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对语文试题命制的思考

2020-04-22刘春霞郑百艺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考查

刘春霞 郑百艺

考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考试离不开研究教学,而我们的教学要为国家培养人才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关注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6月颁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看到《意见》中指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里告诉我们未来的高考命题将没有“考纲”而直接依据并指向《课标》。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重要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我们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这又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考试命题指明了立意方向。

从学科方面来说,我们务必研究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提炼了语文核心素养,创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制订了学业质量标准。那么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也必然成为我们教学行动、命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而教育部考试中心更从顶层设计上强调了构建“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一核”即考核目标“为什么考”——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即考查内容“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同时强调了“四翼”即考核要求“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里考查内容与考查要求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考查内容通过考查要求来达成,考查要求对考查内容的实现方式给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一、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引领与导向

研究2019年全国三套语文高考命题,我们会发现试题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都发挥了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对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选材来说,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此外,2019年全国的三套试题突出体现了在逻辑推理基础上对考生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考查,适应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一考查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凸显了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2019年的高考命题也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我们不难发现高考正在完善评价方式与内容,实现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学生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在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同时,引导语文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命题理念需要转变

我们在命题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很多时候我们的命题还停留在“知识立意”层面,即强调知识结构,重点考查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与熟练程度,题目设计以简单的学科情境、知识再现类问题为主,分数量化。在新的背景下,我们的命题应该以“素养立意”为主,强调素养构成,重点考查核心素养形成状况与综合表现水平,要以复杂的真实情境、知识应用类问题(任务)为主,分层评价。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要求我们牢记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要通过学生在具体任务上的表现,推断其在某个素养上的水平。这一推断过程会比传统测评方式的推理更为复杂,体现在整个推理过程的诸多环节,比如,我们对所测学科核心素养确切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是否准确,创设的情境或任务能否合理引发相关的行为或表现,学生在任务上的表现与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匹配是否合理等,所有这些都与评价任务的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特征,基于真实情境,创设能够引发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评价任务;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

除以上宏观方面的思考外,我们还应在微观方面注意把握方向,當然微观操作的具体把握也源于宏观的思想认知。

三、命题的思考与预测

正如我们一直听闻的那样,权威人士说未来的语文高考试卷的题量尤其是文字阅读量将让15%的考生答不完试卷,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能够采取相对的策略,语文作为高考第一科考试的科目,如果学生答不完试卷,后果和影响可想而知。在一个信息量及传播途径、传播速度极其丰富、多样、快捷的时代,的确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我们去辨识,高考语文也在强化信息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所以高考命题也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五六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今年比去年,明年比今年,每年卷面字数都会略增。除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足够的泛读、略读、跳读等训练外,也应在大考试题当中去渗透引导,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另外,从宏观的导向上看题型和各类题目搭配会更注重综合性。目前这一点在语言运用的考查中体现更为明显,以往成语运用、病句辨析修改、衔接连贯、表达得体等知识点通常是三道独立的题目,十二个语意孤立的选项,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几个小题没有联系,我们看到2018年、2019年的全国三套试卷中第17题、18题、19题几个知识点的考查都立足于一个完整的大语段内容。从趋势上看以后或将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多个试题,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成语运用、标点使用等知识的对错,看是否存在逻辑问题,甚至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化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从2019年作文的命题看全国卷也释放出了明显的导向信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呈现出贴近生活、回归生活的特点——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考生思考时代生活;强化立德树人,引领考生体验身边生活。写作要求上2019年的作文命题我们通常称之为“情境任务”类作文,即给出语言表达的环境设定,并在题设中显性或隐性提出“话题要求”,给出写作者的“角色要求”——参加集会的演讲者、参加开国庆典游行的学生、观看庆祝纪念大会的青年等,并设计出“读者要求”——收信的同学、集会上的青年、读信的父母亲人等,具有情境任务类型作文题目的特质,具有鲜明的交际意识。这要求考生读懂题目,读懂材料,读懂要求,写作中牢记交际意识,体现交际要求。所以我们作文命题时要知道任何写作都面临着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时应该关注写作时的话题、角色、读者、目的等语境要素。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写作训练要着眼于学生未来,服务于学生的未来生活。

四、不同学段命题应各有侧重

基于以上分析,语文教师在高一至高三教学中就应有不同的着眼点,命题立意上也应该各有侧重。

高一试题命制应注意初高中的衔接与过渡。高一教学以及命题务必充分考虑初高中衔接问题。初中语文学习的终点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起点,尤其是中考对于学生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高中入学时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研究学生初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考试要点、考查形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科关键能力以及应对高考的策略。

从我省尤其是哈尔滨市中考对学生的要求及学生进入高中后的表现看,学生初中的文言阅读水平普遍较低,文言作品阅读量远远不足,古代诗歌理解和鉴赏水平微乎其微,初中接触到的诗歌多半以背诵为目的,缺少理解和鉴赏的指导,缺少足够的阅读量形成对诗歌理解的敏感性。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低,没有激发和培养出学生对文章深层理解的能力水平。很多题目的要求呆板僵化,答题格式化套路化的倾向严重。写作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偏低,尤其是审题立意方面的要求太少,并且格式化的写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潜质、素养的表现和发挥,且影响深远。所以高一的教学及命题必须考虑初高中衔接过渡问题,为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打好底子,做好铺设。

高二试题命制应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考查,不应局限于高考的常见考点,考查的题型,试卷结构、题量、题型、考点都可以与高考有区别,目的应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奠基服务。在现代文阅读中,训练学生要有文本意识、文体意识,掌握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技巧。古代诗词的鉴赏阅读,立足于读懂,结合课本所学设计题目,让学生学会迁移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素材,学会跳出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等“小感情”的生活圈,积累书籍和生活中的材料,结合自身,思考成长,培养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大情怀”,作文题目命制也要有这些方面的引导。另外高二作文的考查应强化文体意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已明确提出文体要求)和逻辑意识,切忌只有事例的簡单堆砌而缺乏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及道理论证。

高三试题命制应服从于整体的复习规划安排。进入高三,在复习备考正式开始之前务必有对整个高三学年复习备考系统的具体规划,策划出各阶段复习的重点、时间长度安排、复习材料使用以及考试的具体设计。高三的每一次试题应该分别有侧重,这个侧重一是考虑阶段复习重点的考查,二是学生薄弱环节的强化巩固,三是题型的模拟训练,四是考试趋势的渗透。考试要设定好阶段性目标,这有利于提高备考效率,也便于总结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考。在试题的设计上应突出能力、强化思维,注重思维能力考查、注重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增加阅读量。平时教学中应有所侧重地加强文学体裁(小说、散文)的梳理和训练,强化提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分析能力。有意识地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关注时事,观察生活,把语文备考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在阅卷时通过评分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以期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

在新考改、新课改、新教材使用的转变节点上,在命题环节上我们也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要求,在教学的考试环节中力求避免“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引导学生注重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做题”到“做人做事”素养的提升。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