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2020-04-23张兵兵

卷宗 2020年6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一带一路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艺术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与世界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对话,研究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译,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分析川北大木偶文化翻译文本,提出翻译此类文本时应遵循三原则和采取“归异结合”翻译策略,力争达到最大外宣翻译效果,构架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一带一路;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译

1 川北大木偶文化概况

川北大木偶艺术主要分布于四川南充地区,是一种独特的杖头木偶。表演时,由表演者一手握住竹仗或木棒,像撑伞一样把几乎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木偶举起,另一只手操作木偶上的两根铁签,从而让木偶比划各种动作。它起源于走街串巷的民间木偶戏,后经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早在30年代初就闻名于川北地区,80年代曾两次代表中国出访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

1999年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川北大木偶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北大木偶已成为南充一张醒目的文化名片。曾多次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南充的风采和魅力。2018年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在“北京八分钟”的演出中,两只大熊猫木偶向全世界发出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的邀请,这是川北大木偶在国际舞台上最响亮的一次发声[2]。

2 “一带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旨在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重点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个方面,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其中民心相通的关键是文化相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文化相通离不开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外宣翻译则是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南充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将在文化上与世界有更多的交流与对话。北大木偶文化作为南充鲜明的城市名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登上国际舞台。在此过程中,对川北大木偶文化的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遗憾的是,目前虽然国内对川北大木偶的艺术传播、表演形式及传承教育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川北大木偶文化的翻译研究几乎是空白的。

3 “一带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文化的外宣翻译原则

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旨在帮助世界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进而提升国家形象,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外宣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使命。

在对外传播和翻译川北大木偶文化的过程中,译者应心怀使命,遵循一定的翻译准则。

3.1 在照顾外国读者的基础上保持川北大木偶的民俗文化特征

首先,基于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传播这一民俗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其民俗文化特色,在确保目标读者能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重要文化特征,力求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川北大木偶传统文化魅力,这样才能凸显川东北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例1:《龍门传说》的剧本改编于南充的一个民间传说“鲤鱼跃龙门”,讲述的是一则关于梦想和坚持的神话故事[3]。

其中,“鲤鱼跃龙门”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民间传说在川东北是家喻户晓的,据说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唐朝大诗人李白,曾专为此作诗一首:“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龙”在中国文化中包含非常美好的寓意,中华民族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常用这一传说来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但国外读者并没有这一文化背景,且“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怪物,如果在翻译过程中逐字逐句翻译,必然会造成目标读者的误解。而如若完全照顾目标读者进行意译,又会丢掉原文中独特的中国文化,达不到文化传播和宣传的目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在考虑目标读者接受程度的基础上体现原文文化特色,既要传播中国文化,又要照顾外国读者。

3.2 对背景知识进行解释或阐述,有效创设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是在传统语境的概念上发展而来,它不但包含传统语境中所研究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而且也包含语言使用者大脑中不断被抽象化和结构化的客观物质世界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认知能力[4]。目标读者对译文真正把握的前提不仅是对其语言符号系统和使用规则的掌握,还包括是否能够理解。目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往往由于缺乏背景知识和情景知识等而无法正确理解译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解释或阐述,进而创设良好的认知语境,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达到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目的和效果。如在翻译上述例1中“鲤鱼跳龙门”时,可在译文中对这个故事加以解释或阐述。

3.3 译语准确、简洁,突出外宣翻译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外宣翻译不同于一般翻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交际性和实用性。译者在川北大木偶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应使用准确、简洁、精炼的语言,避免引起歧义,造成误解,从而使目标读者充分理解这一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文化,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例2:“船舟借伞”一戏中,大木偶青儿那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性格,表演得淋漓尽致,观众无不惊叹[5]。

这段介绍主要表达的就是“船舟借伞”一戏对青儿性格表达得十分充分和透彻,让观众非常惊叹,那么翻译时,就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这一涵义,而非追求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可用英语常见的“so……that”结构处理为:In the play Borrowing Umbrella in a Boat,the naive,bright and cute character of the big puppet Qinger was so vividly and thoroughly expressed that the audience have to gasp in admiration.

4 “一带一路”背景下川北大木偶文化的翻译策略

常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主要有两种,即归化和异化。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中采取目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本内容,令目标读者易于理解。这种翻译策略充分照顾了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但在翻译文化信息丰富的文本时,易造成原文文化的丢失。

异化策略则主张译者在翻译时尽量向作者靠拢,采取与源语相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译文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这种翻译策略以原文文化为中心,但忽略了译文读者的感受,容易产生晦涩、难懂的译文。

在川北大木偶民俗文化翻译实践中,很多时候,仅仅使用归化或异化都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真实内容,这就需要根据实际翻译材料内容,综合考虑川北大木偶文化的特点和目的语的表达特点,将两种文化翻译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即采用“归异结合”的翻译策略,努力達到最大外宣翻译效果,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如翻译例1中的“鲤鱼跃龙门”时,可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处理为:Carps Jumping over the Dragon Gate----to become successful in the end after determined effort,前半部分使用异化策略,忠实地表达了原文字面内容,后半部分采用归化策略,将原文字面背后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既将原作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又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实现了外宣翻译交流和传播文化的目的。

5 结语

作为世界稀有剧种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做好川北大木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应遵循三个原则:在照顾外国读者的基础上保持川北大木偶的民俗文化特征、对背景知识进行解释或阐述,有效创设认知语境、译语准确、简洁,突出外宣翻译的交际性和实用性,采取“归异结合”翻译策略,力争达到最大外宣翻译效果,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吴应学.川北大木偶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77.

[2]赵倩倩.川北大木偶:溯洄从之道阻且长[J]四川省情,2018(6):55-58.

[3]谭显珍.川北大木偶《龙门传说》的艺术设计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3):54-55.

[4]于婧阳.认知语境背景下留学生成语习得方法论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09-113.

[5]谢奇.川北大木偶[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26.

作者简介

张兵兵(1984-),女,助教,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汉英文化翻译。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一带一路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本土化顺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