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演化研究

2020-04-23陈春明陈佳馨

关键词:两业经济区物流业

陈春明 陈佳馨 谷 君

2017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深化联动融合,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被多次提及,一系列的政策意见都表明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国家实体经济的有效方式。然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也因地区而各不相同,应当分而论之。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依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提出的八大综合经济区划,依据我国八大经济区2004-2016年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统计数据,从时序演化和空间演化的角度对八大经济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对各经济区抓住两业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规律,促进本地区的两业协调发展、提升地区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的差异性以及制造业与物流业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发展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以我国八大经济区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两业耦合协调模型,对八大经济区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时序演化分析和空间演化分析,以期了解我国两业联动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

二、模型构建

(一)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常用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可以分为主观法和客观法,本文采用客观法中的熵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熵”源自热力学,后被引申到社会科学中,用来测度未知性,信息量越大,未知性越小,熵值越小,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

假设计算m年n项指标数据权重。

(1)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并根据式2计算相应的冗余度。

(2)

3.根据式3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3)

(三)有序度函数

将制造业与物流业看作一个复合系统,制造业和物流业分别为该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两业协调发展过程由复合系统内部序参量决定。假设子系统的序参量为ui(i=1,2),根据式4计算序参量为ui第j个指标的有序度U(uij),且U(uij)∈[0,1];并根据式5计算子系统的有序度U(ui),且U(ui)∈[0,1],U(ui)数值越大,相应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越高。

(4)

(5)

(四)耦合度函数

由上述计算,假设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为U1,物流业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2,根据物理学中的耦合系数模型,计算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度C,且C∈[0,1],如式6所示。

(6)

参照相关研究的耦合度划分标准,将两业的耦合度划分为五个阶段:高水平耦合阶段(0.8

(五)协调度函数

耦合度可以反映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关联度的强弱,但是无法反映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一致发展的程度,本文继续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度模型,进一步衡量两业发展的关系。假设制造业与物流业构成的复合系统的协调度为D,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为T,a、b是待定系数,分别为复合系统中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子系统权重,假定两个子系统重要性等同,令a=b=0.5,计算公式如式7和式8所示。(9)弓宪文、王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

(7)

(8)

参考协调度的划分标准为协调发展类(优质协调发展0.900≤D≤1.000,良好协调发展0.800≤D<0.900,中级协调发展0.700≤D<0.800,初级协调发展0.600≤D<0.700)、勉强协调类(0.500≤D<0.600)、濒临失调类(0.400≤D<0.500)、失调衰退类(轻度失调衰退0.300≤D<0.400,中度失调衰退0.200≤D<0.300,严重失调衰退0.100≤D<0.200,极度失调衰退0.000≤D<0.100)。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指标选取,参考相关研究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的更新情况,本文选取制造业子系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为:制造业增加值(M1)、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M2)、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M3)、制造业从业人数(M4)、制造业成本费用率(M5)、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M6);物流业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为:货运量(L1)、货运周转量(L2)、物流业增加值(L3)、物流业从业人数(L4)、公路里程数(L5)、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L6),如表1所示。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但是目前尚且没有完整的体系来界定物流业的范围,所以本文拟采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情况来近似表征物流业的部分发展情况;此外,制造业在工业发展中的占比达到85%以上,部分制造业大省的占比达到90%以上,且制造业部分数据没有完整的单独统计数据,故本文采用工业的部分统计数据来近似代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各省份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收集整理我国八大经济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2004-201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制造业和物流业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表1制造业与物流业复合系统指标体系及权重

(二)两业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化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我国八大经济区2004-2016年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个子系统的序参量、耦合度与协调度数值,并进一步绘制出各个经济区2004-2016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时序演化趋势图。

1.东北经济区。从表2和图1可以得出东北经济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在2004-2016年间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介于0.341-0.593之间,经过了失调衰退—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三个耦合协调演化过程。2004年耦合协调度最小,为0.341,处于失调衰退阶段;2006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至0.403,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10年耦合协调度为0.521,两业协调发展水平由失调转为协调;2014年两业耦合协调度达到最大值,2015年开始有小幅度下降,根据两业耦合度的线性预测趋势线可以看出,两业耦合协调水平虽有波动,但是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中,制造业子系统与物流业子系统的有序度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上升的状态,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波动幅度较大,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度保持平稳上升,两者相互作用,促使两业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且2004-2015年间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与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0.1,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虽发展水平不同,但两业总体上呈现出了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是2016年的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与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0.1,表明物流业的发展稍有滞后。东北地区应当抓住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机遇,不断提高两业的发展水平,有望继续提高两业的协调发展水平,继而促进东北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表2东北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有序度及耦合协调度

图1 东北经济区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图 图2 北部沿海经济区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图

