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体育新课标给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启迪

2020-04-22向苏龙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标体育课体育教师

向苏龙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普高课标)虽然针对的是高中体育教学,但其中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学建议也给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带来许多思考与启迪,如体育课程的本质特性、基本理念、育人目标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继承传统和落实2017普高课标精神过程中找到一个“度”的平衡,使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专项运动能力的“度”

专项运动能力是指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如篮球运动的投篮、足球运动的射门、羽毛球运动的扣杀等技能。2017普高课标强调从“教知识与技能”向“培养核心素养”转变。也就是说,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运动能力,还要教健康行为、体育品德,首次突出了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凸显从学科性特点向教育性特点的转变,从体育教学向体育教育的转变,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却没有一项运动特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有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专项运动时只是严格地按照竞技化模式开展学与练,造成学生掌握专项运动能力的程度比较弱,学生不仅学得艰难,久而久之,还失去了运动的兴趣,不喜欢上体育课;有的体育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忽视了专项运动能力的教学,导致体育课教学脱离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本质。例如,体育教学过于随意,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感受,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也没有开展专项运动教学,导致学生无法体验到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快感,更没有掌握实质性的专项运动能力,使体育教学变成了一般性的身体锻炼活动。

2017普高课标规定,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内容不超过3个学习模块,这也纠正了以往体育教学内容的“广”。2017普高课标要求,12年的体育课至少要培养学生一两项体育特长。这就意味着,假如一个学生喜欢打羽毛球,那么整个高中时期都可以只学习羽毛球模块。其实,从小学高年段到初中阶段,体育学习内容可以“广”,也可以“专”,上海、深圳的一些学校已经在小学高年段开始探索体育选项、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定要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传授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提升专项运动能力水平,这是体育学科的本质特点,也是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

二、运动兴趣的“度”

2017普高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行为的内部动力。体育教学强调让学生拥有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个人兴趣,这种关注和强调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但是放弃严格要求,一味地迁就或迎合学生的兴趣则是不可取的。有的体育教师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竞技化传授,忽视了学生愉悦的运动体验,导致学生失去运动兴趣,从而出现“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体育教师在教学运动技能过程中首先要体现出趣味性,更要把握好运动兴趣的“度”。其实,运动负荷、运动密度、运动技能传授等都不影响体育课的“趣”,比如:课堂学习氛围的“趣”表现为教师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声音洪亮,以满腔热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语言的“趣”表现为教师恰到好处的言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情感;和谐统一的“趣”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奋力拼搏进步的“趣”表现为学生不屈不挠,努力拼搏,克服困难,赢得胜利,这是最高级的“趣”……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行的体育选项、分层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借鉴学习,深圳市有的小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技能差异等,逐步探索体育大课、体育选项、分层教学,根据教学实际确定学习目标与评价方式,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学好体育并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

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运动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运动技能的形成是学生产生运动兴趣的前提。比如,学生从小学习篮球,但长大后有几个真正会打篮球呢?原因在于:体育教师教了很多打篮球方面的知识,光投篮方法就有五六种,但很少涉及各种篮球技术动作的关联与结合运用,学生极少参与完整的篮球比赛过程。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具体完整的体育项目运动中巩固和提高单项运动技能,找到参与该项运动的乐趣,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某一项运动的兴趣。

三、教学行为的“度”

2017普高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采用针对性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也要有针对性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每天进步一点点”。传统体育教学讲究言行规范,教学过程严密,特别强调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与练习方式,教师习惯于精心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和时间分配并严格执行。实际上,这种过分讲究形式统一、整齐划一的体育教学,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改后,有的教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上比赛课、研讨课、观摩课时,课前不集合队伍,课后不站队,好像这样做就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善了师生关系,其实不然。

基于现有的国情、校情,寻求一种“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行为一直是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教學中,教师面对五六十名学生,没有严格的队列队形和组织纪律,便无法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正常开展。“军事化”的体育课教学,或是过分讲究课堂组织的严密,会限制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调整与灵活掌控,影响对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但一盘“散沙式”的体育课教学也不可取,因此,体育教师不能变成军事教官,也不能变成体育器材保管员,这就涉及教学行为“度”的把握。在学生人数多、活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的情况下,教师统一指挥的集体练习仍然是主要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四、教学方法的“度”

“要避免在课堂上孤立地、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的教学,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进行多种动作技术的学练,参加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增强知识点之间或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2017普高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也给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带来很多启示。

首先,教学内容从单一的、割裂的走向结构化技能和整体运用。在体育专项运动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且尽早地让学生把单个技术、组合技术、运动战术等融入体育课中,在体育运动中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从单一的、分散的、零星的运动技术学习走向多维的、整体的、结构化的整合运用,为更好地掌握整体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

其次,教学方法从枯燥简单转向真实有趣。体育教学方法应该形式多样,手段多变,充满趣味性,体现真实性。例如,在滚翻动作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姿势滚动的方向、路线、次数、难度以及障碍物的变化,可以体验多种形式的滚翻动作,在一定难度和挑战中享受运动的乐趣,激发学练的热情。虽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较高的效率。因此,发挥二者的长处、使其相得益彰,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根据体育项目的动作技能特点,教师采用不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明智的选择。比如,篮球的急停单手肩上投篮既需要用“传授式”教学方法教好此项技能,又需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会总结,讨论投篮方式的多样化,如接球急停投篮、突破急停投篮、接球后突破急停投篮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能、什么时候运用效果最好,后者还需要通过组合练习、一对一练习、小组比赛等方式进行实践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需要正确处理好“收”与“放”的“度”。“收”就是统一、集中的教学;“放”就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是“放羊式”教学,而是通过群体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精神。所以,体育教学应该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统而有法,放而有序”,“收得及时,放得灵活,收放结合”。

五、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度”

2017普高课标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体能模块”是体育必修内容,并且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达到75%以上,练习密度不低于50%,平均心率应达到140—160次/分钟。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是有明确要求的,这也是下一轮修订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标准的一个参考方向。初中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高中生不同,但运动负荷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这是2017普高课标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持续下降”的问题。

2003年课程改革前的体育教学非常关注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关注脉搏曲线、练习密度、平均心率等生理指标,表现在课时计划离不开对这些生理指标的预计,评课离不开对这些生理指標的分析与评价。课改后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单独列为学习领域,对体育教学提出了“全面关注学生成长”的要求,有的教师就开始忽略学生的运动负荷,如练习密度为10%,运动密度不到20%,平均心率甚至低于100次/分钟。这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身体健康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生物基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是在运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实现的,不可能像学习技能动作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体育运动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一定的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增强学生的体质,弘扬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其他课程教育无法取代的作用。

六、教学工作量的“度”

2017普高课标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这里传达了两个信息:第一,纠正了体育教师“我只上好体育课,额外工作量与我无关”的观念;第二,社团活动课要计算工作量,因为它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种,也要根据时间的长短与体育课一样计算工作量,纠正学校不给体育教师计算工作量的做法。

借鉴高中体育课改精神,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便能较好地回答学校体育教学出现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中国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却未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特长”等问题,对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课标体育课体育教师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体育课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