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做好备课的第一步

2020-04-22刘志卓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白鹅课文文本

刘志卓

文本解读,顾名思义,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

下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鹅》为例,来谈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认识。

一、解读文本——视角需多维

1.以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以读者的视角初读《白鹅》,我们首先应该读出这只白鹅的“高傲”。课文开头就写到,白鹅初到“我”的院中,面对一切陌生的环境,却“伸长头颈,左顾右盼”,做审视状;接下来,它俨然成为了我这院中的主人,“凡有生客进门”,它必然要“审问”,“即使篱笆外有人走过”,它也要厉声警告,似乎这小小的院落是它保卫的领地,他人不可侵犯;走起路来“大模大样”,见到人也不会相让,有时非但不让,还会上来咬上一口……一个个生动或可笑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那么有色彩,使得每一个读者读来不禁莞尔一笑。

其实,无论是白鹅的伸长脖子走路,还是敏锐的警觉性,还是伸颈咬人等等,都是它的天性。可是,作者却用他漫画家的眼睛来看鹅,用漫画家的笔触将这份天性写成了个性,于生活平淡小事中看出乐趣来,并享受这种乐趣带来的情趣。所以,我们还应读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来。

最后,我们还要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语言中看似处处在批评、谴责白鹅的任性,实则处处流淌着对这只白鹅的宽容与包容。这种包容就像家中的祖辈对孙辈的那种,看它做什么都觉得有趣,是一种任其随性的宠溺。

2.以教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提出的问题。

比如,有的学生在读白鹅叫声的部分,抓住“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这句话来读出鹅的责任心,但这并不是鹅的主要特征,或者说不是作者主要要告诉我们的,那就可以顺学而导,不用在这一方面花大力气。

3.以编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目标的系统分解。

当一篇文章编入了教材,那也就融入了编者的再创造。因此,成功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显得至关重要。

(1)整体解读。也就是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如,《白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标”中对这个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这是我们解读的一个重点。

(2)单元解读。也就是要领会单元安排的特点和要求。

比如,《白鹅》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读是这样写的:“奔跑,飞舞;驻足,凝望。这些可爱的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我们要结合单元编排的特点,关注对动物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它的情感。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课后思考等。

在课文的第二段有一个泡泡对话框,“这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说,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特点。课后习题中说“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读句子,回答问题:‘把鹅和鸭的步调进行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鹅称为鹅老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就把本课的目标提得更细了,那就是让我们在关注白鹅特点的同时,更要关注作者的语言,以及他表达情感的方式。

4.以学生视角,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发展教师能力,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身上,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还要仔细思考学生需要什么?

比如,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形象特点的一些能力,所以,对于白鹅高傲的特点,学生是可以读出一二的。那么,课堂上,我们就要在那些看似一读就懂,其实是一无所知的地方下功夫,如“净角出场”“三眼一板”等。通过这样的词句学习,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从而突破难点,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但是,这篇课文中,以学生的阅历往往只能读出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却不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有着生活情趣、有大情怀的人。那么,这就是本课的难点了,是我们要动脑筋的地方了。

二、解读文本——文体要突出

《文心雕龙·定势》中有言:“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我们的教材中编排了各种不同文体的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不同文体的特点,丰富阅读经历,积累阅读经验。如果所有文章都教得“千篇一律”,那就读不出文章的本来面目,也就错过了丰富学生阅读经验的契机。

通常情况下,教師在教学《白鹅》时,会以“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来读白鹅的高傲。快要下课时,还会引导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作者与白鹅之间怎样的情感。于是,教师心满意足。合上书,一篇如此精彩的文章在学生的脑海里就留下了两个词——高傲和喜爱,留下了一个形象——白鹅,而学生的阅读根本没有增量。

这篇课文真的就应该读出这些,体会这些吗?如果是,那么《白鹅》与说明文《鲸》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说《鲸》属于状物类说明文,没有情感的流淌,那《白鹅》又与科学小品文《松鼠》有什么区别呢?想到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会恍然大悟,原来《白鹅》是一篇状物类散文,并不是说明文,所以,要读的不应该是白鹅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生理特点。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把目光重新集中在散文这一文体上。首先,我们应该明晰一点,散文叙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呈现的是作者极具个人色彩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物、景。所以,读这篇课文,就是要读作者眼中的白鹅,如果换一个作者,所写下的白鹅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的了。是因为这样一个人,才有了这样一只鹅。也就是说,解读《白鹅》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出一只高傲的鹅,第二个层次是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这份喜爱,第三个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体会到这样性格的鹅、这样一份情感是源于这样一个有生活情趣、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的作者,从而透过鹅看到人。

三、解读文本——细读是关键

1.抓住语言文字。

吕淑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我觉得,这是文本细读的第一个方法——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作者言语表达的精妙,深入地体会到散文中“特别的写法肯定蕴含着特别的情感”“特别的写法往往因为有特别的心情”。

比如,细读文中词句,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对这只白鹅真好,这种好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喜爱的情感。你看,朋友相送,“我”就亲自“抱着这只雪白的‘大鸟回家”;无论是白鹅的站姿、叫声、步态,还是吃相,“我”都用“透亮”的眼睛去观察,用纯真的心去感受,如同一个孩子观察新鲜的世界。在“我”的眼中,白鹅的一切都那么有趣,它的厉声叫嚣不再刺耳,它的伸颈咬人不再令人恐惧,它那迂腐的吃饭方式也是那么让人开心,以至于虽然经常被鹅老爷斥责,但“我”和家人都心甘情愿地像堂倌一样侍候在旁,还打心眼里称它为“我们的鹅老爷”。这一“我们”,不仅将白鹅当成了家庭中的一员,更是一种含爱的无奈“吐槽”,如同家人之间的数落,没有恶意,没有讽刺,相反却让人觉得美好,觉得温暖。

