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建设对策探析

2020-04-20周鹏裴宁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1期

周鹏 裴宁

摘 要:随着人们活动范围扩大,深远海航行增多,对应地发生深远海海难次数也在攀升,如何进行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本文就饱和潜水技术、搜救设备、信息技术、设备扩充、搜救模式等等予以探讨,希望对此类工作进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深远海搜救;应急搜救;信号对接;深海救援

中图分类号:U6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1-0253-02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及十九大会议上,深远海搜救问题都被提到日程上,彼时交通运输部发言人表示将加大投入保障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建设。因为深远海搜救不仅关乎海洋强国政策,更关乎国际声誉,彰显一国对生命的态度。目前,我国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建设照比发达国家还有欠缺,比如潜海深度、搜救设备、信息技术以及救援模式上都存在一定不足。改善这些方面,对于提升我国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有着非常意义[1]。

1 我国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现状解析

1.1 潜水技术方面

饱和潜水指的是在深海区域進行的一种特别潜水作业,一般是潜水深度达到120米,水下作业连续1小时。饱和潜水的深度越深,持续时间越长,越能保证良好的搜救效果。因为深远海水下情况复杂,如果人员或者物资沉到一定深度,就代表着搜救无法完成。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在不断地完善饱和潜水技术,如今发达国家已经实现水下五百米饱和潜水。

我国饱和潜水目前以交通运输部掌握技术最为先进,2018年其以“深潜号”为依托实现了水下313.5m饱和潜水,而且正在建设的水下500米饱和潜水工作母船以及饱和潜水项目也纷纷通过审批正在建设当中。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深远海应急救援十分关键的饱和潜水技术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

1.2 搜救设备方面

在国外已经利用信息技术将无人机、无人潜艇等用到了深远海应急救援当中。比如2018年澳大利亚利用无人机成功救援了困在海中的两名男孩,虽然他们当时处在近海位置,但是这是世界首次无人机海上搜救,为未来的深海救援总结了经验。

另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无人搜救方面拥有强大的专业队伍和专业设备。比如美国用在搜救当中的雷达搜救应答器,其辐射范围更广,入海深度更深,探测精确度更高。而且美国组建了严密的监控措施,对深远海进行覆盖,只要有呼救信号,便会做出积极反应,为深远海搜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其中美国拥有强大空中搜救设备,比如MH-65 Dolphin双引擎单旋翼海豚医疗搜救直升机、以及依靠物理震动、红外线、视频、声音、视频等技术形成的搜救设备等,甚至于有专门的雷达搜救设备可以快速锁定海下被困人员的位置,提高搜救效率,确保其生命不受威胁。

我国目前无人搜救从交通运输部给出的设备名单中来看,主要有:无人遥控潜水器、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无人机等设备。而且很多地方深远海救援组织缺乏海下探视系统,打捞救援工作基本靠摸。

1.3 信息技术方面

国外在深海应急救援中表现出强大的信息技术水平,比如美国对深海海域进行了信号覆盖。2004年英国、法国、挪威三国专门成立了“北约国家援潜救生系统”其具体组成为两部分:第一,介入系统。第二,救援系统。在救援系统中就有通信系统和跟踪系统,通信系统主要用于海上海下通信,确保搜救者之间形成配合。另外,先进国家也对本国深海作业船只进行了严格要求,必须配备无线电台,而且搜救组织也不断更新接收器,确保无线电台和接收器之间的顺畅对接。

仅仅对于我国深远海作业的船只来说,其具有的信息设备落后,一旦发生海难其求救信号弱,容易受其他信号干扰,这无形中增加了深远海应急搜救难度。换句话说,提高我国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在于普及信息设备,比如电台方面要进行专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部门制度,要对深海作业船舶安装无线电台,并对操作者提供专业培训。

1.4 搜救模式方面

本部分以美国为代表来讨论先进国家的深海应急搜救模式。美国现如今实现的是政府、民间组织联合的搜救模式。政府享有强大资源调配权力,可以针对具体的海难进行部署,同时对民间搜救组织具有指导协调作用,如此可以确保搜救设备的互补,缓解专业搜救人员不足,实现最大的搜救效果。

在我国存在着大量的民间搜救人员,比如知名的有公羊救援队等等,然而现阶段能够走出国门为世界各国提供深海救援的组织只有三到四家。这也说明我国民间救援力量的薄弱,或者说从政府角度没有实现良好的协调,使得民间救援组织没有得到很好的成长。如此并不利于我国深海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毕竟政府的财政有限、设备有限,如果能够集合民间组织拥有的人才、设备,通过统一培养调度,完全可以实现相关工作能力的大幅提升[2]。

2 影响我国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因素

第一部分分析的是我国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现状,是通过和先进国家对比来看我国相应方面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想要求得搜救能力提升,就必须要透过这些现状看到背后的影响因素,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笔者认为造成我国技术、人员、设备以及搜救模式落后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2.1 国际技术垄断

发达国家在深远海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方面垄断,这是导致包括我国在内发展中国家相关工作得不到进展的关键。比如饱和潜水技术不仅是一种潜水技术,其更关乎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为其和军事发展有着紧密关联。故此也就不难理解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垄断该项技术。

