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衣天使演绎最美逆行

2020-04-21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杨超方舱重症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可爱可敬的白衣天使们逆行驰援,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守护着城市的安宁。

有的人只是放了个假,却被逼在他乡流浪;有的人只是探了个亲,却不得不留在故乡。在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全球危机中,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心怀大爱,不惧生死,身穿一袭白衣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抗疫战场,成为这个寒冷冬天里的最美逆行者。

2月15日上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委常委王贺胜介绍:截至2月14日24时,各地共派出了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不包括军队派出的医疗队和队员)。此外,还调集了三个移动的P3实验室,其中在武汉市有181支医疗队,20374名医疗队员,在其他城市有36支医疗队,5259名医疗队员,这些都大大超过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的调动规模和速度。

在从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白衣天使中,有钟南山、李兰娟、王辰等院士专家,更多的则是各个医疗机构中普通的医护人员。他们当中有的人痛失亲人,却强忍悲痛坚守在抗疫一线;有的人为了抗疫“狠心”剪掉留了多年的长发;有的人穿起了尿不湿,为的是有更多时间抢救患者;有的人不幸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牺牲,留给亲人们无尽的伤痛。感谢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人们带来了春暖花开的希望,每一位逆行驰援的白衣天使,都是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杨超:若有战 召必回

36岁的杨超是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党支部书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武汉暴发时,他恰巧在湖北某市下乡挂职,当接到协和医院紧急下发的召回通知后,杨超意识到了这次疫情的严重性,没有过多的考虑,当天就收拾好了行囊,朝着疫情最严重的武汉驶去。

“回武汉的路上,脑子里一直在想自己应该如何面对这场疫情,看到宽阔的马路和稀少的行人,像是做了场梦,说不担心被感染那是假的,同行的医务人员也都担心自己被病毒感染,但当谈起具体工作流程和治疗方案时,大家又都聚精会神起来,没人去想自身安危了。”杨超对《中国医院院长》说道。

回到协和医院,杨超得知自己是临危受命,被选派到新建的江汉方舱医院工作,担任医生住院总值班兼任方舱医院的医护患临时党支部书记,他顿感身上的责任重大。杨超告诉记者,江汉方舱医院刚刚起步运行,就收治了1500多名确诊患者,方舱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很多流程都还在一步步地摸索,他所担任的职务要对整个医疗环节起到协调、调度和管理作用,十分具有挑战性。

“刚开始工作时,只有我一个人负责相关管理协调工作,每天要连续干十几个小时,后来组织上又配了两个人过来,实行三个人三班倒,说是每人工作八小时,但实际上每个人工作时间仍在十个小时以上,这是因为大家的积极性真的很高。”杨超说道。

为何工作积极性如此高?杨超说道,建方舱医院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很多被确诊感染但医院又无力收治的患者,包括自己不少疑似感染的亲戚朋友,都曾向他求助,希望杨超能“安排”其住院,但杨超却因为医院早已没有多余的床位,而无能为力。“来方舱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都曾看到过难以收治的大批重症患者眼神中的绝望,都曾在各自的医院中想为绝望的患者伸出援手,但又因为医疗资源有限而深感无助,有劲使不上。现在方舱医院有了收治条件,我们这些医生当然毫无怨言地尽最大努力去工作。”

杨超说道,在江汉方舱医院,最难忘的事情是第一批6位患者出院时的情形,那天他把这6位患者送到了医院门口时,这6位患者对杨超一再说:“你们医生可千万要保重,谢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杨超表示,在那种环境下,特别让人感动。虽然平时也有患者出院时,说几句致谢的话,但医生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这次像是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所以此情此景让人动容。

1 杨超在方舱医院整理抗疫物资。

“有最难忘的事,也有最难受的事。”杨超说,医用防护服整个罩住身体,透气性还不好,在超时超负荷工作状态下,着实不舒服。按道理,这种防护服是不应该使用太久的,但大家都为了避免医用物资的浪费,所以能不换的就不换。“好在工作太忙,忙到神经都麻木了,就不会在意这些小事了。”

