各个流动图书室开展阅读活动,包括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分级阅读活动,创造全民阅读氛围,提高留守儿童的阅读热情;(3)定期更换图书,以优质资源提升流动图书馆的活力。

2.2 政府推动和社会共建

为了增强背篼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确保送书进村组工作落到实处,在大关县政府统一协调下,成立大关县背篼图书馆组建工作领导组和送书服务工作队。领导组的职责是研究背篼图书馆工作,定期召开分析总结会议,适时组织安排活动,充分发挥背篼图书馆的主导引领作用,做到人员安排到位、责任明确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在大关县图书馆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送书服务工作队根据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组织和实施背篼图书馆送书进村组活动。领导小组和送书服务工作队的建立,形成了以大关县图书馆为主导,整合全县资源,融合宣传、统战、教育、民族宗教、农业、畜牧、林业、卫计、扶贫、防艾办等22家成员单位参与的共建模式,实现背篼图书馆与全民阅读活动、精神文明创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

政府的强力推动使背篼图书馆的社会效益迅速彰显。随着服务向纵深推进,一些问题和发展瓶颈开始凸显。比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人员、物资短缺一直是背篼图书馆最大的掣肘;背篼图书馆服务地区山高路陡,人迹罕至,队员们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群众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落后,迷信盛行,对国家政策和开展的活动不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2018年3月,为破解瓶颈,背篼图书馆开展“金点子”有奖征集活动,各界人士提出“金点子”100多条。在筹集经费方面,背篼图书馆不仅积极向文化主管部门申请专项建设资金,还广泛接受社会捐赠,目前累计投入资金达35万元。在人员方面,志愿者队伍的建立缓解了背篼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在部分地区,由于文化生活单调、信仰缺失,让邪教有了可乘之机,队员们通过开展政策理论知识培训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宣传,将民众的思想意识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上来。尤其是苗族志愿者的加入,他们用自身经历向乡亲们宣讲政策,讲到情真意切处,在场的苗族同胞流下了眼泪。这些活动支持了易地搬迁等扶贫工作,抵制和打击了非法宗教传播行为。在物资方面,一些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将学习用品委托背篼图书馆工作人员发放给学生,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目前已收到爱心人士及中华慈善总会等公益组织捐赠的图书4,200余册,衣物200多件。

图1 “背篼图书馆”苗族志愿者宣讲十九大精神

背篼图书馆引起新闻媒体的强烈关注,被《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报》《半月谈》《云南日报》等30多家媒体转载。中央电视台“文化十分”栏目跟踪采访,以《背篼图书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题进行了报道。

2.3 “背篼图书馆”遍地开花

政府的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使背篼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2016年以来,背篼图书馆从刚成立时只有2,000元经费的5人小分队,发展到由200多人组成的背篼图书队。截止到2019 年初,背篼图书队先后深入6 个乡镇15 个村民小组,在大关县高海拔贫困地区,如玉碗镇何家坡(苗寨)、悦乐镇海坝(苗寨)、悦乐镇堡山“光棍村”、悦乐镇太阳坝(苗寨)、上高桥乡大麻窝、蛤蟆塘、阴山林口、罗汉林、陆坪、小沟等地,建起15 个背篼图书馆,覆盖650 余户2,000余人;赠送书柜14个、图书5,880册、期刊4,200册,以及各类学习用品,共计18.2万元[5];发放收音机、电视接收机300余台,共计16万元。背篼图书馆举办苗族舞蹈培训3次、芦笙制作培训5次、口弦制作培训3次、弩制作培训6 次,送演出13 次,双语讲解十九大精神5次。通过背篼图书馆宣传和影响,何家坡已落实150余只绵羊养殖的项目,实现了适龄儿童全部入学,通往何家坡的公路已建成通车;海坝苗族聚居区和堡山自然村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全面落实[6];大麻窝已解决33名适龄儿童求学的师资配备;堡山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接近尾声;迷信风气得到根本性改善,易滋生邪教的土壤得以铲除。

