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邱海波:我是一名医生

2020-04-22沈峥嵘

莫愁·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东南大学海波插管

沈峥嵘

“一名医生。”32年里,邱海波无论在哪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愿意别人叫他“邱医生”。他说:“我是一名医生。”

他是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他依然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湖北最前线。他对团队和学生说:“没有好医生和不好的医生,只有‘医生。对医生来说,治病救人是天职。”

生死一线,ICU不相信眼泪

因父母支援新疆,邱海波1966年出生于喀什。“小时候,弟弟骨折了,幸得一位维吾尔族医生救治,弟弟差点废掉的胳膊治好了,我们一家人非常感恩。那时候我就觉得医生真了不起,真好。”行医的朴素种子,在儿时的邱海波心里种下。

1983年,邱海波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在同学眼里,他没有一天不勤勉苦读、潜心笃学。一天晚自习,教室突然停电了,同学们欢呼着四散开去,邱海波回到宿舍,点亮蜡烛继续学习。

邱海波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一天,担任住院医师的邱海波接诊了一名高烧不退的18岁小伙。几天后,小伙子病情急转直下。尽管邱海波竭尽全力救治,但还是无力回天。尸检报告提示,小伙子病因是由膝盖上小疖子引发的全身感染,导致多器官衰竭。“一个小小的疖子,竟然导致了年轻生命陨落?”那一刻,他萌发了做重症医生的念头。

1997年邱海波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他回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3年后创建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并担任主任。

邱海波救治的第一个重症病人,他至今记得:“一位72岁的脑梗病人,入院后第七天心脏骤停。”究竟是因为严重脱水,还是心功能不好或是肺部感染?当晚,邱海波给病人补充液体,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律。随后几天,病人开始好转。这次救治经历给了邱海波极大的鼓励,也让他第一次对“盯”病人有了深刻体悟。

所以,邱海波有两句名言,一句是:“重症患者的生命是‘盯出来的。”另一句是:“ICU不相信眼泪。”因为一旦有眼泪,就意味着有生命逝去。他说:“重症患者就像徘徊在悬崖边上,生与死一线之隔。重症医学科是他们最后的希望。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我们的责任。”

病人至上,一切以病人为先

“邱海波,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负责,一切以病人为先,以病房为家,不计个人得失。”这是时任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对邱海波写的鉴定中的一句话。

多年来,邱海波无数次对团队和学生说:“作为一个医生,对病人都要一视同仁,时刻把病人的生死放在第一位。”

“你知道什么是疼吗?”邱海波给学生上课时会突然问。学生一脸不理解,他就继续说:“其实我是说,医生要能体会病人的感受。你觉得病人不疼,因为你没有疼过。你给自己插过胃管吗?你会一边插一边眼泪哗哗,那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准确插管。”

医者仁心。30多年里,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深入血液、融进生命。“医生遇到重症患者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于是,只要患者需要,邱海波就挺身而出;只要国家需要,邱海波就一往无前。

他对谁最好?“他对病人最好。”妻子赵健懂他,“他超级热爱事业,甚至热爱都不足以表达,这是他的命。当他把患者从悬崖边上拉回来的一刹那,他非常开心,我觉得这就是他工作的全部意义。”

“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在哪。”这是邱海波坚持不变的准则。32年来,他在挚爱的重症医学临床领域全情投入,无数次从死神手中挽回生命。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非典疫情、流感疫情,还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一次次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在最前线救治生命。

太危险了,让我一个人上

今年1月19日,邱海波来到武汉。作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他深知肩负“战略谏言、医疗定规、治疗出策、临床示范”等多重责任。在武汉,邱海波冲在最前面,进出于各大收治重症患者医院的“红区”。

在重症隔离病房,气管插管手术感染风险极大。因为在病人气管切开的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出。这时,邱海波就会主动上前,进行插管。“作为专家组成员,你必须冲锋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别人就更害怕。”

这么多年,生死考验突降的瞬间,他总是不容商量地推开别人,冲在最前面。2003年非典期间,一名非典病人急需气管插管、上人工呼吸机。邱海波说,“太危险,让我一个人上。”病人得救了,但其口中喷出来的分泌物,濺得他衣服上到处都是。事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因为当时我恰好先戴好了头罩,所以我就先插管了。”

邱海波一直坚信“没有突然转危重的病人,只有由于疏忽未察觉的临床指征”。他坚持从临床找寻突破口和诊疗路径。巡诊中,他发现,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趴下来的俯卧位通气治疗能有效提高氧合指数。在他的推动下,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始终是重症医生本色,亦有大医谏言之风。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多次当面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工作,向国家提供最专业的研判建议和应对良策,成为改善战疫局面的关键举措。他建议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长,同时在原来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增加市区大型综合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建议增加外省重症医学团队驰援湖北,让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他参与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到第七版的制定,主导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路径。

生命至上,就是看到光

在邱海波看来,医学是有光的事业。那束光,危在旦夕的患者和家人看得到,那是生命之光。

这束光,南京最后一位出院的非典患者小芳看到了。2003年,当她生命垂危时,邱海波在她病床前说:“小芳,你要加油,我们能救你。”小芳真的相信,每天都凭着一股信念倒数日子。康复后,小芳给邱海波打电话。他说:“当时大家对SARS很恐惧,大家都会想到死,但我相信,你和我们都更多地想到生。”

那束光,千爱的妈妈当年看到了。2015年2月,5岁的千爱突发急性重症心肌炎、心脏停跳、多器官衰竭,命悬一线。邱海波接到救助电话后,立即抽调骨干力量前往扬州,为患儿安装ECMO,并紧急转运到中大医院。邱海波团队经过20多天日夜奋战后,千爱获得新生。

在武汉,一名重症病人脱掉呼吸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活过来了。”穿着防护服的邱海波看着看着,脸上充满微笑和温暖的光芒……(摘编自《北京西路瞭望》)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猜你喜欢

东南大学海波插管
如何提高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安全性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东南大学迷惑招生行为:学弟学妹们!等你们来报到
山清水秀
这里有爷爷
我的宝宝要出生了
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
从市场营销视角优化大学品牌形象研究
可视喉镜辅助下气管插管在急诊的应用
急诊抢救中光棒引导法与直接喉镜法气管插管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