在方舱医院工作时间长了,亲戚朋友不少人知道了,纷纷向杨超发来关怀信息“希望你凯旋”“向你致敬”“平安归来”……杨超说:“短短几个字,很让人感动,有些很久不联系的老同学,也发来信息问候,疫情让我们又恢复了联系,算是这次疫情中唯一的‘好事’吧。每次我都回复相同的话给他们,不要告诉我的父母我来到了武汉,他们年纪大了,不想让他们操心。”

周华:“重症人”应该冲锋在前

在大批援鄂医疗队中,不少队员是主动请缨去的一线,这其中就包括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华。今年48岁的周华告诉记者,在疫情暴发后,她每天都关注武汉疫情的发展态势,直至钟南山等国家高级别专家亲临武汉,武汉封城,确定这不是简单的病毒肺炎,这令她十分忧心。

当听说医院要组建援鄂医疗队,需要派重症医学科的人,周华第一时间打了报告:“领导,让我去武汉吧。一方面我这个年代的人经历过SARS,心里更有底,不至于像年轻人慌张、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每年流感高发季节ICU都收治许多病毒性肺炎,对于这些重症患者还是有些经验的,所以我去武汉最合适!”

“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大疫当前每个人都在为抗疫做着点点滴滴的贡献,我是重症医学的医生,就应该去有重症患者的地方,冲在抗疫最前线,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周华对记者说道。

当得知自己的援鄂申请被批准后,周华告诉了自己的丈夫,这就意味着照顾年迈的父亲、残疾儿子的重任都落在丈夫一人肩上,以为丈夫会说“为什么是你去”“那地方多危险知道吗”此类的话,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家属,这时却给予了她最大的支持,“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好好保护自己”“不存侥幸,把握细节,严密防护”!看似口号,却是最温暖的嘱托。

2 医院同事在机场为周华送行。

其实让周华最担心的并不是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是她这一去时间不短,家中的老父亲因病排尿困难,长期带着导尿管,平日里都是周华亲自给父亲更换。同学同事听说她去援鄂医疗队,纷纷打来电话说“家里有事找我吧”,这一句简短、暖心的承诺让周华不再有后顾之忧。

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后,周华随即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新病区刚开放,那些自我在家隔离的患者终于能够住院治疗,每天我们都会收治大量患者,部分患者缺少完整的病历资料,部分患者意识不清不能表述病情,所以我们要一个个去筛查,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分级诊治。”周华说。

同时,周华还负责白班查房、诊疗方案评估调整、参加死亡讨论、组织培训,以及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治疗等工作。“每次穿着密实的防护服查房,将近50个患者查下来确实有点累。一方面是感觉上不来气、呼吸困难、心跳加速,一方面是出一身汗。我也想歇会儿,但坐下来汗落了就会冷,又怕感冒,还得站起来走一走,不能歇着。”

“最欣慰的是部分患者经过救治后顺利出院了,几位重症患者病情也趋于稳定。也有起初稳定后又加重的危重症患者,这时候需要后方的技术支持。”这个后方就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许媛主任是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参加过SARS、禽流感等国家重大卫生事件危重症救治,在许媛主任的指导下,周华对重症患者采取更早期的俯卧位治疗,积极改善了肺通气功能,部分重症患者逐渐平稳、好转,没有发展成危重症。

身在武汉一线,远在北京的领导、同事是医疗队员们最坚强的后盾。北京市无论是医用物资还是生活物资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湖北、江苏等地清华大学校友会捐赠了呼吸机以及大量生活物资。周华坦言:“我们站在救治一线,是作为一名重症人的责任与使命,家人的支持让我们放下包袱、蹈险逆行,后方的支援让我们坚定信心、竭力抗疫。疫情不退,我们不撤!”

李建民:有国才有家

“作为医护人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我应该出一份力,守护生命健康,我请战去湖北一线”。1月21日,面对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湖南省人民医院发出“众志成城,抗击nCoV”的倡议书,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主任李建民第一个主动报名请缨驰援湖北。

不过,当时湖南省人民医院刚刚临时增设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需要李建民来指挥管理,同时,李建民被选到湖南省人民医院新冠肺炎专家组工作,需要对院内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每一例疑似患者进行评估,以及负责省内会诊、查阅影像、分析讨论、诊疗建议等工作,因此他没有被选入湖南省人民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

