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0-04-22徐岩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翁媪莲蓬村居

徐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宿新市徐公店》。

2.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剥”“篱”,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诗词,借助插图、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意,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诗人对温馨、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4.初步感知词与古诗的不同。

教学重点:朗读诗词,背诵诗词,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流程:

一、新旧比较,初识“词”

1.出示图片,根据图片猜诗句。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介绍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和学生一起朗诵整首诗。

2.这几首诗展现了诗人眼中乡村的诗意生活,带领学生到古诗中去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乡间生活。(课件出示本课三首古诗。)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三首。为什么要先来学习第三首呢?你们看,它和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题目、每一句的字数,分上下阕三个方面,初步感受词与诗的不同。)

题目不同

师讲解:“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指名学生朗读诗题。)

字数不同

师引导发现:“茅檐低小”是四个字,是个短句子;第二句是五个字,后面的诗句都是六个字。词有长句子,也有短句子,所以也叫“长短句”。古时候,词是带有曲调可以唱出来的,它的字数有长短变化,人们唱起来更有韵律感。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他的号是稼轩,如果你在书店里看到这样一本书《稼軒长短句》,你会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

分为上下阙

师讲解:词上半部分是上阙,下半部分是下阙,中间用空行分开,就像歌曲分为两段。

二、认读生字,读准读通

1.在预习朗读时,你觉得哪些字音不好读,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预设:

(1)亡赖

读音为“无赖”。

点拨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非常重要的方法。汉语言文字随着语言的发展向前推进,也在发生变化。不仅是读音在变,意思也在变。你愿意做现代的“无赖”,还是古代的“无赖”?

如果说古代的“无赖”是——可爱的;那么现代的“无赖”就是——可恨的,可憎的。

(2)剥

多音字,在此诗中的读音要读“bō”。

指导书写“剥”,学生练写生字。书写提示:左宽右窄,左边一横突出,捺变点避让。

师讲解:当表示把外皮去掉时,读“bāo”,比如把香蕉皮去掉,叫“剥香蕉”;去掉橘子的皮,叫“剥桔子”;去掉莲蓬的皮,叫“剥莲蓬”,在我们现代汉语当中确实应该这样读,但是古诗词当中为了合辙押韵,要读“bō”莲蓬。

(3)莲蓬

在生活中,“莲蓬”的“蓬”字要读轻声,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它是莲花中心的果实,也是一种美食,很清香,有荷花的味道。在诗歌中,为了押韵,要读二声。

(指名学生朗读“溪头卧剥莲蓬”。)

(3)翁媪

说说翁媪的意思。老师现在能称之为“媪”吗?如果老师是诗词中的“媪”,翁是谁呢?

(使学生明白翁媪指一对老夫妇。)

2.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注意一些字眼,我们会读得更好。看看诗句末尾的这几个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上阙小、草、好的拼音;下阙媪、东、笼、蓬的拼音。)

4.指名读。指导:韵脚要注意读得圆润、饱满,读起来就更有韵味了。

5. 指导读好停顿:词当中还有一些长句子,要注意停顿,上下阕中间停顿的时间略长,就像是歌曲中的两段中间要有间奏一样。

同桌互相读。

三、小组合作 读懂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

(1)让学生介绍四年来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交流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查找资料等。)

(2)运用你们以前学习过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诗词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向同学们请教。在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人。

2.读出词中美景

(1)从诗词中,你读出了乡村的美景了吗?

(引导学生抓住矮小的茅舍,溪上青青草,小溪三处景物,体会乡村生活的幽静闲逸。)

(2)在诗中有一处景物,作者反复提到,你发现了吗?

(课件播放溪水的声音。)

潺潺溪水绕村舍,有了这有灵性的水,这幅画面就活跃起来了,有了这有灵性的水,把这景与人联系起来了。

(3)创设情境,想象朗读第一句。

①听着这叮咚的流水声,静静地聆听,你仿佛还听到了——

深深地吸一口气,你仿佛闻到了——

②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送进诗句中读出来。指导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青青草”要读得慢一些,读出溪头绿草如茵的特点。

3.读出词中人家

(1)这是田园独有的自然、秀丽之美,绿水青山处,作者看到一户人家,他们家有几口人?你读出了这是怎样的人家?