3 “背篼图书馆”的社会效应

3.1 服务到基层,和谐入人心

背篼图书馆背出了一条扶贫扶志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子,背出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队员们牺牲与家人团聚时间,周末早上出门,晚上回城。夏天,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前往堡山村,队员们晒黑了脸,磨破了背,汗水湿透了衣襟。通往海坝苗寨的道路最为泥泞,大家忍饥挨饿,餐风沐雨,没有叫一声苦,说一声累。面对困难,队员们没有退缩,都说:“路再远,山再高,坡再陡,都挡不住我们的脚步,我们愿意背着盛满知识的背篼坚定前行,用自己的双脚和背篼为深山里的群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7]天星镇龙塘村处于深山,路况复杂,越野车在颠簸的路上连续3次爆胎。当地村民知道背篼图书队要来,冒着大雨早早来到车行驶不了的地方帮助队员搬运物资。身着盛装的苗族男女站在村头,用最隆重的苗族礼仪——“拦路酒”欢迎队员们的到来[8]。队员教孩子们苗族传统舞蹈、芦笙演奏,开展读书活动;临别时孩子们唱着歌,挥着手,翻越好几座山头送队员们下山。车在拐弯处陷在泥里无法行驶,站在山头送别的孩子们看到后跑回村里喊来村民,和队员们一起将车抬了出来。所有人的鞋子、衣服上都沾满了泥,但脸上却挂满了笑容,乐融融的和谐场景成为最美的记忆。

图2 “背篼图书馆”走进龙塘

3.2 净化精神家园,巩固思想阵地

贫困山区长期闭塞,文明程度较低,陈规陋习根深蒂固。生病了不就医、乱就医,靠信教搞法事,请神汉驱鬼辟邪,接受邪教组织成员洗礼;人死了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坟地、做道场,出现邪教抬头、迷信盛行现象。背篼图书馆给贫困山区群众送文化、送知识、送政策、送科技,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填平补齐”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发挥了文化育民作用,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贫困山区落地生根。背篼图书馆覆盖的山区,人人讲和谐、处处讲美德、时时讲环保、事事讲文明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文明打造乡风、用智慧创造财富的观念被广泛接受。

3.3 鼓舞信心斗志,助力精准脱贫

受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人文氛围等因素影响,贫困山区群众大多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个别贫困户不配合甚至抗拒脱贫的情况时有发生。背篼图书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自我脱贫、自我发展意识,变“要我富”为“我要富”;把文化建设与扶智和扶志深度融合,以文化引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又扶思路、扶知识、扶技术,让贫困群众有了“愿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靠能力养家富家,进而服务社会已成为大关县贫困山区的主流意识。

3.4 提升技能素质,增强致富本领

大关县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偏低,增收渠道有限。绝大多数村民靠种植马铃薯、圈养牲畜等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生产力长期低下,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大。背篼图书馆在送文化、送知识的同时送技能培训,根据群众脱贫致富需求,会同农业、人力资源等部门邀请农业养殖专家到村指导培训,提升了群众的农业科技水平,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在背篼图书馆引起越来越多关注的过程中,好多先前不通公路的村寨建成了“村村通”公路,农产品市场流通显著改善,村民增收渠道多元,为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思考

4.1 社会力量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谈及背篼图书馆,大关县图书馆原馆长常绍慧说:“最困难的不是山高路远,不是背篼沉重,而是没有足够的图书支持。图书馆每年3万元的管理经费只能满足购买期刊,而没有新的图书补充,背篼图书馆的作用就无法发挥。”事实上,经费匮乏不仅是背篼图书馆的桎梏,也是绝大多数中西部基层图书馆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国公共图书馆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投入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近年虽然中央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西部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但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在公共图书馆事业上的投入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还有越来越大的倾向。张博认为,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来自于社会力量,即文化类非政府组织和庞大的社会资本[9],前者中的成员大多具有专长,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高,文化志愿者队伍就是鲜活的体现;后者是指我国拥有的雄厚的社会资本。背篼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除了积极争取主管部门的直接投入,还整合慈善机构、志愿者等社会资源,以弥补在经费、人力、物资等方面的不足。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虽然已是被广泛接受的理念和实践方式,但如何因地制宜,最大化地发挥社会力量的效用,还是工作中的难点。

4.2 顺应需求,与时俱进

背篼图书馆源于脱贫攻坚工作。随着脱贫攻坚战向纵深发展,许多偏远山区的村民已经易地搬迁,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新形势下,背篼图书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未来何去何从?背篼图书队的队员们对此非常乐观。他们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覆盖乡村和社区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依托背篼图书馆的品牌,坚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适度、效益优化、普遍均等原则[10],在易地搬迁后的社区安置点设置分馆,以县图书馆作为总馆,各乡镇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分馆,在人员、财务、服务等方面统一管理。据统计,2018年大关县约30万人,人均馆藏仅0.15册,公共图书馆如何保障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5 结语

2018年1 月16 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行“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座谈会,大关县图书馆“背篼图书馆”荣获“先进集体”称号。大关县图书馆作为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政策,既要履行好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又要承担扶贫攻坚任务,还能走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前沿,实属不易。这项荣誉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图书馆馆员和文化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他们一村村走出来的,一肩肩扛起来的,这其中有汗水、有泪水、有温暖,更有力量。

注释

①文中未标明来源的数据和图片由云南省大关县图书馆提供。

猜你喜欢

村民图书馆服务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