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视域下的高中课程优化与全面培养体系建构

2020-04-22宋立权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学生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要求,反映了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继正式下发2017年版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课标)之后,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进而构建高中教育全面培养体系的具体要求,并在优化课程实施之下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在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如火如荼、新教材尚未正式实施的情况下,我校在完善课程管理和构建高中教育全面培养体系方面做出了一些实践探索,依照《2017高中课程方案》、2017课标和《指导意见》的精神,科学规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深度优化课程实施,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音乐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努力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体育、音乐、艺术、文学、书画、摄影和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深化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育人模式。

一、明确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卓越发展

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精神格局,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我校作为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薪传百年文脉,始终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遵循“求真、求善、求美,自立、自重、自强”校训,明确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办学理念,努力打造“明德、启智、尚美”的校风,“敬业、爱生、求新”的教风,以及“乐学、博学、笃学”的学风。党的十九大以来,我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育人模式,通过学校、年级、教研组“三位一体”教研,为学生夯实国家课程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探索实施了拓展型、探究型、实践型、通识型、体艺型校本课程,切实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提升“三自主”能力,形成了“以研促教、教研相辅、教学相长”的课程文化。

理念先进、模式创新、课程支撑,确保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引领着我校不断从优秀走向卓越。近五年,我校高考一本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9年已经达到94.20%。

二、实行扁平化管理,培育优质的管理和教科研团队

学校践行“高屋建瓴决策,降低重心运行,亲近距离服务”的现代管理理念,积极构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把“条”的宏观方向性把握和“块”的微观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降低了管理重心,强化了年级的执行力,切实提高了管理效率。而年级执行力的核心,在于年级中的管理团队和科组研究团队。团队依据合理组合且有序交叉的原则组建,将全体教师融入其中。

秉持“制度管理人、梯队凝聚人、氛围激励人”理念,我校凝练出合力、张力、活力三个关键词,着力培育优质的管理和教科研团队:通过强化团队意识促进办学合力形成,通过优化团队功能增强办学张力,通过细化团队激励提升办学活力。各团队以名师为引领,强化梯队建设和团队教研,引导教师们“心朝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成心齐、思齐、动齐的“三齐”共识,增强团队合力;通过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主提升“三自主”功能的充分发挥,更好地促进融洽、合作、创新、进取的团队精神,增强团队张力;通过细化制度激励、情感激励、行动激励等措施,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比如在团队考评制度中对团队合作精神予以格外关注,鼓励团队成员通过对话和交流增进情感和互信等。

团队水平的提升还有赖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我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标准实施“人才兴校”战略,致力于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公费师范毕业生,实施“提升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培训项目,开展校本培训、课题研究、专家引领、实践考察、外出学习等团队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20多所全国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到校讲学;先后组织了8批次共500多人次的教师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题培训,組织了15批次共800多人次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近30所名校学习交流;自2012年以来立项了42项覆盖各学科的自治区级科研课题,且校本微课题、微专题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我校各学科教学研究的常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虽然我校近年引入了大量青年教师,但他们在学校整体教育科研氛围影响和前辈们的引领下迅速成长,2019年高考,我校第一次带毕业班的10名青年教师所带班级一本上线率全部达到了94%以上。

三、着力课程、课堂改革,实践创新“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育人模式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我校提出“多元启智、阶梯引领、自主发展,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搭建成功的立交桥”的课程理念,推动各学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不断形成;通过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向家长、专家、校友开放,聘请学有专长的家长到校开设选修课程,邀请著名大学教授来校授课,约请知名校友回校作报告、讲心得、谈理想,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延伸学习平台,开设拓展课、探究课、活动课,为学生提供时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沟通合作能力,促进其特长发展。

(一)德育为首,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大德育观滋养学生的心灵,培植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锻造其“家国情怀、放眼世界”的人生格局

1.凸显学校“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育人特色,构建学校立体德育新常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校秉承“德育为首”的办学传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育人特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教育为重点,以前途理想教育为突破口,以提高公民素养为抓手,以开展“三自主”活动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创新发展的能力,锻造学生“家国情怀、放眼世界”的人生格局,形成了生活化、系列化、层次化、常态化的立体德育新常态。“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生活化,使教育向生活延伸,走进学生的生活,更加亲近学生的生活。“生活教育化”,就是要将学校的生活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三自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主提升的活动,包括学校定期组织的每周国旗下讲话、体育文化艺术节、“五四”游园会、社团文化节、“爱心义卖一条街”等校内活动和清明节扫墓、烈士纪念日主题教育、龟山公园远足等校外活动。