2.北部沿海经济区。图2结果显示,北部沿海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在2004-2016年间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426-0.841之间,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其协调发展水平较东北经济区高。2004年耦合协调度最小,为0.426,处于濒临协调阶段;2006年迈入协调水平的门槛,达到勉强协调阶段;2008年耦合协调度为0.620,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并逐步上升;2012-2016年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根据两业耦合度时序演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及其线性预测趋势线看出,北部沿海经济区两业耦合协调发展呈现稳定的不断上升趋势。

其中,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子系统的有序度自2004年开始不断上升,制造业子系统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物流业有序度在2013年有所下降,后缓慢回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北部沿海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由制造业有序度和物流业有序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可知:2004-2008年北部沿海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同步发展;2009-2012年制造业发展滞后,物流业发展速度较快;2013-2016年物流业发展减缓,制造业发展平稳上升,此间,两者再次回归同步发展状态,共同作用,不断提高北部沿海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水平。

3.东部沿海经济区。图3结果显示,东部沿海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在2004-2016年间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介于0.415-0.839之间,经过了濒临协调—勉强协调—协调发展三个协调演化阶段。2004年耦合协调度为0.415,处于濒临协调发展阶段;2006-2007年处于勉强协调阶段;2008年进入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14-2016年耦合协调度均大于0.800,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根据其两业耦合协调度的线性预测趋势线表明两业总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中,制造业有序度持续增长,2009-2011年增速较快,2012年放缓;物流业有序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在2009-2012年间增速较快,2013年其有序度下降较大,随后缓步回升,两者共同推动了东部沿海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由2004-2016年间两业有序度差值的绝对值可知,2004-2010年东部沿海经济区两业发展同步,但是,2013年物流业发展水平下降较大,后虽缓步上升,但是物流业协调发展在2013-2016年间滞后于制造业,东部沿海经济区可以采取适当措施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促使物流业发展跟上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从而推动东部沿海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4.南部沿海经济区。图4结果显示,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在2004-2016年间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介于0.331-0.736,经过了失调衰退—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协调发展四个协调演化阶段。2004年耦合协调度最小,为0.331,处于失调衰退阶段;2006-2008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09年开始进入勉强协调阶段;2012-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并处于持续缓慢上升状态。根据两业耦合协调度的线性预测趋势线可以清楚看出,自2004年开始,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并将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继续保持其缓慢上升的趋势。

其中,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有序度在2004-2016年间保持平稳相伴上升的状态,且两业有序度对比结果均小于0.1,亦表明两业发展同步,可以在此态势的基础上,从制造业和物流业两业着手,结合自身地理位置等优势,促进两业发展,继而不断提高南部沿海经济区两业协调发展水平。

图3 东部沿海经济区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图 图4 南部沿海经济区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图

5.黄河中游经济区。图5结果显示,黄河中游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在2004-2016年间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介于0.390-0.773之间,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在2012-2015年稍有波动,经历了失调衰退—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协调发展四个协调演化阶段。2004年耦合协调度最小,为0.390,处于失调衰退阶段;2005-2006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07-2009年处于勉强协调阶段;2010-2016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且2012-2016年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根据两业耦合度的线性预测趋势线可以看出,黄河中游经济区在未来将会继续保持总体协调水平上升的趋势。

其中,制造业子系统与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度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于2008年下降,随后持续缓慢上升;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度在2004-2012年持续上升,并于2012年达到极大值点,为0.631;2013年下降,随后缓慢地小幅波动。由这13年间黄河中游经济区制造业和物流业有序度差值的绝对值数据可知,2004-2007年两业发展同步,2008年制造业发展下滑,物流业稳步持续上升,2008-2016年间制造业协调发展滞后,抑制两业的协调发展水平。黄河中游经济区可以从大力促进制造业发展,释放非核心竞争力的环节、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角度出发,提高黄河中游经济区两业协调发展水平。

6.西南经济区。图6结果显示,西南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在2004-2016年间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介于0.338-0.739之间,经过了失调衰退—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协调发展四个耦合协调演化过程。2004-2005年处于失调衰退阶段;2006-2008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09-2010年处于勉强协调阶段;2011-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并于2015-2016年达到中级协调发展水平。根据两业耦合协调度的线性预测趋势线可知,西南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水平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并将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这种稳步上升的趋势。

图5 黄河中游经济区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图 图6 西南经济区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图

其中,制造业子系统和物流业子系统在2004-2016年间保持上升趋势,制造业有序度上升速度一直比较缓慢,物流业有序度增长速度较快,2007-2008年物流业有序度增长速度最快,随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根据两业有序度对比情况,2004-2005年两业发展同步;2006-2016年物流业发展较快,制造业发展缓慢,制造业协调发展滞后,西南经济区可以根据此情况,结合地区其他实际因素,从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角度提高两业协调发展水平。