2.还原。

还原,就是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现象或形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矛盾点。以此为突破口,就能解读得更深一层。

比如,文中四次写到被白鹅“呵斥”,这样嘈杂闹人的叫声,这样折腾人的做法,如果是我,早就把鹅重新安置了,或放生,或送人。但作者为什么还要想尽办法照顾好白鹅,甚至“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做得那么自然,那么心甘情愿呢?这就是现实和艺术中存在的矛盾点。

抓住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文中对白鹅的细节描写,每次说它高傲时,往往会出现“从容”“傲然”“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大踏步”这样含有欣赏意味的词语。可见,在作者眼中,白鹅不仅仅是饲养的一只家禽,而是一个生命,一个和人一样值得尊重的生命。作者总能用这样的态度发现趣味,感受生机,看待生命,看待生活。所以,才有了作者笔下的这只白鹅,也才有了我们不胜其烦、也要对它的细致照顾的白鹅。

3.比较。

这里所说的“比较”,既有同类文章间的比较,也有课文和原文的比照细读。

比如,《白鹅》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鵝》进行比较,“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丰子恺先生的那种漫画式的写作,揶揄、调侃的语言风格跃然纸上;同样是写鹅,叶·诺索夫更多的是一种欣赏。“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这种比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写作风格,所写出的文章是不同的。

另外,如果翻看原文,我们会发现,原文中对于鹅的描写更加具体生动,与其他动物的对比更加突出,如在“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之后,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猪猡、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如果捕捉到原文中“高超”这个词,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就不仅仅会停留在“高傲”上了。这里就蕴含了作者对白鹅的一份认同与欣赏。

原文还写到:“鹅,不拘它如何高傲,我们始终要养它,直到房子卖脱为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供献,使主母和主人都欢喜它。物质上的供献,是生蛋。”“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象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可见,在丰子恺先生眼中,在那段寂寥、苦闷的日子里,这白鹅就是一位可以依赖的伙伴,一个用它的“高傲”为“我”的生活增添生气的朋友。

如同一位长者呵护晚辈一般,慈爱,仁厚。所以文章读来,眼前不禁又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先生饶有兴致地伏在窗边,看着院子里那“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的白鹅老爷。或许,只有具有这样童心童趣的丰子恺先生,才能发现那段寂寥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才能写下这样一篇生动的文字吧。所以,课文解读到这里,我们的眼前就不应该仅仅是一只鹅,更应该由文见人啊!

四、解读文本——语言学习勿忽略

以上所谈的所有内容,其实都是对于文本阅读方面的解读。其实,文本解读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关于语言学习方面的,而这也往往是教师容易忽略掉的。那么,《白鹅》一课可以让学生像作者学习些什么呢?我从以下个方面简单来分析以下。

1.学习识字写字。

本课需要识记“郑、看、嚣、奢、侈”等13个生字。其中,识字条中明显标出“看”这个多音字,需要学生知道不同的读音,会组词,还要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其次,“颇”容易读错,“侍”与“伺”音相近,容易读错,还有“供”,虽然在本课没有多音字学习的要求,但要能够读准字音,也是我们需要带领学生盘点和学习的。

本课需要学写“吠、譬、脾”等14个生字,其中“侍”与“待”形似,“脾”的第十笔容易写错,“捷”字横比较多,且长短不一。

当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来理解、分析、运用,教师做好点拨就好。

2.词语学习。

作为一篇写于1946年的文章,课文里面有很多“文绉绉”的新鲜词语,是学生在之前的阅读经历中不常见或没见到过的。如,“譬如、三眼一板、傲然、窥伺”等,可以让学生通过盘点,积累这些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并理解含义,有的还可以尝试运用。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如“左顾右盼、局促不安、一丝不苟、扬长而去、空空如也、供养不周、不胜其烦”等,也要盘点积累下来。

另外,文中最突出的一类词语就是表现“高傲”的,如描写叫声的“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厉声叫骂”等,描写步态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等,描写吃饭过程的“大踏步、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盘点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因为每一个词汇背后流淌着的都是作者的情感。

3.句式学习。

文中有一个“非但……竟……”的句式是第一次出现,之前学生常见的是“不但……而且……”这一句式。通过换词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个句式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但蕴含作者的情感是不同的,“非但……竟……”更表现出了作者的惊讶和白鹅的“霸道”。

4.写法学习。

通过阅读文本价值的解读,我们不難发现,整篇文字处处可见作者对白鹅的那份宠溺,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白鹅的,如何来表达他的情感,让我们读来就想发笑,对这白鹅也油然产生了喜爱之情的呢?这就要关注本课的写法了。

首先,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词汇。这在词语盘点学习部分已经阐明,就不再赘述。

其次,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将白鹅与鸭、狗进行比较,甚至将白鹅对人的态度与人对白鹅的态度比较,从而更突显出“鹅老爷”的派头。

最后,作者这种揶揄调侃的语言风格也是要让学生有所体悟的。当然,这种语言风格是极具作者个人特色的,因为他是一位漫画家,他有着那么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对人生的思考是那么深邃,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观察力和语言特色。这是学生学不来的,但却可以感受的。

5.结构学习。

全文自第二段起,大体按照“总——分”结构来写。文的泡泡也提示学生需要思考第二自然段在全文起到的作用。所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还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设计之妙。

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感受阅读一类文章的规律、方法和乐趣,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段落开始,不仅使言语世界得以构建,更重要的是对精神世界的构建。所以,让我们抓住文本解读这条“捷径”,让教师和学生的阅读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吧!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白鹅课文文本
“忘恩负义”的大白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只大白鹅
背课文的小偷
白鹅写生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可爱的大白鹅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