2.锻造学生“家国情怀、放眼世界”的人生格局,构建系列社会实践课程

德育不是教化,重要的是体验,只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觉提升道德修养,方可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我校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发了大量以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课程,比如到市内的五彩田园、燕京啤酒(玉林)有限公司、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到区内南宁市的青秀山、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科技馆,到区外贵州省的天眼景区、遵义会议旧址以及北京市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追求更高、更强、更全面的核心素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追梦人。

(二)智育为主,将智育放在核心地位,引领学生多元、自主、智慧发展,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1.遵循智育规律,倡导多元启智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樂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共同构成,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而存在,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智能表现各具特点,且呈现变化、发展的态势。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校确立了“多元启智、阶梯引领、自主发展”的智育原则,开设了多元、动态兼具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全面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人的成长是呈阶梯式的,“阶梯引领”基于“多元启智”,为了“自主发展”。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年段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高一年级以“适应教育”为支点,以“规范行为、规划梦想”为目标,以“良好习惯、求真诚实、刻苦进取、志存高远”为重点,致力于培养有梦想的高中生;高二年级以“发展教育”为支点,以“陶冶情操、拼搏梦想”为目标,以“乐学乐群、善思笃行、方法引领、全面突破”为重点,致力于培养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级以“理想教育”为支点,以“健全人格、成就梦想”为目标,以“勇于担当、超越自我、德智双慧、勇创佳绩”为重点,致力于培养优秀的高中生。

2.遵循学科规律,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和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

我校首先确立了“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课程建设方略,倡导“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建设方向,全面优化国家课程、挖掘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比如:语文学科作为广西首批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以“经典阅读,生命成长”为主题,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课内经典阅读与课外经典阅读有机融合,实现了课程的优化,同时构建了注重学生体验的特色高效课堂;历史学科从关注单一知识点、关注单节课时的传统“三课”教研(备课、观课、研课),开始向“聚焦核心素养、深化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转变;生物学科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导学→展评→研思→实践”四步教学法;化学学科则形成了以“问题教学为主线、多元互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每节课都由教师精心设置问题链,以层进式的问题和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切实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分层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比如物理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出针对大部分学生的系列拓展课程、针对学优生的系列培优课程、针对拔尖学生的系列竞赛课程,引领不同层次的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培养理性思维和学科素养;英语学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先后开发了指向语言能力、文化品格的“基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单元话题的拓展阅读”“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等一系列“学而不考、学而备考或学而助考”的校本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通过开设“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探究实验”等系列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理念,形成了浓厚的化学文化。

3.搭建探究平台,助力特长发展

探究平台旨在助力学生自主、特长发展。共有两类探究平台。

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搭建的探究平台,场地为校内图书馆、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实行“全面开放,全面预约”管理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基于兴趣,通过自主选择研习科目和项目,求得自主、特长发展。这些空间的开放时间:常规为每周一至周五17∶25—18∶25,周六20∶00—22∶00,周日全天;特别时间比如每次段考、期考、联考、模拟考等考前的5天左右停课时间,则全天开放。

另一类是面向特长生特别开发的探究平台,形式为数学研讨班、物理研讨班等学科研讨班以及学科“大学先修课程”等,旨在给学科特长生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机会,引导和展示其对相关问题的独到研究和发现。各类研讨班由学科教师提供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供学生探讨,最终由对该问题有研究能力的学科特长生来主讲、阐释;“大学先修课程”目前主要覆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主要方式是邀请知名教授来我校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如人工智能方面曾邀请浙江大学王宁教授主讲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南京大学王崇骏教授主讲了“我们身在其中的智能时代”,物理学科曾邀请清华大学王学武教授主讲了“为科学理想插上翅膀——浅淡物理与工程结合之美”、中国科技大学李建刚院士主讲了“磁约束核聚变——人类未来能源”、同济大学程效军教授主讲了“智慧地球时代的测绘地理信息”等。

(三)体育为本,提倡健康的体魄是生命之根、生命价值实现之本,倡导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

1.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为发展校内体育运动创造条件

我校重视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大型场地、设施目前已建好一座多功能体育馆,三大区域篮球场、羽毛球场,三个室内乒乓球场,一个可以举办全国甲级足球联赛的标准足球场,一条可以举办全国高水平赛事的标准跑道等。