7.长江中游经济区。图7结果显示,长江中游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在2004-2016年间制造业和物流业耦合协调度介于0.390-0.773,经历了失调衰退—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协调发展四个协调演化过程。2004年耦合协调度最小,为0.390,处于失调衰退阶段;2005-2006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07-2009年处于勉强协调阶段;2010-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并且2012-2016年达到了中级协调发展水平。根据长江中游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线性预测趋势线可以知道,两业耦合协调水平在2004-2016年间虽有波动,但是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将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

其中,制造业与物流业有序度的变动情况与西南经济区两业有序度变动情况相似,皆是在物流业增长速度较快,制造业增长速度较慢。由两业有序度对比情况来看,制造业协调发展滞后,长江中游经济区可以综合其他因素,促进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两业协调发展水平。

8.西北经济区。图8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2004-2016年间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介于0.189-0.402之间,2014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剩余的12年均处于失调衰退阶段,根据耦合协调度的线性预测趋势线可知,其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状态。制造业与物流业有序度呈现出交替波动状态,两业发展水平都比较低,但是根据两业有序度对比结果可以知晓两业发展同步,西北经济区可以依据自身条件,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发展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逐步提高两业发展水平,促进两业协调发展。

图7 长江中游经济区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图 图8 西北经济区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图

(三)两业耦合协调的空间演化分析

根据收集的八大经济区2004-2016年相关统计数据,构建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得到八大经济区的耦合协调度,分析截取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4年的八大经济区的耦合协调度数据,来展示两业耦合协调的空间演化过程,如表3所示。

由表3所示的八大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度空间分布来看,2004年,八大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水平较低,大部分地区处于失调衰退状态,只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北部沿海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区处于濒临失调状态;2008年,北部沿海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区进入协调发展阶段,黄河中游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进入勉强协调阶段,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进入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唯有西北经济区依然处于失调衰退阶段,八大经济区整体上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度呈现上升转好态势;2012年我国八大经济区两业协调度均不同程度上升,西北经济区虽在2008-2012年间两业协调度有所上升,但是协调度依然较低,处于失调衰退状态,东北经济区两业达到勉强协调发展阶段,剩余六个经济区均已达到协调发展水平;2014年,我国八大经济区两业协调发展水平继续上升,西北经济区两业达到濒临失调阶段,其余七个经济区进入协调发展阶段,且由前述分析可知,北部沿海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区两业协调发展水平最高,为良好协调发展水平,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东北经济区为初级协调发展水平,各个经济区协调发展水平不一,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从截面数据的空间分布图分析来看,八大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水平在国家的物流业促进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提高,但是总体协调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表3八大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度空间分布表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对八大经济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从各个经济区2004-2016年的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分析来看,各个经济区两业耦合协调度在这13年间总体上均呈现上升发展趋势,但是从2004年、2008年、2012年、2014年的八大经济区两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分析来看,各个经济区之间两业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且在空间分布上大致与东、中、西三个经济带的空间分布情况相似,这也说明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升级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物流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支撑,两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所释放的物流需求也会给物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各个经济区应当对制造业和物流业协调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因地制宜、顺应各地区的发展趋势,促进两业协调发展,从而顺应国策促进各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继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根据上述对于各大经济区时间演化及空间分布的研究情况,对我国八大经济区两业联动发展作如下建议:

1.提高政府的支持扶持力度。紧随国家的号召,根据地区两业的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推进本地区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服务化的进程。例如,对于东北地区这样的老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而转型缓慢,体制机制不灵活,交通设施不完善,当地政府可以鼓励龙头支柱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引进先进的制造设备、技术等,从而带动产业圈内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逐步转型,并对于积极进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此外,政府应当规划改造建设本地区的道路,并出台切实可行的交通舒缓提速政策,改进本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物资流动,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铺路架桥,实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同步协调发展,继而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实力。

2.优化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可以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以及物流业的更新提供良好的土壤,各地区应当跟随经济发展的浪潮,不断推进本地区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搭建、辅建优良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应当重视“互联网+”下的信息安全与信息真实度等问题,促进企业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通畅交流,继而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此外对于优秀的制造业、物流业协会和组织,政府应当给予适度的鼓励,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产学研的发展进程,提高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水平。

3.重视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在信息量急速膨胀的今天,抓住专业人才就是抓住了发展的重要把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飞速发展的经济需要大量专业化的行业人才,作为实体经济重要来源的制造业和“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业对于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量之大毋庸置疑。各地区必须对人才流动的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挽留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大对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将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地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专业化人才占比,提高本地区的两业协调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两业经济区物流业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全省唯一!大湾区“两业融合”高地如何炼成?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两业”共进敲响百姓“幸福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策略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