2.2 和先进国家合作薄弱

我国目前的深远海应急救援虽然较比发展中国家先进,但是和欧美国家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管是设备、技术、搜救模式上都存在不足。比如在马航搜寻过程中我国搜救人员拿的价值1.6万美元的手持水中听音器只是在浅海中使用,而马航飞机失事区域为深海区域,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相关经验的不足,该方面没有和世界积极地接轨。在这次马航失事中,不仅中国在配合上存在一定问题,其他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同样如此。这就说明国与国合作的搜救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排头者,应该积极地和发达国家联合,这是世界深远海应急搜救的需求,也是我国相关工作取得进展需要。

2.3 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落后

深远海搜救是一种高精端海上作业,技术、设备无一不与人才挂钩。而我国现阶段取得饱和潜水进展的是海军。而且一旦需要舰艇等搜救设备时,也是军方负责提供。也就是说,我国深远海应急搜救人才缺乏。交通运输部在2018年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斥资增加深远海救援设备规模,要实现500米饱和潜水技术,要培养饱和潜水队伍。然而笔者认为不仅仅如此,更要培养其他领域技术人才,比如从信号建设、反应机制、搜救工具利用等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才培养的问题。因为饱和潜水只是搜救环节,之前的信号建设、反应机制、搜救工具的使用等等都关乎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反应时间问题,信号接收及时并能精准定位,以快速反应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现场,这是将海难人员死亡率降到最低的保证。

2.4 管理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深远海搜救都是在有關部门协调下展开的,因为设备昂贵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巨大,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实现的是多元参与制,即鼓励民间搜救组织参与搜救,这样的好处前文已经论述,此处不再赘述。我国在此方面缺乏创新,导致了技术、人才、设备、管理上的滞后。

3 提升我国深海应急救援能力的策略

3.1 提高研发能力

我国目前的深远海救援研发能力虽然较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先进,但仍然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目前上海的“上海科创中心”正在推进中,这是一种产业化推进过程,即将深远海应急搜救作为一种产业去经营,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地汇集社会力量,为该方面科技发展提供助力[3]。同时要积极地吸引国外相关留学人员,使其带着技术回国,为国家相关领域科研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3.2 积极地寻求技术交流

我国和先进国家深海救援存在差距,弥补这种差距在于交流学习,需要以一些类似于马航的事件为端口,积极地参与到搜索救援工作中,在彼此配合中有目的学习借鉴。世越号沉船事件、泰国普吉游船事件……这些事件都非常让人沉痛,然而正是在这些深远海营救活动中使得我国相关技术得到了实战演习,提升了营救效率。故此,在世界范围内参与这种搜救事宜,是我国深远海应急搜救技术得以提升的宝贵机会[5]。

3.3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笔者广查资料发现,现阶段我国海军防救部队是我国深远海救援方面的尖刀部队,另外就是国家交通运输部掌握的人才、设备以及资源,而十分缺少社会相关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因为深远海应急救援是海洋强国必不可少的组成,既然是关乎海洋强国,就必须实现全社会积极参与。但是现阶段从高校层次来看,此类人才培养还是空白。所以,从高校角度开设深远海应急搜救专业,或者从社会角度培植相关企业,并向其提供积极地培训课程,是培养相关人才确保相关事业得到推进的关键。

3.4 丰富救援模式实现管理上的多元参与机制

以“上海科创中心”为例,其将深远海应急搜救作为一种产业来予以培植,这样解决了资金、人才、技术的供给问题。不过,“上海科创中心”能否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主要涉及到了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要积极地放开思想,使得社会组织能够融入进来,否则单一靠政府财政作为支撑,根本不可能继续推进深远海应急搜救进程。其实,这便是服务型政府的多元管理机制,政府作为一种资源提供方,主要负责的是资源调配、法规服务,更多的工作要交给市场,让市场发挥积极调节作用,促使相关力量进一步组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强大的队伍组织。

4 结语

我国深远海救援发展较晚,虽然从科技、人才、设备以及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只要找到影响因素,提高相关方面的科研力量、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地进行国际交流以及实现多元参与管理机制,会使得我国深远海应急搜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现阶段以饱和潜水技术为例,大部分都是实验室数据,没有真正的海底作业,其安全性有待商榷。对这些新研制的设备以及新形成的技术,有待于真正的搜救工作来加以验证,需要我国积极地和世界建立联系,参与到具体的搜救工作中,不仅彰显我国相关科技力量,也能表达我国对生命的保护态度[4]。

参考文献

[1] 潘科,潘宣宏,何杨.适应海上应急救援需要加强海上搜救能力建设[J].水运管理,2014,36(09):26-29.

[2] 冯明奎.海警海上搜救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研究[J].公安海警学院学报,2017,16(02):7-10.

[3] 陈正彦.上海市海上搜救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视界,2016(16):152+159.

[4] 秦琦.全球深海救援力量聚焦[J].中国船检,2014(07):68-74.

[5] 施洪兵,钱小华.“深潜号”的救援法宝[J].十万个为什么,2015(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