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口码头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剖析

2020-04-20张河宇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1期
关键词:RTK技术测量

张河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开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带来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在海洋开发逐步向深水化和大型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港口码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港口码头的施工,离不开精准的测量技术,其中GPS-RTK技术就是重要的测量技术之一。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和分析港口码头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首先,我们就GPS-RTK技术及其他特点做简要说明;然后重点分析其在港口码头的应用。

关键词:港口码头;测量;GPS-RTK技术

中图分类号:U652;U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1-009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开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带来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在海洋开发逐步向深水化和大型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港口码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港口码头的施工,离不开精准的测量技术,其中GPS-RTK技术就是重要的测量技术之一。

1 GPS-RTK技术概述

生活中,我们对于GPS这一称呼已经非常熟悉,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这是基于美国GPS卫星导航,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定位服务的系统和设备。根据当前GPS所能够提供的具体坐标的精度,以及其提供的坐标的形式,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包括为毫米级、厘米级、静态、动态后处理、RTK、RTD等不同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就是其中的一种[1]。

GPS-RTK技术,就是在GPS接受设备中,装入运算速度较高、体积微小的计算机;这样该设备用于在外测量的时候,能够为我们提供厘米级测量数据;在动态测量的过程中,通过基准站的作业,将当前的实时GPS信号、观测的信号,通过电台送至流动站;然后在流动站对其实施相应的处理,从而计算出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的坐标差;这以数据在结合基准站坐标,就能够计算出流动站每个点左边。最初得到流动站的的每个点的坐标和海拔等数据。

科技的发展改变就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行业和领域,GPS-RTK技术的出现不仅是地面测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使得三维测量成为了现实[2]。不得不说,正是GPS-RTK技术的成熟并广泛运用,使得测绘技术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就当前测绘工作中使用的各种测绘技术来看,GPS-RTK技术的定位精准度最高,效率最高,而且还有更为显著的优势在于不需要点位通视,这也大大的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GPS-RTK技术的误差累计小,所以各种测量成果可以很好的整合统一;另外,GPS-RTK技术的操作简单,满足全天候作业的需求,所以在测绘工作中受到了一致好评。

2 GPS-RTK技术的特点

就当前的地形测量工作来看,主要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控制测量,二是地形地貌测绘。在GPS-RTK技术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传统技术,不但成图的耗时较长,而且得到的数据精度较为粗糙,但依然需要耗費极大的人工作业。所以,随着GPS-RTK技术的出现,传统技术已经逐步被淘汰。今天,测绘行业已经普遍使用了全数字地形测图。在各种先进测量仪器的帮助下,包括GPS接收机。全站仪等等,再运用各种自动化成图软件,最终生成模拟式数字图[3]。这也使得测图工作的强度和作业量都大大降低。就GPS-RTK技术的特点来看,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GPS-RTK技术的出现,使得内外业界限被全部打破,这样一来测量工作的流程得到了大幅简化,测绘工作实现了从首级控制到最终成图之间的完全一体化作业,使得作业效率大大提升。第二,GPS-RTK技术的出现,使得原本的分级布、逐级控制的测量原则被突破,总而使得测量工作的工作量得到了大幅缩减;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实现一次性针对一个测区的布网,而控制网可以任意混合;与传统测量模式相比,控制点的数量极大的降低;并且还能够实现图根控制与碎部测量的并行化。第三,运用GPS-RTK技术展开测量,不需要实现画草图,只需要依据相应的格式,将碎部点做好完整的记录,包括点名、编码等,便于信息被测图软件识别即可。第四,运用GPS-RTK技术实施碎部测量,不会受到涂覆边界的影响;对于外业可以实不分幅作业,对于内业则可以实现自动分幅和接边处理。第五,GPS-RTK技术能够实现很高的测量精度;能够达到1∶500的高精度要求;而且采用该技术测量,没有误差累计,分布非常均匀,所以用来作为大比例尺测图非常理想。第六,GPS-RTK技术的操作非常便捷,而且具有很好的机动性;这些都使得GPS-RTK测量的效率非常高,而且人工作业强度大大降低。特别是在通视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其优势越发显著。在测量过程中,为了使得测量数据具有更高的精度标准,首先必须要得到与测量地区相匹配的坐标系和水准面模型转换参数。当前的实践经验表明,GPS-RTK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四等及其以下级别控制测量。