2.树立科学健康观,制定“三有”健康生活准则

我校制定“三有”健康生活准则(生活有律、饮食有常、运动有度),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卫生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生活有律”,就是饮食起居有规律;“饮食有常”,就是日常饮食按常规,比如尽量少吃零食、不挑食,正餐以主食为主、按时按量进餐、注重荤素搭配与营养均衡等,特别强调要吃好早餐;“运动有度”的“度”就是适量,凡事过犹不及,运动要以锻炼身体为目的,恰到好处为最佳,强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特别要求每一个学生除了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早操、眼保健操外,还建议每天坚持慢跑1 000米左右。

3.开齐开足体育课,增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无论学业任务有多重,我校都坚持开齐开足体育课,努力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我校体育学科组开发了多种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引导学生在达成健体目标的同时学会正确的健体方法,奠定终身健体的基础,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理念。这些课程中,既有传统的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两小球(羽毛球、兵兵球)和各种田径项目,也有体现地方特色的踢毽子、跳绳、武术等运动项目,此外学校还引导学生自主组建各类体育协会,如足球社、篮球社、排球社、围棋社等,以满足兴趣、发展特长。近年来,我校有1名学生获“全国象棋青年大师”称号,2名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羽毛球比赛获单打、双打前三名的好成绩。

(四)美育为贵,崇尚美的教育,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课堂和生活实践中欣赏美、创造美

1.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主渠道

我校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重视校园艺术社团等各类学生社团的课程实践活动(如音乐社、美术社、合唱团的艺术社团活动以及学生摄影比赛、书法与绘画比赛、校园歌咏比赛、课本剧比赛、学生才艺比赛等活动),以课程主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我校将美育实践纳入学生第二课堂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统筹谋划、精心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内体育文化艺术节、中秋诗会、社团文化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各艺术社团走出校门开展文化艺术展演、比赛、志愿服务活动,展示学校美育成果,服务社会文化需求。

3.持续优化校园美育环境

我校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努力将美育元素嵌入校园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校园美育环境。除了校园景观中的美育元素,我校重点用好美育功能室,充分发挥演艺厅、书画展览馆、校史馆、学科园等功能室的美育功能,为学生美育实践搭建平台。此外利用校园網、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受众广、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实时为学生提供精美图文和美育在线资源。

(五)劳育为基,以热爱劳动的品质为学生的立身处世奠基,倡导先有劳动精神,方有工匠精神,终有创造精神

1.通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责任区劳动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地劳动。我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多样: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课等方式,教育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通过“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引导学生逐渐建立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理念。我校将每周一定为义务劳动日,划分校园责任区,让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工作,增强爱校荣校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以创建“文明宿舍”为抓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设立学生助理岗和勤工俭学岗,支持和鼓励学生以“助教、助研、助管”等形式,参与学校日常管理、服务,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2.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理解劳动对文明发展的意义,培养劳动技能

我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观念教育,让学生从不同学科学习中体验科学、人文发展历程中所凝结的人类劳动成果,真正理解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人类”这一论断的深刻性。比如物理学科改变按照课本实验原理图搭建出半成品供学生实验的常规做法,改成让学生自己用螺丝刀、六角扳手、剥线钳等工具把零件组装成实验用的器材,而学生克服困难组装实验器材、展开科学实验的过程,刚好成为非常好的劳动技能训练和实践意识、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生物科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准备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自己培养实验材料,分小组负责实验室清洁工作;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木工、电工实操课程,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效果明显。此外,我校还建立了铜艺实践基地,在高一开设铜艺课,在基地陈列、展览学生的铜艺作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习得了铜艺制作的基本技术,也体验到了劳动创造带来的成就感。

3.通过家校合力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和家务劳动习惯

针对学生家务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我校德育处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见:提高孩子对家务劳动的认识,让孩子知道“家务不是父母的任务而是全家人的任务”;孩子节假日或周末回家必须每天完成一项以上的家务劳动,在寒假和暑假则必须连续负责一个星期的买菜、做饭任务;要求孩子对如何提高家务劳动效率提出建议。这些要求,旨在使学生掌握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提高家庭责任意识,深植劳动观念,养成家务劳动习惯,为将来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未来对课程评价的思考

通过几年的课程优化与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我校的教育教学有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正在从优秀走向卓越。着眼于关注学生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动态发展、个性发展,当前我校正在研制相关的课程评价,拟最终形成从课程实施前的诊断性评价,到针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再到针对工作成效的总结性评价等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兼顾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以期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题图为校长宋立权在为学生颁奖)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