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2020-04-22王群红

西部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要因素伟业

摘要:所谓“三不朽”,即古人所言“立德、立功、立言”。王阳明一生在此三方面均有突出建树,故被称为“三不朽”人物。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这样六点。其一,智仁勇兼备;其二,洞察应对心如明镜;其三,艰难困苦久经历练;其四,勇于任事敢于担当;其五,深山幽居中的深思熟虑;其六,乐观主义精神。

关键词:“三不朽”伟业;主要因素;智仁勇三达德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2-0072-03

一、引言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中国仁人志士多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生命价值意义的终极追求。中国历史上哪些人是“三不朽”人物,学界民间一直是聚讼不已,不过众口一词共同认可的“三不朽”人物之一就是王阳明。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孙锵认为“古之立德、立功、立言于天下者,是谓三不朽,然求其能兼是三者,其惟我姚江王先生乎。”(《王阳明先生传习录集评序》);清代学者王士祯在《池北偶读》中赞道:“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阳明能够成就“三不朽”伟业绝非偶然,诸多因素因缘际会才成就了王阳明的“三不朽”伟业,本文旨在探析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

二、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

要搞清楚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所有因素似乎不太可能,不过通过研读《王阳明全集》《明儒学案》以及关于他的各类传记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成就王阳明“三不朽”伟业的主要因素,例如智仁勇三达德、艰难困苦的历练与磨练、山水间获取智慧和力量、乐观主义精神等。

(一)智仁勇三达德的关键性作用

《中庸》有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仁勇三达德是儒家理想的人格,以圣贤自居的王阳明也承袭了这一理想人格。王阳明所以能够成就“三不朽”伟业,智仁勇三达德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先是智。王阳明的智来源于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骑射、兵法、辞章、释老之学、儒家的圣贤之学等等,智识上的广泛积累使得阳明先生通晓事理,为他日后立德、立言、立功提供了智力上的条件;其次是仁,王阳明先生志在孔孟圣贤之学,“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1]339他一心求仁,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因为“仁”,他“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2]207“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2]209,为了践行仁的精神,王阳明在做事过程中有着非同寻常的顽强意志,耗费心血殚精竭虑,千方百计解决问题。王阳明先生亦极勇,纵览王一生的行迹其大勇精神真是举世罕见,从15岁出游居庸关逐胡儿骑射到55岁以重病之躯从浙江出发远赴边陲之地思田靖乱,非大勇绝难做到此等事情。因为他有大勇,遇到问题不逃避不怯场而是从容不迫勇往直前积极应对,长期以往,他的经验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智谋越来越丰富,性格越来越坚强,这些积淀都有助于他的“三不朽”伟业。

(二)洞察应对事物时心如明镜

当一个人的心能够处于昭明灵觉、略无纤翳、寂然不动的澄明状态,他就会少受外界因素及不良情绪的干扰牵制,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就能更深刻、更全面、更长远、更透彻、更客观。王阳明深刻认识到心如明镜的重要性,他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2]43王阳明终其一生都通过廓清私欲、日夜端居澄默、省察涵养、脱落殆尽一切声利嗜好,甚至生死念头亦全然放下,毫无挂碍,努力让心处于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的状态。正是通过种种坚持不懈地努力,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不论有事无事是静是动,心都能保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状态,如此在分析处理问题时,他才能做到“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检,一毫容不得放纵。勿助勿忘,触机神应。”[3]343

(三)艰难困苦的历练与磨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虑而增益其所不能,是玉之成也,其在兹行欤!”[1]322终其一生,王阳明不畏艰险,在种种艰难困苦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获得文韬武略,从15岁时出游居庸关逐胡儿骑射,到55岁以重病之躯从浙江出发长途奔波赴广西思田征讨广西土目卢苏和王守,平定八寨、断藤侠乱贼。40年间,他屡屡在艰苦卓绝之地行极大艰险之事,真可谓万难备尝,九死一生。王阳明所以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与他这种不畏艰险,事上磨练的人生履历有很大关联。

首先,事上磨练提高了他沉着冷静应对各种事物的能力。他在和他的学生陆九川对话时也指出: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3]240同样王阳明给他的学生陆澄也说过类似的话:“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2]44在一次又一次艰难困苦的磨练中,一方面他积累了过人的智慧和经验,培养了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处理各种事件后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炼就了承受挫折的能力,艰难困苦的时候才不会惊慌失措和冲动,可以冷静下来心平气和思考问题,这样看问题分析问题会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应对事情时想得周到全面,有助于成功处理问题。比如在朱宸濠乱兵起后,当地地方官员要么投降,要么慌作一团,在此关键时刻,王阳明出奇地沉着冷静,制定策略,调兵遣将,在很短时间内平静内乱。可以说,没有长期以来艰难困苦的磨练,就没有紧急关头的从容不迫,沉着冷静。

第二,事上磨练也增长了他的见识,形成了别树一帜的心学思想。王阳明曾多次谈到艰难困苦在其思想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在《与王纯甫·壬申》一文中他谈到“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1]258又比如他所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4]56

第三,艰难困苦的事上磨练也成就了强大高尚的内心世界。早在十一岁时,王阳明就立下了“志在圣贤”的宏愿,不过他也曾经有过动摇。王阳明35岁时因戴铣等人案入狱时曾写过“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迥。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5]34一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到阳明因伸张正义而得到不公正待遇时有愤懑不平忧郁之气。22年后,57岁时已是重病之身的他因朝廷拖延迟迟不得归家,最终客死他乡,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时的他面对死亡坦荡从容。所以有着巨大的心灵嬗变,正是因为艰难困苦的磨练让他的心灵世界强大起来,形成能够坚守自己的人格理想,不为功名利禄、不为诽谤攻击等外界因素所扰的坚强高尚的品格。