(幸福的人家,相亲相爱的人家,和谐美满的人家。)

(2)指导理解“吴音”。

“吴音”就是吴国的乡音,诗人当时在江西饶州,这个地方就是吴国,现在的杭州也属于吴国,你在生活中,听到过江浙一带人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诗人是山东人,来到江西后觉得这吴音别有风韵!

(3)品读相亲相爱的翁媪。

①这对老夫妇喝着小酒,聊啊聊啊,想起了以前的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壮年时,特别能干,白天下地种田。 老婆婆在家养蚕织布。)

②想象想着,媪就情不自禁地夸着老头子________

老翁握着老伴的手,对她说________

③用柔柔软软的语调或互相取悦,或相互开着玩笑,这样的情境就是诗句中的三个字——“相媚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④总结:喝着小酒,说着小情话,过着小日子,好温馨啊!这可不是一对小夫妻,而是“白发谁家翁媪”,真令人羡慕啊!

(4)总结:诗人沿着溪水而行,乡间的美景以令人心旷神怡,而这温馨的画面,已经令人未饮而醉。齐读上阙。

(5)在下阙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人家?

(勤劳的一家人,快乐的孩子。)

(6)默读下阙,诗中哪个字最能抒发作者的心情,把这个字圈画下来。(喜。)作者的“喜”从何来?

(7)看图画,小儿是怎样“卧”?你看那小脚丫好像还在那摇呢!如果是仰面朝天是怎样卧?——仰卧。

如果是侧靠在那里,是怎么卧?——侧卧。

小儿一会儿俯卧,一会儿仰卧,一会儿侧卧,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惹人怜爱啊!谁能读出小孩子的自由自在?

(8)指導朗读:“最爱”——一个词就吐露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了解背景,体会诗情

1.整体回顾诗意,配乐尝试背诵。

师:诗人沿着潺潺溪水,看到这样的村庄——

生尝试背诵:茅檐,溪上。

师:青山绿水间,一户人家,让诗人驻足,先闻声,细细吴音你侬我侬——

生尝试背诵:醉里,不知。

师:再向院中望去,喜见三儿各自忙碌。

生尝试背诵:大儿,中儿,最喜。

2.这样的景,这样的人,让作者感叹,此乃(     )村居。

(祥和的村居,自然和谐的村居,国泰民安的村居,怡然自得的村居。)

3.介绍时代背景。

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受到排挤、打击的辛弃疾,在江西上饶一个乡村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写这首诗时他也是“可怜白发生”的老翁。在上饶,他还写下这样的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八角连营”,“醉里”“梦里”他已重返战场。

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

辛弃疾多想看到,失地的老百姓也能——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知谁家翁媪。

他多么希望能看到,那里的孩子能自由自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们在诗句中看到的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到“喜”字背后的“愁”。

五、方法迁移,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总结梳理方法:刚才我们借助书下注释,插图,展开想象看到了诗中的景,诗中的人。在朗读中,体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老师相信你们,通过小组合作能自己读懂《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学提示:

①和小组同学交流难读的字音。

②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③在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3)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汇报

(1)指名朗读,注音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

(2)交流诗中之景。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伸向远处的小路。春天,树上的花已经落了,枝叶还没有完全长出来。

(3)指导朗读:篱笆、小路、树木几个事物,就描绘出乡村幽静自然的风貌,谁能读出它们的特点。生生间进行评价。

(4)出示插图。这幅图画对应的是课文中哪一句诗?(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5)交流诗中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小孩?

(顽皮可爱的孩子着急地去追黄蝶。黄蝶落在花上,他刚想捕捉,蝴蝶又飞了,小孩不停地追。这时黄蝶飞进黄色的菜花地里,小孩子也跑了进去。这回想要捉到黄蝶就更难了。)

(6)能把这生动有趣的画面读出来吗?

(7)小组汇报,朗读整首诗。

(8)看着这样的情境,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六、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跟随宋代的诗人辛弃疾、杨万里来到了乡村田间,欣赏美景,看到生动有趣的生活画面,就像单元导语中所描绘的“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下节课,我们继续诗中的田园之旅。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翁媪莲蓬村居
关晓凤
村居
春日乡间即景
《村居》高鼎
村居
小莲蓬
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
公园晨曲
村居
采摘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