3 GPS-RTK技术在沉桩中的精度计算

根据当前GPS-RTK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该技术在沉桩中的构成,主要包括了以下的主要部分,一是基准接收机;二是流动站接收机,通常需要两台;三是其他辅助设备。各设备的具体布置状况如下:将基准站建立在港口岸上;在打桩船前方,布置流动站,通常设定为左右流动站两个。具体可参见如图1所示。

这样,在实际测量中,只要嫩够得到基准站信号,就能够得到其具体的坐标。然后,将上图中的A、B、C三点相连,就能够得出具体的C的坐标位置。

运用极坐标对其精度展开分析:

通过上面的公式,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测距仪的精度水平;然后根据测距仪的计算,可以得出如下,当其精度要求在5mm±3ppm时,我们就能够得到b为36m,c为19m;进而算出基准站与流动站的距离5000m。此外,我们还可以计算出m为6.4273mm。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平面精度与设计需求之间是符合的,进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C点高程精度,符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

4 GPS-RTK技术在港口码头测量中的应用

GPS-RTK技术当前在测量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港口码头工程是重要的应用方位。就其实际应用来看,GPS-RTK技术在港口码头测量中的方法,通常有如下的三种,分别是定线测量、平面断面测量,以及定位测量。所谓定线测量[4],首先需要基于初始坐标,明确一个转角点,然后依次为基础设定初设线路,并且结合实际的地形地貌特征,设置之现状和平面状。而平面断面测量,则是测量目标地形中线两侧完成地形地物测量,最后实施数字化成图作业。通常这样的测量过程,包括如下的四个步骤,分别是建立基准站,确定转化参数、线路施测和业内成图。

4.1 建立基准站

在整个GPS-RTK测量的过程中,基准站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步骤,所以务必要选择恰当的位置。一般情况下,选择地势相对较高,且具有方便的交通条件的地方建设,这样能够有利于卫星信号的接受和发射,保证测量过程的顺畅性。

4.2 确定转化参数

我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相对坐标模式,高程相对高程。就具体操作来说,首先完成基准站的设备架设,确保各种设备运转的梁皓星,然后将仪器设备的斜高输入完成,挺拔通过接收器完成坐标的读取和保存作业。在将系统的蓝牙通讯方式打开,与电台建立顺畅的连接后,将假定施工坐标输入系统,进而求出转化参数。将参数配置打开,并将得到的参数输入其中完成转化,使之成为相对坐标。按照以上的方法完成基准站设置后,再使用相同的方法完成流动站的设置;彼此之间的坐标务必要保证相互一致。完成配置以后,再通过监控,确保两台流动站的采集数据是否完整和正确,防止任何错误的输入造成的影响。在测量过程中,GPS-RTK的实施测量值,与数据链性能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并且各观测之间相互无影响,所以我们要想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就只能与以前的测量数据展开对比,以保证基准站、流动站的参数设置无误,并且确保数据链正常。正常情况下,在持续观测一段时间以后,在完成前都应当实施这样的动作,确保设备状态良好,得到的数据精准度足够[5]。

4.3 线路施测

在充分了解了GPS定位系统布点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对施测区域的特点展开观测。结合二者的情况,布置二十个控制点,然后对中线、线路桩位野外数据采集。具体作业过程中,可将人员按照两组展开工作安排。第一组完成线路踏勘,了解地形地貌,确定出线路转点;第二组在收到采集数据以后,通过GPS-RTK的防线功能,确定直线方向。

4.4 内业作图

外业RTK测量,得到的是数据库文件,无法直接通过图像软件使用,所以需要对其实施成圖作业。通过“导出”功能,将文件出入电脑;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将其转化为想要的格式,进而完成数字化断面成图作业。

5 结语

综上所述,GPS-RTK在测量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港口码头测量也是其重要的工作范围。作为一种测量的新技术,未来还会持续发展,不断优化。因此,对于测量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掌握并合理运用该技术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国瑞.港口码头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剖析[J].科技展望,2015,25(28):148.

[2] 潘洁晨,杨明东.GPS定位系统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以月东油田人工岛为例[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04):38-41.

[3] 常峥.浅谈GPS-RTK技术在港口码头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106.

[4] 陈祥.GPS-RTK配合数字测深仪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165-166.

[5] 黄夏幸.GPS-RTK技术在水上打桩定位中的应用探讨[J].水运工程,2008(06):98-101.

猜你喜欢

RTK技术测量
测量