(四)強烈的担当精神

强烈担当精神也是他成就“三不朽”伟业的重要原因。阳明一生致力于圣贤之学和圣贤事业,他强调“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得到无私可克”,[2]55阳明做人做事非为名利货色等目的。在圣贤之学受挫时,阳明一度沉溺于释老之学,“思离世远去,惟祖母岑氏与龙山公在念,因循未决。久之,又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4]7尽管没有好色、好货、好名之心,有归隐之心,甚至经常泛起归隐之心,阳明先生还是创造了“三不朽”的伟业,所以如此是因为阳明先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担当精神。阳明先生在承受着亲人衰病的巨痛还有他本人的病弱之躯在不能辞去朝廷的任命时,他会以担当精神接受朝廷的任命并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类似的事件曾发生过多次,比如在嘉靖六年,朝廷任命王阳明平定思恩、田州,此时阳明“卧病久积,潮热痰嗽,日甚月深,每一发咳,必至顿绝,久始渐苏,”他也没有忘记“自正德十四年江西事平之后,身罹谗构,危疑汹汹,不保朝夕”[6]195的危险处境,因此请辞不去,但是朝廷还是坚决任命他去解决两广之役,他以孱弱之躯慨然受命,又一次远赴酷暑难耐恶疫肆虐的南方平息两广叛乱,在很短时间内不仅平息了思恩、田州、八寨、断藤峡的叛乱,还在当地增设县治、增筑守镇城堡、设书院。正是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匡扶社稷救助黎民百姓的悲悯情怀,使得他以年迈之身重病之躯在去世前还耗费心血殚精竭虑,为西南边陲的长治久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五)山水间获取的智慧火花和力量

王阳明所以能够屡屡从千难万险走出,与他不断从深山幽境中获得灵感智慧与力量有很大的关联。翻阅关于阳明的诸多传记、文章、诗词,都有对他游历山水的记载。阳明先生对山水的热爱的纪录最早应该是11岁时随祖父从老家余姚出发千里奔波远赴京城开始的。在之后15岁时又出游居庸三关,经月始返,在这次游历中即对塞外诸少数民族的种族习性有所了解,同时也了解了塞外风光,开拓了他的视野。如果说早期的游历经历锻炼了他的体格,增长了他的见识,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才干,为他的“三不朽”伟业储备了智慧和力量,而后来王阳明每每做事遇到问题时,他都会选择山清水秀之地深谷幽泉之处强身健体、释放压力或调适心情或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同时幽居深山也可以去除朝廷对他的猜疑以及缓解奸邪小人对他的猜忌。比如在擒辰濠之后由于武宗身边的奸佞小人不断挑拨欲陷阳明于死地,“不得已,每日宴坐草庵中。适武宗遣人觇之,曰‘王守仁学道人也,安得反乎?”深山幽谷中整日宴坐,使得阳明先生避免了皇帝对他的猜忌。又比如“来得名山水游,贤士大夫而从。靡曼之色,不接于目;淫哇之声,不入于耳;而奇邪之行,不作于身。故其心目清,志日净,偶不期离而自异,尘不待浣而绝矣。[7]120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青山绿水间的徜徉可以净化心灵恢复体力。

(六)乐观主义精神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深得“孔颜之乐”的精髓,自此以后终其一生王阳明便随处而乐,随遇而乐,比如在《诸生夜坐》“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5]53中体现出了讲学之乐,“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5]77中有山水之乐,在“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5]67里面有自得之乐;“若夫君子之为善,则仰不愧,俯不怍;明无人非,幽无鬼责;优优荡荡,心逸日休;族称其孝,乡党称其弟;言而人莫不信,行而人莫不悦”[5]221有“为善之乐”;“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7]40有达观之乐;去世之前的名句“此心光明,亦复何求”[5]98有豁达之乐;“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执杆驱虎如驱牛”[5]40的通达之乐。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在王阳明的三不朽伟业中也有着具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他每一次陷入绝境,乐观主义精神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乐观主义精神使得他遇到问题陷入困境时,不气馁,不绝望,而是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问题如何解决。这种状态下精力更充沛,大脑思维更灵活,灵感也很容易产生,有助于高效快捷地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三不朽”人物,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赫赫战功、高尚人格、九死一生、百难备尝的人生履历一直被很多后人仰视、学习、模仿。在当下的中国,王阳明及其致良知学说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崇。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学理上多层次多视角地认识分析成就他“三不朽”伟业的重要因素,对于我们理解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以及做人做事都有很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壹)[M].北京:线装书局,2012.

[2](明)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3](明)王畿.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M]∥王畿集(卷十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伍)[M].北京:线装书局,2012.

[5](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叁)[M].北京:线装书局,2012.

[6](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贰)[M].北京:线装书局,2012.

[7](日)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专——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中)[M].重庆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王群红(1973—),女,陕西富平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传统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王阳明思想对大学生成长研究(qnsy201411)

猜你喜欢

主要因素伟业
建党伟业(油画)
拯救流浪地球 力挺“三农”伟业
金科伟业 迪拜扬风采
中华伟业半于诗
成就伟业的
——商机数据库
数字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加强房建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线损波动主要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探究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东升伟业 发新品 布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