2月11日,李建民成为湖南省人民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启程奔赴湖北黄冈。李建民告诉记者,家人得知此消息后表现都很“淡定”,7岁的女儿没有哭闹,只问了一句“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但他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疫情暴发以来,妻子天天加班加点奋战在抗疫一线,自己又奉命驰援湖北黄冈,家中只剩下年迈的岳母和幼小的女儿,李建民说:“担心是会有的,但和此次疫情严重地区千千万万的家庭相比,这不算什么。”

二十多年在呼吸危重症监护室中摸爬滚打,成就了这位战士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丰富临床经验。到达湖北黄冈后,李建民作为湖南省医疗队医疗救治重症专家和重症患者救治组组长,他不惧风险,不怕困难,带头冲到最前线,立即开展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

李建民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辟一个湖南省重症医学科救治专区,对重症医学科的环境布局、仪器设备、人员配置、医疗方案等提出建议;二是搭建远程会诊平台,与湖南省人民医院连线,参与危重患者多学科远程MDT;三是负责黄冈下属四个县的巡诊,与当地工作人员进行对接,到基层病区进行实地考察。

有一次去黄冈市红安县会诊一名200多斤的男性患者,医护人员用了许多种常规治疗手段,但疗效都不明显,于是李建民建议采用俯卧位通气方案为其治疗。然而,这位患者因为肥胖,足足需要7个医护人员才能帮助其俯卧通气,且每天需要做12个小时以上。好在这种疗法颇为有效,几天后,这位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了起来。李建民感慨道:“这里的全体医护人员都十分辛苦,有点时间就赶紧扒拉一口饭或者睡会觉,生活完全没有规律,跟打仗一样。”

家人和朋友每次给李建民打电话,他都是简单回复:“勿念、吃得好、防护严,不累、没事、请放心”。2月14日情人节,李建民在视频中对同样忙着抗击疫情的妻子深情告白:“老婆,今天是情人节,我在湖北黄冈,不能陪你和女儿。可是有国才有家,等我回来。”

常鹏:不想青春留遗憾

2月9日凌晨两点,正在熟睡中的张晶接到了丈夫常鹏的深夜来电:“帮我准备一下行李,明天一早我们出发,去武汉!”还没等张晶迷糊过来,常鹏已经挂断了电话。虽然早早就知道这一刻要来,但当它真的来临的时候,妻子张晶还是觉得有些突然……

挂了电话后,张晶就默默替丈夫收拾行囊,当时家里有三个N95口罩,她给丈夫的行囊里装了两个,剩下的一个留给孩子。在准备的行李箱中,她刻意多准备了一些换洗的内衣和袜子,好让丈夫去了武汉以后,可以节省出更多时间来休息。

2月9日上午,山西省晋城市晋城大医院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二批医疗救援队再次紧急出征,这次出征的13名白衣战士中,42岁的心胸外科副主任常鹏任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战地请缨主动去前线冲锋陷阵了。四十多岁的人了,还是一个妥妥的热血青年。”妻子张晶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他去了,2011—2013年援助非洲的时候,他去了,如今武汉疫情发生后,他又第一时间提交了志愿书。

常鹏告诉记者,他犹豫了很久,才在出发的最后一刻,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去武汉出个差。电话那头,母亲沉默良久,回复了一句,“知道了,行李都准备好了吗?去武汉是不是挺危险的?”

上高一的女儿是在常鹏出发后的中午,才从母亲张晶这里得知的消息。听到消息后,女儿第一句问的是,“为什么是我爸去呀?”张晶回答说,“因为他是党员。”听到答案后,女儿一句话没说,起身回了卧室。

“出征武汉,是光荣,更是使命!”常鹏说道,在出征的路上,常鹏写下了这样的话:太多感动在悄无声息地发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感谢院领导的信任,作为队长带队出征援鄂。感谢医务、工会、设备科同事们一夜无眠无比细心的准备,各种防护用品、医用装备、生活用品,细心到每一个人的尺寸。感谢援鄂路上来自亲友刷屏似的嘱托、问候和鼓励,让心情一刻都无法平静。

常鹏对记者说,援鄂医疗队早上九点出发,到太原转乘包机,下午五点到达武汉天河机场,九省通衢的大武汉,此时空空荡荡,只有陆续抵达的医疗队员的匆匆脚步。“我们的队员大多是80后,都是我院的业务骨干,操作能手。虽然很多都是首次作为救援队员出征,但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紧张,反而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80和90后勇于担当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3 李建民在去湖北黄冈的途中。

4 到达武汉的常鹏,在背后写上了自己的职务和名字。

5 康谊、张晓菊通过视频和儿子对话,一家三口在网络上暂时团圆。

到达方舱医院后,常鹏便带领队员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方舱医院虽已建好,但需要完善和布置的地方仍然不少,事无巨细,繁杂琐碎。指挥部的指令一个接一个,安排部署也在不断微调。即刻传达、迅速落实,成为分队长常鹏的重要工作。

“刚刚从方舱工作了6个小时出来,太震撼了!从早上八点集合一直到现在,从入舱到出舱,从宾馆门口到房间门口,经历了无数次消毒和洗手。按要求洗刷消毒完毕后,人都快虚脱了。在方舱工作期间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人生第一次穿尿不湿,以前在家天天给孩子穿,没想到今天自己居然穿上了,可惜没用得上,哈哈哈!”这个热血青年什么时候都活力四射。

常鹏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翻开他的日记本,在援鄂出征那天写道:不想青春留白,所以义无反顾。钟南山院士曾经说过,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的,但是一旦选择了,就要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临床医学应该是一门有温度的科学。医生所承载的不只是健康和生命,还有爱和责任。武汉,我来了,让我们一起并肩战斗。

康谊、张晓菊:伉俪携手赴战场

大年三十,普通百姓家团圆的日子。当天21时许,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康谊,在医院连续值守三天三夜后,终于抽空回了一趟家。一同回来的,还有他疲惫的爱人——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晓菊。

康谊,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委员;张晓菊,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博士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作为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科室的骨干力量,张晓菊和康谊一同被选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防控组员。

疫情就是命令,这对夫妻没有时间过多地商量,他们选择共赴“战场”,随后,他们年仅7岁的儿子被送回张晓菊老家姐姐那里。

“工作危险,我们不怕,工作辛苦,我们不怕。但愧对老人和孩子,我们没得选择,特殊时期,咱不能当逃兵。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正月初一,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办公室,一大早来院的张晓菊略显疲惫,但语气果断坚定。

“作为传染科的医生,上前线是分内的事。”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康谊很忙,压力很大。但对于夫妻俩的选择,他表示无怨无悔。

从2月3日接到任务,当天晚上赶往南阳后,张晓菊的心思就一直放在当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危重症患者身上。作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抽调的高级别专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发挥专业优势,深度指导当地危重症患者救治,千方百计避免患者死亡。

两天内,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医专附属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张晓菊和同组的专家、当地医疗救治组成员,共同会诊了8位患者。“8位患者的病情都比较复杂,有的是孕期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和家属都很焦虑,该怎样进行治疗,非常考验专家们的功力。”

毕竟,在每一个渴望成功救治的生命面前,都需要更加详细全面的问诊、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常常是为了弄清楚一个患者的病情,他们一讨论就是半天时间,感觉口干舌燥。而为了会诊更多的患者,中午又是匆匆忙忙扒拉几口饭,就又投入到另一位患者的会诊中。

偶尔,张晓菊也会给丈夫康谊发个视频,但聊天内容仅仅限于疫情和患者。同为防控组组员,又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康谊和张晓菊应对此次疫情的沟通和联动,显得尤为默契。

“妈妈,我想你们了,你和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呀?”当夜深人静和儿子视频时,张晓菊最怕听到这个问题,让她难以回答又心如刀绞,虽然夫妻档医生家庭中的孩子,早已经习惯了爸爸妈妈的“缺席”,但这一次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

“我和丈夫成了儿子同学眼中的最美逆行者,为此儿子特别自豪,同学们常常羡慕地要求我录制点视频发过去,好教教大家面对疫情如何自我防护,但我总没时间,感觉亏欠儿子挺多的。”张晓菊说起儿子,脸上露出了愧疚的神情。

2月5日17时许,张晓菊终于有时间完成儿子的一个心愿——录制了一段1分多钟的短视频,给孩子们讲讲怎样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视频的最后,张晓菊说:“儿子,等打赢了这场抗疫阻击战,爸爸妈妈一起回家好好陪你。”

猜你喜欢

杨超方舱重症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判定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联图的消圈数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方舱日记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重症不惑
小聪明变成的陷阱
杨超:革命何须怕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